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共赏

初学写作不知如何下笔?教你5个方法搞定素材,1个模板搭起框架

2021-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青豆qingdou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宰相晏殊的曾孙晏景初做尚书时,外出游玩,回来天色已晚,肚饥难耐间,找到一家寺庙去投宿。

他说明来意,没想到寺中老和尚很是为难,说:小寺穷困简陋,实在不方便留宿。

晏景初听了,很是生气:“作为一寺主持,怎么弄得什么都没有呢?”

老和尚没好气地说:没有面,再能干的媳妇也做不出汤饼来!

晏景初不甘示弱,说:“如果有面,就是笨媳妇也能做出东西来,还要你干啥?”老和尚羞愧难当,闷头退回房间去了。

这便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由来。

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素材就是他的“米”。

    一、大家为什么总觉得找不到素材?

其实,我们并不是缺素材,而是缺少观察和思考,少的是发现素材的眼睛。

没写文章前,我们无论是看书,还是看影视剧、综艺节目,大多只是看个热闹。

看的时候,笑过、骂过、哭过,之后呢?

该干啥干啥,看过的东西只在脑中稍稍停留了一会儿,不经过深度思考,没多久就烟消云散了。

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养成收集素材的习惯和意识,对遇到的事习以为常,不觉得这一切有什么特别,缺少对素材的敏感度。

但只要你有心,生活处处都是素材。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素材,当时可能印象深刻,但如果缺少记录,过几天,你就会忘记此事。

常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要先做个有心人,用心观察我们看到的一切,并加以思考。

时间久了,自然会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挖掘出素材,丰富自己的文章。

同时,还要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把那些对自己有启发的人或事、以及经典的故事、句子记录下来,时常看看。这样在用到的时候,才不会抓瞎。

                二、寻找素材的5个方法

虽然生活中并不缺乏素材,但也不是随处都有。

1.首先,要从自己或身边人的身上去寻找。也就是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去挖掘对自己有启发或触动的东西。

2.其次,是从新闻中挖掘出来的。按照自己适合的领域或关心的话题去入手,寻找话题。

因为新闻的时效性,找到后,要及时将它写成文章,这样的新闻素材才有它的意义。

3.从影视剧、综艺节目、各种短视频中去寻找触动自己的点。

或是一个人物,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个故事,都可以因此延伸出一篇文章来。

4.从别人的文章、评论或相关问答中,寻找打动自己的地方。

同样可以从一句话,一个故事,或一个细节出发,从不同视角,用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

但绝对不能抄袭别人的文章,只可以少量引用别人的观点。

5.从书籍中寻找素材。

从书中寻找素材,不但能学到相关知识,找到的素材还不容易与别人重复,是最好的素材来源。

找到了素材,有的马上可以用到文章中,也有的暂时用不上。这时,就需要把素材储存起来,空的时候经常翻翻,一则调用方便,二则也不容易遗忘。

     

      三、如何把找到的素材变成一篇文章?

有了寻找素材的地方,还要明白哪些内容能为我们所用,最后才能变成让读者喜欢看的文章。

通常我们能用的素材类型有:故事(包括有意思的小实验)、金句、相关数据、专业知识等。

有了写作的素材,如同做饭有了食材,要把它变成能上桌的“美味佳肴”,中间还少不了一道重要工序:烹饪。

如何对素材进行加工呢?

首先,要提炼出这个素材所要表达的主题,或者这个素材吸引你的那个“亮点”;

其次,根据这个主题或亮点,去寻找与它相关的其他素材;

第三,按照这些素材,确定写作结构,想好如何开头和结尾,起个吸引人的标题。最后再把它写下来,一篇文章就新鲜出炉了。

比如,这篇文章开头的小故事,它就是一个素材,从中可以看出,它要表达的主题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进而可以联想到在写作中,“米”就是素材。

我们围绕素材,结合实际情况,就会发现初学写作的人都在为素材发愁。

此时,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办法,问自己三个问题,即:

描述问题:素材为什么难找?

提出问题:如何找或者到哪儿去找?

解决问题:找到素材后如何把它变成文章?

当我们把三个问题回答完了,一篇文章的雏形就有了。

这三个问题相当于搭起了文章的框架,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基本模板,按照这个简单的模板,你的文章是不是写起来就没那么难了呢?

只要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搜集素材,勤动笔,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你不辜负时光,它必报你以琼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