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甲申之变,究竟是谁打开广安门迎敌入城?——闲读《随园诗话》(2
【原书补遗卷一·三五】
沈归愚言沈方舟诗,藏少弋家。少弋已亡,求之不得。杭堇浦言方舟诗在福建布政使张廷枚家。或少弋即方伯之宗人,未可知也。沈诗音节沉雄,得明七子梗概,而新颖过之。足迹所到,足以助其豪宕之气。如《下朝阳》云;“似闻风雨作,前有大滩来。一气双江合,孤城百粤开。鳌身移岛屿,蜃口出楼台。倚棹怀湘子,桥成力大哉。”余每过滩,先闻声响,读此方知其妙。他如《小泊》云:“竹喧归鸟后,村静饲蚕时。”《天启德陵》云:“内竖一朝祠宇遍,爰书三案士林空。”《怀宗思陵》云:“一剑割将公主爱,九门报道寺人开。”《泰山》云:“四岳共推青帝长,一峰还古丈人尊。”皆脍炙人口。有长安陶友兰者,爱其诗,临卒,命以《方舟诗集》置棺中为殓。亦异人哉!
沈归愚,即沈德潜,(1673年—1769年),字碻(què)士,号归愚,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乾隆朝大臣、诗人、著名学者。
沈用济,(生卒年不详),字方舟。浙江钱塘人。康熙监生。喜为诗。游鲁、楚、闽、粤,诗益进。在粤与屈大均、梁佩兰交。后客京师。与费锡璜合著《汉诗说》。另有《方舟集》。
张少弋,沈德潜朋友。(资料缺)
杭世骏 ,清代文人、画家。字大宗,号堇浦,别号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阿骏,室名道古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雍正二年(1724)举人,乾隆元年(1736)举鸿博,授编修,官御史。乾隆八年(1743)因上疏言事被革职。乾隆十六年(1751)官复原职。生平勤力学术,著述颇丰,著有《道古堂集》《榕桂堂集》等。
张廷枚,清汉军人,字卜臣。由世袭佐领,内务府员外郎出管苏州浒墅关税务,雍正间累官至福建布政使。曾三次出使朝鲜。有《春晖堂诗钞》。
朝阳,应是“潮阳”,因为在诗中提及“湘子桥”。此桥在潮州古城东门外。而潮阳县在清代时归属潮州府管辖。现汕头市潮阳区。
百粤,一般称“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百越”之称谓源于先秦古籍,《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其它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越”或写作“粤”,因古代“越”与“粤”相通,到近代才较为区别。
鳌,音áo,古代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又《淮南子·览里》传说,东海中有巨鳌驮着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一种说法是龟头鲤鱼尾的鱼龙;另一种说法是海里的大龟;还有一种说法是龙之九子的老大,相传“龙生九子,鳌占头”,为龙头,龟身,麒麟尾。
蜃,音shèn,释义:1、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海怪,形似大牡蛎。《周礼·掌蜃》注:“蜃,大蛤蜊也。”《国语·晋语》注:“小曰蛤,大曰蜃。皆介物,蚌类也。”2、传说中的蛟属。能吐气成海市蜃楼。亦指海市蜃楼。
湘子,指古代传说的八仙之一“韩湘子”。传为韩愈的侄孙,成仙后,在韩愈任潮州刺史期间,请仙人帮忙,建造了广济桥。
广济桥,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德陵,指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天寿山陵域潭峪岭西麓。
内竖,释义:1、宫内小臣。《周礼·天官·序官》:“内竖倍寺人之数。”郑玄注:“竖,未冠者之官名。”《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礼记·文王世子》:“﹝文王﹞鸡初鸣而衣服,至於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2、指宦官。《后汉书·梁商传》:“检御门族,未曾以权盛干法。而性慎弱无威断,颇溺於内竖。”此处内竖指天启年间的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把持朝政,权倾天下。各地谄媚者为其建造生祠,据说共有九十二座之多。
爰书,音yuán shū,是指凡法律诉讼上原告的起诉书、被告的供辞(包括自认性供辞和自辨性供辞)、官府综合案情的报告、官府作出判决的论决书等。相当于现代诉讼制度的案卷。
三案,指晚明三大疑案或称明末三大案,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事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却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故有“三大案”之称。
士林,释义:1、指文人士大夫阶层、知识界。2、指士林馆。梁武帝萧衍于大同七年(公元541年),于宫城西立士林馆,延集学者。
思陵,指明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
寺人,音sì rén,意思是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周礼》谓天官冢宰所属有寺人,为宫中侍御之宦官。春秋时各国都设置。掌王宫中女御和女奴的戒令,在王后的路寝(正室)设五人。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巧娘戏问:‘寺人亦动心佳丽否?’生曰:‘跛者不忘履,盲者不忘视。’”
青帝,先秦祭祀的神。汉代以后,又有将灵威仰、太昊、太皞、大皥、伏羲等神合并青帝一说。居东方,摄青龙。为春之神及百花之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五帝(五方天帝)之一。掌管天下的东方,亦是古代帝王及宗庙所祭祀的主要对象之一。另一说青帝太昊伏羲氏即为天皇氏,为开天辟地之后首位中国君主。泰山为东岳,故以此类比。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例,随皇帝参加封禅后,丞相以下的官吏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为他提升了四级,成了五品官。时人称:“此泰山之力也!”。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长”,又转将妻父称作“岳父”、“岳翁”、“岳文”,连带著称妻母为“岳母”或“泰水”。岳父在古代还称“丈人”,故有“一峰还古丈人尊”之句。
【闲言碎语】
本条诗话所记诗人沈用济,是个诸生,没有功名在身,但有诗名。袁枚赞誉道:“沈诗音节沉雄,得明七子梗概,而新颖过之。足迹所到,足以助其豪宕之气。”从记载的诗句看,沈用济的确去过很多地方。在古代,假如不是当官的、经商的,四处旅游的人是很少的。沈用济是浙江人,北至京城,南到潮汕,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饱览壮丽山河景色,遍访迥异四海风情,对其丰富诗歌创作内容起到了重大作用。
袁枚曾说,咏古诗若无新意,则是廿一史弹词。诗话所记沈用济《天启德陵》:“内竖一朝祠宇遍,爰书三案士林空。”《怀宗思陵》:“一剑割将公主爱,九门报道寺人开。” 由于全诗未见,故未知其议论如何,但就此二联,我觉得,高度概括了明代天启、崇祯两朝的重大史实,虽无议论,但已经揭示了明朝覆灭的重要原因。因此,能够在诗中精准概括重大史实的,也未必不是优秀咏古诗的构成要素与衡量标准。当然,由于现代读者对史实了解不多,这样的作品可能会阅读量不高,共鸣者更少,这对作者是否能够坚持这样的创作风格,实在是个不小的考验。
《怀宗思陵》云:“一剑割将公主爱,九门报道寺人开。”这里说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的两个重大事实。
“一剑割将公主爱”,三月十七日,农民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祯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远望着城外烽火连天的场面,徘徊许久回到了乾清宫。回宫后他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并辅助太子朱慈烺。然后他召见了周皇后和袁贵妃,和她们痛饮数杯后,哀叹道:“苦我民尔!”皇后和妃子们都忍不住流泪,崇祯让他们各自谋生去。周皇后回到了坤宁宫后自缢而死。崇祯随后又召来十五岁的长平公主,公主号啕大哭。崇祯哀叹道:“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掩面,右手持剑来砍断了她的左臂,可怜的公主昏死了过去。接着又挥剑刺死了年仅六岁的昭仁公主。然后崇祯手执三眼铳与数十名拿着斧子的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守城官兵以为是内乱,炮矢相向。无奈转到安定门,然而守门的人已经逃跑了,大门深锁,太监用利斧也无法劈开。这时候天快亮了,他们无奈地回到了皇宫。最终崇祯帝与王承恩再次登上煤山,散发覆面自缢而亡。
“九门报道寺人开”,意思是太监打开了北京城门,让李自成农民军进城。农民军围攻北京,仅用两天时间就破城而入。有着两百余年的都城本就城高水深、坚固无比,缘何会在如此短时间内被攻破?俗话说“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再如何固若金汤的城池,也怕家贼开门迎敌。确实有人打开了城门,放进了农民军。究竟是谁打开城门的,史上众说纷纭。其中有太监王相尧开德胜、阜成二门,王相尧开宣武门,兵部尚书张缙彦开正阳门,成国公朱纯臣开朝阳门,“奸民”开德胜门,太监张永裕开朝阳门等等说法,但最流传最广的是太监曹化淳开广安门。但是,恰是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曹化淳自幼入宫,陪伴侍奉五皇孙朱由检,颇受信任。但魏忠贤得宠弄权后,作为司礼太监王安亲信的曹化淳受牵连被贬南京待罪。崇祯登基后,曹化淳被委以重任,负责处理魏忠贤时的冤案,平反昭雪两千余件。因办事得力,深得信任和倚重,累迁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地位极为显赫。而在人生巅峰之际,他却选择了激流勇退,于崇祯十一年连上三疏请求告老还乡,第二年获准离开。也就是说,崇祯十七年三月,曹化淳已经在家乡养老六年多了,当时他压根不在北京。崇祯十七年十月,满清已经入主中原。曹化淳到北京上疏请求妥善处理崇祯帝后陵寝。这是导致曹化淳被指责开启广安门的关键因素。清廷为收买人心,批准了曹化淳请求,还委任他与清朝宫内官员一起办理此事。此时,投降清朝的明代文臣为了推卸亡国之责,竟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曹化淳赶紧上疏辩白。清廷回复:“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但这依然无法阻止曹化淳开城迎敌的野史广为流传。曹化淳在1662年去世前悲愤写下了《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诗:“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史不真。”
我们说,曹化淳是被诬陷的,那到底是谁开启的广宁门呢?据明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世德《崇祯遗录》记载,广安门周围附近是回回聚居区。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农民军攻打广安门激烈,大批回回聚集城门,乘乱打开城门,导致外城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