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面具
开始觉察到原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懂得一些生存法则的人,与人打交道,是有一套社交面具的。选择一种面具姿态,然后促进与周围人的和谐亲近,以融入圈子。
有些人形成了固定的社交面具,与人交流沟通不过是任务事项之一,没有所谓的喜欢不喜欢,适应不适应,戴上面具,笑、热情、主动、话痨都是间接的社交手段。
这让我想起何炅,人说何炅私下话并不多。也让人想起撒贝宁,向来以搞笑幽默风格来进行社交。
也想起了前一阵子“挖呀挖”的黄老师和随州市文旅局长一块走路时,被拍到的“谄媚”笑容,还有那个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中两位女员工对外籍人员那同样热情谄媚的笑脸。
这都不过是她们的社交面具而已,为了生存而选择的一种与人交往的姿态。
我见过最让人大开眼界的人是一位学校园长,前一秒还是严肃表情,下一秒看到小朋友到了,整个脸秒变得像是看到了亲生的孩子一样,无比热情友好,让人感动极了。
这样的能力,还真不是能轻松拥有的。至少说明他/她们阅历了许多人,也需要搞定许些事,然后不管是任何亲疏远近的人,不同性格性别年龄的人,不同经济地位能力的人,喜欢或不喜欢的人,大都能做到“模板化”应对,不恐慌,没有不知所措,因为Ta们掌握了自己的一套系统的与人交往的范,从而也就是形成了“社交面具”。
之前我感觉不明白,过年的时候人们为嘛要做一些与自己性格不符的交流,有这个必要吗?何必这么将就自己呢?现在我才明白这不过是社交面具。
会戴社交面具的人,要承受的更多一些,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不容易的,因为其隐藏了本来的自我,压抑了本性,而要表现出来另外一种样子,虽然由于职业可能习惯了,没那么耗心理能量了,但仍然是一种不自在的状态,需要定期补充心理能量,给自我独处的时间,回归自我。
与有“社交面具”的人相反的,是那些还根本没有社交面具意识的人,在社会交往上,还是那种真我的本来色彩,喜怒于形,不擅与人打交道。
Ta们在做人上更单纯简单,因为接触的人不多,也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沟通交流,更多展现的是比较不知所措的一面,可以看作是人际上的“小白”。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可能是他们不需要与太多人打交道,另一方面也说明经历的事,需要压抑自我去做事的时候较少,在精神上较少地吃过苦,较少的屈尊降贵。也可能是本能的更喜欢做自我,不愿意去为了事情而套上一个社交面具,不愿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我能想到的有蒋勤勤,许晴。
这类人较少的戴社交面具。因为不善于,往往给人高冷,不易亲近感。
大多数人不是总是戴着社交面具,也并非不戴,而是看人来选择。
所以人,其实最自由自在的时刻,是与自我相处,是独自呆着之时。
但因为喜欢上了这样自由自在的感觉,以致于都不愿意去进入那个需要戴面具生存的社会,因为太喜欢拥有自我的感觉。
可是,只要成为社会人,就需要立人设,戴上一个或表现得真诚,或显得智慧,或牛逼等等的各种社交面具。为什么呢?要生存。
人呀,真是个贼精的生物。
不懂得“社交面具”这个无形的规则,就容易天真,把他人的社交化认可作为真的对自己的欣赏,把他人社交化的笑容当作对自己热情、脾气好的特点,把他人面无表情的态度当作对自己的防卫。其实,与一个戴着“社交面具”模式的人相处,别人的喜笑怒怨一切都与自己没有关系,那是别人的惯性运行轨道,而自己,不过是陪着别人表演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