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再谈知乎
我曾经在短文计划的第9篇《#009-关于知乎的片面讨论》中对知乎已经有过一定的分析。那篇文章是在2018/04/28发布的,如今已经几乎快要过去一年了,之前所说的观点我想是时候有所补充反馈了。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就蓄意要在周年之际对此有所补充,实际上在Twitter上看见某则消息之前,我对此根本毫无想法。而这则消息是李如一把自己原先在看理想上的课程《20世纪十大唱片里程碑》给挪到了知乎大学上。这其中让我觉得怪异的地方并非是在看理想上你只能付费购买这一课程,而在知乎上你可以通过「盐选会员」的身份免费获得这一课程,而是在我当时选择在看理想付费买下这个课程时,我的的确确是让它和知乎在平台层面作出了比较,知乎真的太重,而看理想比较轻,我选择为轻的产品付费。但李如一老师对知乎的青睐一以贯之,从他把自己发在Twitter、Telegram、Wordpress的每一条消息都会专门在知乎的想法——一个被我在那篇文章中无情吐槽的功能——上发布一次就可以看出来,只是这并非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今天的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不知从哪个阶段开始,知乎的Web版和知乎的App版就已然不是一个东西了。或许你如果想要获得你的原初知乎体验,Web版是唯一的路径,它显得难得的简单。而App版就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也许每一家拥有一定流量的网站都想把自己做成像Wechat一样的国民级App,豆瓣也好、知乎也罢——但知乎App中底栏的五个板块确实比Wechat都还要多出一块。事实上市面上的App这么多,能将底部默认设置为五个部分的却很少,你或许能够举出滴答清单或者Tweetbot这样的例子。但前者本身设计的理念就是将与效率有关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一起,更何况它还给用户定制的功能——"不喜欢五块?那么四块、甚至三块也没事";而后者在具备可调节底栏的同时,它所有的功能都只是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让用户好好地刷推。而像五个部分完全各做各的这种情况,其实最符合的是一个在同样国内具有大量用户的App:支付宝。来看看它们的设计吧,知乎的语言是"首页-想法-会员-消息-我的",而支付宝的语言是"首页-财富-口碑-朋友-我的",几乎如出一辙。而且连结果都可以说是很相像:太过臃肿,一块都没做好。
在观察李如一的这个教程时,我发现了知乎一个很令人惊奇的设计:他们居然给这种「私家课」设置了一个「证书墙」——如果你学完全部课程就可以获得完课证书。而学完这些课程的判断条件是,我听完了这些录音。在这里,我们不妨假设一个人物形象,他会作为中国当代主流青年的代表,也因此,他必须身患一种病,这种病被称为「证书焦虑」。它的一系列著名症状包括了:如果我能获得证书,那么能力有没有我无所谓;如果我有能力而没有证书,那么再强的能力也不是能力;别人有证书而我没有,那么我就低人一等,反之亦然。因此尽管知乎的这个证书设计是多么地令人可笑,但对于国人的心理把握还是非常准确的,毕竟"我在Coursera上获得一个课程证书还要这么大费周章,甚至花钱,而在知乎,我只要用最快地倍速放完这些录音,证书就到手了"。
说了那么多知乎的不好,我也并非是要拆台,毕竟我也依然为它的会员付了费,虽然更多地还是为了附赠的京东Plus和爱奇艺VIP。我的基本判断依然是之前说的:"里面好的东西也还是有的,只不过筛选成本太高了。"最简单的,你能说李如一的这个课程不好吗?显然不能。但当一个提供内容以让用户付费的App居然还要用户自己筛选其中内容的优劣,这简直很难让人不去怀疑到它的基本动机。而我当初选择在看理想的原因,它是那么的简单,我只要为它付费,之后我就只需要做我该做的事就好,别的它会帮我处理。这也是我所推崇的产品所共有的特点,比如MacBook、比如Airpods、再比如之前的Instapaper等等。
本文系Whalechoutalks项目短文计划的第37篇,欢迎通过Telegram加入Whalechou Talks的Channel,第一时间掌握Whalechoutalks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