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经验谈

简单造句,为何难倒聪明学生——一年级造句

2020-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林红非常道

一年级女生涵问妈妈:“‘微笑’怎么造句?”

困惑:平时学习不错,怎么这么简单造句却不会?

平素喜欢研究儿童心理的妈妈意识到,与孩子对话时用启发式较好。于是,刻意对着孩子微笑,以期引起孩子对“妈妈在向我微笑”这种句子的联想。然而,孩子没反应。

灵机一动,妈妈想到了平时跟女儿说的“右脑宝宝”:“你让右脑宝宝帮帮忙吧!”。

“奥,知道了。”涵低头开始造句。

第二天,涵高兴地告诉妈妈,她造的句子得到了老师表扬。老师在作业评比时说,涵造的句子打动了老师的心。

涵的造句:“柳树的枝条,在春风里摇摆,好像在对我们点头微笑。”

语文教学中摸爬滚打的我,见到如此美妙的句子也是一阵惊讶:强烈的画面感、丰富的感情、还有三个分句,散文味道,竟然出自一年级孩子之手。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它诞生的前一分钟,作者还被浓浓的“不会”阴影笼罩,无所适从。

如果在成人指导下写出不足为奇,但涵是在“不会”转而却马上自己写的情况下完成,令我这个对思维规律有浓厚研究兴趣的人,立马有种想一探究竟的冲动。

经过我和涵耐心对话,终于了解了个中原因。

我:“为什么不写‘妈妈在微笑’?”

(不太相信,涵连这样的造句也不会。是否有依赖心理抑或过于紧张?)

涵:“这样不清楚。”

(她居然对成人第一直觉的造句全然看不上!)

我:“怎样的才算清楚?”

(想确切知道,是谁让这个一年级孩子,对语文这种弹性很大的学科有了如此确定的标准?)

涵:“要长。”

(听这意思,老师对造句有过要求……到底有多少要求?)

我:“老师怎么要求造句?”

涵:“要美、要好……”回答慢悠悠的。

(看来要求还蛮多。)

我:“哦……老师说,造句要美、要长、要写清楚,是吗?”我给予总结然后确认。

涵:“是的。”

感慨:

怪不得,挺聪明的孩子,面对简单的造句却不会!这么多要求,让自由女神似的写作细胞丧失了舒展活力。

涵现实型性格强,注重规则,对老师要求记得牢,语言表达能力上乘,这才让我从简单的对话中了解了老师要求。如果像很多孩子那样,对老师要求有感觉但又说不清,还真的很难了解聪明孩子不会做简单造句背后的原因。

老师出发点很好,希望孩子们写出优美句子,但没有教给有效的方法,让孩子闭门造车,而且闭的是心门。理性指导造句过程,让孩子显得力不从心——在孩子探索能力还不够强大时,就将他们扔在原始森林中,命其独自走出森林而不给其探索路子的方法,无疑,迷失的概率会极高。

据马斯洛“多层次需求”理论,安全感是人的第一需要,在缺失安全的氛围中,即使是冒险型性格,也会收住探索的脚步,更何况像涵这种极端关注老师要求的现实型孩子。

从如此简单的“不会”到突然写出“最好”,其间的距离很大也很小。不调整状态,理性地手把手教,距离实在太远;调整状态,利用潜意识能量,距离却是微乎其微。

上述道理,不仅一直烂熟于胸,还时时跟学生家长“教导”,但涵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变身”,还是结结实实地让我受了一次潜意识地震波的强力冲击:

如此强大的潜意识,老师在教学中不去研究是否可惜?学生在学习中不去利用是否可悲?

……

我的宣言:

我不想留下遗憾,也不想让自己可悲,我还要分享我的快乐,所以,我不仅要自己高呼:潜意识,我来了!我还要带领学生和家长一起追随它神奇的足迹,将潜意识力量研究进行到底。

潜意识,我好想将你迷人的面纱一层层撩起,将你那深邃而又无穷尽的神秘空间不断探索,唤醒沉睡的宝藏并奉献给世人,让天下父母为孩子尽开颜,让天下学子在学海中乐做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