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曼学习法》——这本书关于方法
一、写在前面
这本书其实开始的时候,买来是一本添头,当时在研究《看人的艺术》,京东套餐里附带了两本书,一本是《熵增定律》,另一本就是《费曼学习法》,意外都还不错,很惊喜。
现在看来,很少有这样一本书让我如此推崇了,读的书其实也挺多,但是说真的,这本书是点醒我的那本。其实不难看出,之前的看书决策是很随机的,心情到哪就看到哪,涉猎范围也特别的广,《九型人格》、《岛上书店》、《浮生六记》、《原则》、毛选等等等等,前几天还买了《几何原本》及《九章算术》,涉及面非常广,涉及文学,数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各方各面,真的是都还蛮感兴趣。但是其实从学习的观点上来说,一味地增加广度而不考虑深度,大概率是无效学习,知识留存率太低了,这么说可能有点功利,但在信息爆炸的现在,核心的能力就是快速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在学习的广度,更重要的表现在学习的深度上。仔细回想一下,你上次看的书叫什么,这本书的观点都有哪些,核心问题想说明什么,在想这些东西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有卡壳的地方,那如果不仅让你回忆,还让你用自己的话来阐述一遍,会不会有一些你看似看明白了,但是却说不明白的地方,看,这就是知识留存率。
这本书点醒我的地方不仅在对待学习的方法上,还有对待学习的态度上。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很喜欢看书,但是从来没有考虑过看书的意义,就好比上学时期的学习,虽然很有用,但是很难讲出为了什么。我还记得高中的时候,临近高考,我成绩还不错,但真就是陷在了意义的怪圈中,去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就学习的意义这个问题我俩研究了好久,但是其实没有结果,对这个问题,世界给你的通俗解释是为了将来有出息。我不认同这点,一直不认同,但是我不知道我该认同什么。直到这本书出现,给了我一个其他的解,这个解说的很飘,但是真的有那么一种共鸣,学习,是为了跟真实世界建立有效的联系,很对,很对。说多了,下面说一下费曼怎样与世界建立有效的联系。
二、这本书讲了什么
费曼学习法其实是一个学习模型,很简单,分为六个部分,找方向,查知识,输出知识,反思,总结,吸收。这是一个我认为特别需要固化到自己身上的能力模型,好的,什么叫固化,固化就是向之前在学校学语文学数学那样,一本两百多页的书揉碎了看,揉碎了学,翻来覆去研究,直到自己真正在实践中下意识能用到,这叫纵向学习。
找方向的重点在于判断,判断什么才是你真正需要的方向,判断世界上这么多方向,哪个才是你需要投入时间的那个。说实话,在这么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想学点东西太难了,有种感觉像是在周边全是食物的大海里,但是却好像要被活活饿死。我们苦恼的地方在于,我们一天只有24个小时,可是方向实在是太多了。费曼给出的解是:结合兴趣,想想未来方向,找到当下要做的,聚焦完成它。四步,找到你想要的方向,分析下未来的情况,未来你想在这个方向上怎么发展,研究研究现在怎么做才能到这个方向上去,完后集中时间去完成它(说实话,我突然想到了毛选里的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好的方法是共通的)。方法是这么个方法,具体落实到实践里,关键点在于要不断地对当下目标进行反馈与调整,聚焦大的方向上,时不时核对下当下目标与大方向有没有跑偏。
查知识的重点在于筛选,筛选哪些信息才是你需要的,去伪存真找到可靠的知识。还是说这个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挺无奈的,谁都能说上两句不论真假的观点,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怎样在选好的方向上找到可靠的信息源,并且建好他的框架,这是关键。对待可靠信息源的不同观点,怎样去理解透彻,想清楚问题所在,选取真正可靠的立场,这是一个需要不断锻炼的能力(啊,毛选,市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筛选到可靠的知识后,对知识进行简化整理,形成有逻辑的框架,这是这个步骤的最终表现形式。费曼给了三个思维维度,我也认为这三个确实有用,写出来,第一是开放思维(说实话,这个词我听到了好多次,《熵增定律》也好,《原则》也好,包括企业内训里“我执”的概念,以及在这本书中所谓的“绿灯思维”,区分“我”跟“我的观点”,接受不同的意见并且思考其不同的内在逻辑是什么,这很重要),第二是逻辑思维,第三是批判思维,在这三个方向上不断地下功夫,才能真正做好查知识。
输出知识的重点在于查漏补缺,输出的时候你会得到反馈,一方面反馈来自自己,在输出的过程中会有卡壳的地方(就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一种输出,整理文章逻辑,用自己的话表达,中间遇到卡壳的地方很正常,这就是不熟悉的地方,我们去重复温习它),卡壳的问题在于两点,第一是知识点不熟悉,第二是存在盲点,找到它,消灭它。另一方面的反馈来自你的输出对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在这个时代永远不缺的就是意见分歧,找到它,像我说的思考内在逻辑,看看能不能有条理解决分歧,能解决证明你学的还可以,不能解决的话,翻翻书,找找书上相关的解释,无非有三种可能性,一种是你记错了,输出错了,一种是你还是没吃透观点,还有一种就是书上的内容本来就是错的,这三点无论哪一种对你来说发现都不是一种坏事,拥抱分歧,拥抱缺口,开放思维。以上,包括了输出知识以及反思。
经过了以上几点,我们就能对相关知识有一个相对全面且相对正确的了解,那么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总结,总结的关键词是:简化。对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最追本溯源的研究,找到背后的逻辑,找到背后的点,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下相关的信息,讲讲其中的条理,讲讲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里有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叫知识可视化,具体表现就是做图,逻辑图,结构图,因果图,思维导图,把知识之间的关系或者知识的表现形式用视觉效果传达出来,确实有用(其实在查知识的时候,书里就提倡先做个思维导图框架,完后进行知识填充,但是我不知道为啥我做完思维导图以后都是填充完了的,边做就把信息整理上了……所以我把知识可视化放到了总结这块)。
最后一步是吸收,吸收的前提是你有一个自己的系统的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思考体系,或者说做事体系,这个东西其实是很难的,前两天还处在把书揉碎阶段的时候,在朋友圈里分享思维体系,我彪哥(之前大学特别好的朋友)就这个点也觉得很重要,但是难就难在怎么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我个人觉得这就是个脑力活,抄不来的,彪哥想要的是拿来就能用的那种东西,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这玩意儿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一点点自己总结出来的,真真正正的自己的东西,自己的外在所有的表达都是对思维体系的一种输出,也或许可以理解为三观?行为准则?但又感觉都不太恰当,这块还是需要我不断再去深挖的地方,说不明白就以后说吧。
以上
小何别慌
截稿于2022.4.4晚1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