轮回的传承
《鲍鹏山 论语智慧 第8课 慎终追远》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白话】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轮回的传承》
看到曾子曰,立刻就有了警醒,这不是孔子的原话,而是孔子精神的传承。孔子的弟子能否很好地转述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但是这句话的内容需要斟酌却是千真万确的。
【祖先崇拜】
中国人有崇拜祖先的习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人们都是通过祭祀祖先来寻求庇佑的。那个时候的死亡,代表着先祖成为另一种对家族有利益的存在。
在氏族社会的演化中,中国人保留了对于家族高度认同,费孝通先生总结为差序格局。就是在亲属、地缘和社会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
基于中国人特有的社会格局,家族好才是第一要务,而死去的人对家族内每个人都有保佑的义务和责任。于是,在人们心中对祖先的崇敬是一种为了现世利益的妥协与敬畏。在这样的敬畏下,人们崇拜祖先就慢慢从习惯变成了一种行为习惯。
所以曾子会以此为标准,提出慎重对待丧礼和祭祀,社会风气就会趋向淳厚的说法。这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标准,也是对这一社会格局的认同和共识。
【社会共识】
此句话中的“德”字,就是指社会风气,也是指一种能够被共识的德行。在那个年代的这句话里,这个“德”是一个中性词,是指一种可以在褒贬之前变化的状态,关键看具备这个德行的人,做的是善事还是恶事。
我们现在认为的“德”,是指有道德,是一个明显的褒义词。德行的“行”发第一声,是褒义词,德行的“行”发轻声,就是贬义词了。就从这个词的演变来看,它居然直接通过发音就能区分词性的褒贬,说明这重点并非在“德”上,而是在“行”上。
在社会普遍认知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因为“行”,也就是行为和行动的不同,才会区分出这“德”是善还是恶。又因为那个年代,对祖先庇佑家族这件事情深信不疑,所以慎重对待丧礼和祭祀,才会被认为是善的事情,是对家族乃至社会有益的事情。
淳厚是一种善事的积累与沉淀,就是指老百姓普遍都能拥有做善事的意愿和能力,共同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努力的结果。这是当时人们希望看到,也盼望能做到的环境建设。
【家族庇佑】
家族的庇佑,对那个礼崩乐坏的社会而言,有着稳定和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从家庭中来,也将最终回归到家庭,作为最低一级的社会组织,其实是最难统一的。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也是造成每个家族之间不同的重要原因。
家族和家族之间的差异,其实是每个家族个性化的体现。所谓的社会共识,是一种普遍规律,但是造成家族之间差异的,家族之内的人其他家族的人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却是不可避免,也不应避免的。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原生家庭离开,重新组建一个新的家庭时,在原生家庭建立的习惯和文化就会发生变化,但依然会在某些方面,延续原生家庭的传统一样。随着一代代的繁衍,这样的文化基因始终代代相传。
特别是到了当代,在微信这个全民工具的加持下,各类线上社群如雨后春笋一般喷涌而出,把我们湮没在一边无边无际的信息大海之中。而成立社群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方便抱团取暖。当人民有了归属感之后,自然就会慢慢变得有安全感,当这份安全感持续稳定地保持,就会对这个社群中的每一个人造成影响,从而影响这个家族的属性。
【写在最后】
曾子提出的观点,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而言,有他的局限性。但是,随着一代代人的认识不断提升和文化的延续传承,慎重对待丧礼和祭祀的习俗,已经逐渐衍生成了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共识。饮水思源、庇荫念植,是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更感念无数祖先们为后人创造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而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为我们的后人积累福报。这也许才是这句话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指导意义吧。
本文1538/累积46485/目标300000 完成进度15.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