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随笔

从比较文学角度看《鲁滨逊漂流记》

2018-05-05  本文已影响413人  小口袋里的竹蜻蜓

比较文学是跨国、跨学科与跨文明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在文学的传播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般读者甚至包括一些当代的比较文学研究者看来,在以跨文化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理所当然地应该从一开始就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和翻译研究在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角度来分析《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插画

创造性翻译出自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艾斯卡皮之口,据他解释:“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富裕它第二次生命。” 《鲁滨逊漂流记》在我国流传传达的思想已偏离了作者原有的意图,其适应于中国市场则充分说明了其中的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有三种类型,即: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接下来,我将从这三个类型方面来分析《鲁滨逊漂流记》。

第一种类型是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在翻译《鲁滨逊漂流记》时,运用了创造性叛逆中的节译与编译手法。《鲁滨逊漂流记》实际上是一篇颂扬新兴殖民主义的说教。在《鲁滨逊漂流记》前半部分,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的生活,塑造了一个勇敢、充满智慧的人物形象。可是在故事的后半部分,作者写到了鲁滨逊回国之后,带着一批又一批的人陆陆续续地迁移到这个岛上,实现了当时的殖民统治。然而,在我国,并未存在殖民主义。作者后半部分宣扬的殖民主义思想与我国的政治以及道德等方面不一致。为了便于传播等方面因素的考虑,译者在此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节译与编译。主要宣扬了此书前半部分的冒险精神,进入我国儿童文学的圈子,深受我国儿童的欢迎与喜爱。

第二种类型是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上述提到,《鲁滨逊漂流记》深受我国儿童的欢迎与喜爱。作为《鲁滨逊漂流记》的接受者的儿童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调动其个人的人生经验,加入对译作的再创造。儿童的世界是纯洁干净的,同时,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还较为不足,因此,并儿童一般并不了解“殖民主义”的意义以及其中的复杂性。在儿童的视角中,他们往往忽视了其中殖民主义的宣扬,反而更注重鲁滨逊在孤岛上新奇、精彩的异国冒险的经历,他们对那种自由、冒险的活动存在着天生的好奇,他们甚至会把自己代入到鲁滨逊这个人物上,想象着如果自己是鲁滨逊,出现书中的那些情况,自己会怎么办。甚至有些儿童会把鲁滨逊看作是一种偶像的存在,想象着自己也要成为一个像鲁滨逊那样敢于冒险、充满智慧的人。

第三种类型是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民族文化环境影响下的读者的集体接受。《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驯化野人“星期五”的描述上,全是白人奴隶主的想法,同时,鲁滨逊的全球航海旅行是以掠夺财富、占领土地为目的的,有殖民倾向。而且在故事的结尾,鲁滨逊带领着一批又一批的士兵重返孤岛,更是凸显了殖民主义思想。《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出版于18世纪初的小说作品。在当时英国的殖民主义兴盛的背景下,《鲁滨逊漂流记》适应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发展,符合了人们接受的认知。《鲁滨逊漂流记》20世纪初传入我国,书中附带的奴隶主思想以及殖民主义思想不符合我国当时直至现在的政治、历史以及我国的社会发展,更不适应我国民众的思想接受。因此,我国民众并没有接受书中传达的奴隶主思想以及殖民主义思想,反而接受了书中前半部分所描写的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精彩经历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3D动画大片 《鲁滨逊漂流记》 公映

创造性叛逆还与文学经典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能够被不断地被翻译成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字,能够不断地被各国的译者、读者、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那么它及有望跻身于“伟大文学”也即经典文学之列。《鲁滨逊漂流记》被翻译为各种语言,并传播到世界各国,接受了各国译者、读者、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也终成为一部流传于世界各国的文学经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