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妄自菲薄 不好高骛远
在路遥马急的人间,能够心无杂念地默默地码字,而且一码就是四整年,的确需要一点毅力。
细细想来,自己跟自己较劲,无非就是想追求一个完美。
特别是出自于自己笔下的一篇文章,如果涂抹得词不达意,就会让阅读者很别扭,那种如芒在背,如刺在喉的感觉,相信所有人都有遇到过。
在惜时如金的今天,如果你的文章因为词不达意,而影响到人们的阅读体验,十有八九的是,你的文章就很难再把读者的眼球拉回来了。
以我个人的阅读习惯而言,随着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沉淀,越来越感觉到一篇文章里即使只有一处出现了词不达意的表述,都不能算作是一篇好文章。
因为出现了词不达意的语病,直接会影响到了文字的准确性,句子的感染力,通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可读性。
由此可见,若把文章写得漂亮,不一定必须堆砌过多的华丽词藻,而让文章显得花里胡哨地过份卖弄。
但是,用最合适、最准确、最恰当的词汇,去表达出与文章最贴切、最匹配、最合身的意思和意义,这才是一篇好文字最基本的样子。
这样的文章即使评不上任何奖项,但一定是人们心目中的挚爱。读这样的文章很过瘾。
把这样的过程真的做好,有时会很枯燥,有时候还会很不讨巧。甚至刻薄地折磨自己的感觉会让你疲惫不堪。但是,当你读到自己流畅通透的文字时,那种让自己都觉得全身舒服的感觉真的很好。
话又说回来了,即使你的文章写得再漂亮,也千万不要奢望旁人的思想与你一个样。
不在一个频道上交流,其实对于双方来说都很费汽油。本来对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来讲,思想想深刻,都不会深刻到哪儿去。如果再加上肤浅到不能再肤浅的理解与交流,沟通的过程想不出岔子都比登天还难,就更不要指望有好的结果了。
如果沟通的过程偶有喜剧创作中,求之不得的“包袱”出来,还算玩出了因祸得福的高雅。
如果整个过程都是鸡同鸭讲的各说各话,那结果只能是无聊透顶的尴尬。
对于以体力为基础的技术战术比赛而言,为什么设置了不同的级别、不同的组别、不同的年龄段?大致说来,就是将比赛带入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如果以智力为基础的展示和较量,可以参考一下体育竞技的规则设计该有多好。
不过,如今这个世界的包容性,也是越来越强。
只要你的知名度足够高,流量足够大,名头足够硬……上差下差,差不多也可以接受了。
话又说回来了,写不好,绝不能成为不努力去写的理由。
这也是一直以来,自己努力坚持写下去的理由。
应该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经典”后面的那个作者的。成为“精品”后面的那个作者都不容易。
据我所知,大名鼎鼎的好莱坞,每年生产和发行的影片四百到五百部,事实上每天都是以一至两部的速度在充斥着市场。
众所周知,其中只有少数可以称得上是优秀影片,大部分都属于平庸或粗制滥造。
由此看来,每天坚持写作日更的人,想要把每天的文章都写得特别完美、特别优质、特别招人待见、特别让自己满意,是相当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
几乎没有什么可能。即使是最伟大的作家,想要持续不断地输出令世人瞩目的作品也不容易。
力所能及的是,以阅读倒逼写作。“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足够的输入,把书先读明白,才有写出来的可能。
当然,写好写赖,与个人天赋还是有一点点关系的哦。
有一点可以确定,写就比不写强,坚持不懈就比半路逃跑强。
事实证明,那些倾尽一生,只有一部经典永远流传的大作家们,十年磨一剑,甚至是一生磨一剑创作出来的伟大作品。
比如:曹雪芹和他的伟大的作品《红楼梦》、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和他的伟大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艾米莉·勃朗特和她的伟大作品《呼啸山庄》、玛格丽特·米切尔和她的伟大的作品《飘》等等。
还有我们所熟悉的,曾经创作了多部伟大作品,并且独领当代文学风骚的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和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人石黑一雄。
当然,还包括许许多多虽然没有获得过什么大奖,但是在当代文学界靠着自己的作品说话,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大师和大家。
他们都是值得去欣赏、去仰慕、去追随的泛着光芒的星星。
向大师致敬,向大师们的伟大作品致敬,当然只靠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好像有点不够庄重。尽己所能坚持的就是:靠着日积月累的努力,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看得见摸得着”的超越,靠零打碎敲去积攒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