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演讲与口才为心

闲话《人间词话》

2016-11-03  本文已影响354人  海红果
闲话《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先生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先生对词的评注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虽是断章零语,却都为绝妙好文,值得细细研读,深刻品味,对自己文学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高中时就知道了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说,但也仅限于知道,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明白了这所谓的“三境界”。现在倒也读了,却只读了半部,这倒也多亏了书籍本身断章零语的评论形式,要说到本书,只能是闲话。

作品开卷便提出了“境界”一词。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意思是词义境界或者意境为最高标准。有了境界就自然形成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时期的词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的原因就在于具有境界或者意境。

而后则是标举“境界”说的一些理论;最后部分则是以“境界”说为基准的有针对性的具体批评。《人间词话》中我看过的每一则似乎看明白了,但似乎又都没看太明白。有的甚至都没有自己对的一点点理解。

作为纯粹的诗词评论,“境界”可说是恰到好处地点出了优秀词作所必须具有的特点。

境界为词之根本,而“兴趣”“神韵”乃词之表象。有了境界,它们便自然而然显现出来。无意境之词,纵然辞藻华丽,也不过是其外金玉而已。

其实对于各种文学体裁,都是要有境界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样才能久远,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这个道理。

通常认为《人间诗话》是先生关于诗词之学的著作,这只说对了一半,可以说,先生其实是以评词的方式,在言说着一种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归结到“境界”一词上来说,境界不仅仅是对于词、文学艺术创作、欣赏的要求,更反映在人生的意义上。

关于“三境界”说

第一卷第二十六则先生提出了一个论断:古代那些成就大业有大学问的人都经过了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种境界。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第一种境界的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无论原意何说?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勘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是初学者刚入门摸不着门道,独自向深入进发,有些彷徨和不知所措,却又不曾停下前进步伐的状态。

第二种境界的词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先生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悔。是初学者入了门或成为了所谓的大家,但仍旧劳心苦读,孜孜不倦,身体消瘦了,却也不停止日夜苦读不变的追求状态。

第三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了。词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先生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先生以此词最后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未必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引出悠悠远意。

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我理解的是学者成为了一代大师,成就了大业,他们的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苦学终于有了回报的美好结果。

三境界简单地说:就是成大事,大学问者必须要走的三个人生阶段:1.找准目标;2.发奋努力;3.终成正果。

关于学来的和自己的

人生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实际上有些东西它本已经存在于你的头脑中,只是并未被一种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拿读书来说,很多时候,我们与作者共鸣的东西,早已经存在,只是我们并未意识到,或者即使意识到了,也并不知如何表达出来。

在看《人间词话》时,看到王国维先生评到“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不禁生出很多感慨。世间的东西都被写尽了,也发明光了。动不动就“撞车”,就连欧阳修这样可称词之大家的人也免不了落个”学”的帽子,可叹。

尤其是看见那些无缘无故就能被人翻出从前有人曾写过的句子。想到这些大家成名于几个词,几句话竟涉嫌抄袭了,甚至于有些可悲。

其实这原本也非坏事,“学”并不是简简单单一个字,而是切实的一步一步的脚印和汗水。

像欧阳修这样的“被学”之人,却也说明其造诣高,可取之处多。学一样就足以使人成名后世,可谓“会学”。

“会学”也正说明其水平高。十年寒窗,饱览多少诗书。偏偏选中这一点学,学出了样子,学出了名气,学成了自己的精髓和风格,那就成了欧阳修等人了。欧阳修便属于“会学”之人,而且还能“被学”。

虽说世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但是志同道合的人却可以有很多。人没有生来就会的,也不是生来的词人,都是靠后天的积累与思考,墙养出底蕴和灵感。

闲话到此,继续读书。

闲话《人间词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