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成长 之 回顾4 - 2016.6
# 语言 #
小家伙最开始的语言萌芽稍微有点晚,一岁两三个月还只会几个简单的人称和叠字的事物名,到一岁半多都是类似的状态,发音颇考验大人的想象力。
也是一岁半左右小家伙才对绘本表示出兴趣,之前妈妈并没有刻意强化这些。和很多不到一岁开始给孩子讲故事的妈妈比,妈妈是有一点懒惰的。妈妈认为,阅读的兴趣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相关联的,每个孩子的发育进程不同,不如慢慢观察引导,慢慢来。
最初的图画书是佐佐木洋子的小熊宝宝绘本、一套认识事物的启蒙图卡,和一套早期语言启蒙的图画书。这些书使用了半年多,被小家伙乱画、撕扯。
其实妈妈从孕期陆续囤了很多很多书,大概可以用到你上小学,只是等待合适的机会拿给你读。
小家伙的语言能力在两岁两个月后飞速进步,语言能力包含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从他说出第一个主谓短语,第一句包含主谓宾的精干句子,第一次在大人交谈时突然插话表达他的想法,第一次拿绘本言简意赅的给妈妈讲故事……很多语言的第一次爆发式的到来,让妈妈惊叹不已。小家伙两岁四个月时,已经熟练的在表达中使用也、过、了、还、又等副词,但是经常混淆你我。
这期间,逐步拿给小家伙读的绘本是五味太郎的一系列洞洞书,下雨了,可爱的鼠小弟,11只猫,小兔汤姆。
一开始你只静静的听妈妈用略带夸张的语气讲述,甚少回应妈妈诱导式的提问。妈妈理解,你是在琢磨突然而至的大量的图画和信息,你要消化这些色彩、形状、人物、对话,以及情节。这些书妈妈反复讲给你。慢慢你开始插话,剧透下一页的情节,感叹书页上某个角落连妈妈都未留意到的小细节。
日常生活里遇到类似的情景,妈妈会停下问你,是不是小兔汤姆有一辆这样的单车,三个轮子他还不好意思骑呢;两个三角拼在一起是不是很像狐狸的耳朵,圣诞老人把鳄鱼尖尖的背脊当作小狐狸的耳朵,大嘴巴的鳄鱼竟然用吸管喝水……
你读绘本的兴趣猛增,每天早晚拉着妈妈给你讲书,吃糖果零食、看动画片的诱惑,都不及讲书更吸引你。三四个月里,这些书数不清每本念过几十遍,也许接近百遍了。
这期间,除了五味太郎的书,小家伙明显对成套系列绘本的兴趣超过单本画册。也许系列书的多个故事让主角的性格更丰满,也使他对主角更加熟悉亲近。不着急,单本画册暂时收起来,日后慢慢来。
奶奶觉得鼠小弟这套有点“骗人”,很多页面只有主角的两只老鼠,只占大开本书页的小小一块,其余都是留白。情节有大象和黑熊这些大块头时,书页才“丰满”一些。可是小孩子的视角就是这么奇特,他不需要页面满满的,他就是喜欢这两只小老鼠。
奶奶很用心教养小家伙,多次提议带他去图书馆借阅图书,讲每次可以借20本。这是很好的初衷,但是我没有鼓励。我们不能以成人的逻辑去揣摩孩子的心思,他这个年纪无法做到在图书馆安静的坐下读书,不符合这个年纪的生理特点。两三年来我陆续囤了几百本书,都是精心挑选、经无数家长验证后推崇的经典读物,可以自信的讲储备充足,按年纪和他消化的进度逐步拿给他。到图书馆只能按大人快速翻阅留下的直观印象选书,质量没有保证,而且这个阶段是不必追求数量的。我情愿他一个月里只读三五本他最喜爱的书,过分的充足可能干扰他的专注力。当然老人的心意是好的,我也没有阻拦。
随着小家伙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的提高,我逐步加入14只老鼠的系列书。这套书文字不多,但是画面的信息量很大。14只老鼠年龄、能力和性格各有不同,但在每一本的不同家庭事件里,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和贡献。我跟着小家伙逐本辨识每一只小老鼠的衣着搭配,每一个场景下各自在忙碌什么,他们彼此间怎样互动配合,读过几本后用不刻意的方式和小家伙一起总结每只小老鼠的性格特点。很快这套书成了他的最爱。
短短几个月时间,清晰感觉到小家伙对语言的理解、表达,以及词汇量在迅速提高。一些抽象的词汇因为有了绘本的故事和情节被他轻易的理解和记忆,他可以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甚至他拿来鼠小弟给妈妈讲故事,这些情节他早已谙熟于心,背诵如流了。
当然也许没有绘本的阅读,这个阶段他也会经历语言的爆发期,但我相信,绘本的阅读依然是重要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 绘画#
一岁三个月时给小家伙买了蜡笔圈和蜡笔蛋,两岁时买了类似蜡质的彩水笔。没有刻意教或要求他画,小家伙就是胡乱涂抹。后来读了鸟居昭美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坚定了不要信手指导孩子画画的想法,他要求大人画的时候也尽量不画。
画笔放在桌边,他想画时随意取用。他画时完全不做干预或指导,但让他讲画的是什么。经常是画了一团线球说是狗,几根线条说是树叶。我都在一旁故作欣赏状,然后附和,真的是呀,颜色很漂亮呢。
按鸟居昭美的理论,这个年纪,除非强行教习过,两岁多一般可以画出封口的圆圈,画出直线,就应该是画什么都不像的。她说绘画是一种表达方式,类似于本能,在孩童阶段过早的传授技法和规则,反而会干预孩子的表达,束缚想象力。
小家伙目前对画画还没产生浓烈的兴趣,只是偶尔随手涂抹,我们能做的,就是小心保护他尚在萌芽的表达欲望,等待它慢慢壮大。
我在阳台种了些花草,乱糟糟很多品种。抽芽和含苞时叫他来观察,叶片形状如何不同,花苞如何慢慢绽放,有些植物样子像什么。我想,先有对生活和周边的观察,待他有表达的欲望时,才有更多可以表达的内容。
两岁多的小孩子喜欢玩土玩泥巴,阳台花池他随意搞,有时带上铲子耙子到楼下扒土。小家伙在土上画数字,练习用铲子舀土,体会土、砂粒、石子的不同质地,引得旁观的小孩跟着一起玩(玩土真的是天性),孩子们弄脏手、鞋和衣服,人家的家长都不大乐意。可是这个除了脏点、晒点,又有什么不妥呢。
# 数学 #
小家伙不到两岁可以从一数到十,但是两岁四个月,还是不能掌握数字代表的含义,慢慢来吧。
开始和他一起看数学绘本,发觉成人看来很简单的概念,小孩子还没在脑袋里建立起概念呢。
比如,一个人、动物或一件事物遮住一半或拿出一角,推断整体的人、动物或事物是什么。即使有备选答案,小孩子也会选择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答案,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排除法。
再比如,分类、归类。拿圆形饭盒的要坐到方形毯子上去吃饭,这让他思考了很久。两条腿和四条腿走路的动物分成不同队列,这个他一直不能领悟,图画书里阿猫阿狗阿兔都可以画成两条腿走路的角色,为什么一定要把他们分到四条腿走路的队伍里?这个我如何解释也不能让他信服而作出清晰的判断。
我觉得和孩子读数学绘本比讲故事伤脑筋,因为讲给孩子的不是正确的结果,而是得出结果的过程和背后的思维和逻辑,大人讲的再清楚简单,孩子未必一时可以消化接受,还要保护他的兴趣,不要生出挫败感。
一次猜露出半个身体的娃娃是谁,三选一他总是错的,我语气不觉有些急躁,他感受到了,不愿再作答,说妈妈看别的吧。我立刻觉得内疚。因为我的情绪已经让他产生挫败和逃避的情绪,很多天我不再拿那本书,我希望他慢慢淡忘这件事,再来看这题的时候能够恢复平静的心态。
后来一个数学绘本的名字他发音总是错误,我反复纠正他还是错,我故意嬉闹他,他也知道自己讲错,开心的笑自己,毫无压力。虽然错误一时无法更正,好在没有使他逃避和胆怯。
每每在这样的时候,我觉得教导孩子好难,需要用心去观察、琢磨,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小心呵护,允许他错误和失败。其实这些道理家长都熟悉,但是日常做来未必容易。我们太成人化,觉得很多事情理所当然,难以真正把自己放在孩子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难以坦然、真心的接受孩子的过错和不够优秀。
# 英语 #
小家伙一岁九个月和家人去三亚时,顺口教过他turtle, bubble, star之类的单词,那时发音清晰准确。没有刻意想给他很早的英语启蒙,怕他混淆了两种语言。后来随着中文突飞猛进,他的英文发音变的可笑而蹩脚。
学习英文的契机源自选择幼儿园,经过选择取舍,报名了一家双语蒙特梭利幼儿园。在英语体验课上,他因为几乎完全不懂显得神游太虚,缺乏参与的兴致。这个蒙氏园是混班制,9月入园后,每班插入五六名新生,虽然会有老师对新生的特别关照,但课程和英文交流还是会遵循孩子们的平均水平。我不介意他领先还是落后,但我希望他能更快更好的融入新环境,并在其中自得其乐,那么熟悉简单的英文必然有所助益。离入园还有四个月时间,教他一些常用英语应该不是难事,于是小家伙的英语之路正式开始。
没有应试的目的,学习什么都是随意而轻松的。但是作为家长,必要的功课还是要准备一些,加入相关的微信群,收听微信课,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然而科学的启蒙。
从数字和身边小物开始学起,配合幼儿英语APP的音频和视频熏陶,一个月时间他的词汇量大约超过50。没有任务和强迫,只是每天晚上一点时间,应为要控制他看iPad,小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真的惊人。一开始他的发音有严重的中文腔,也一直不能自然的发出辅音,我并不太在意这些,他的中文不也是在我们懵懵懂懂的猜测中一点点改善起来的。但是很快,他学会了我的口音、APP的口音,并且开始说两个单词的短语,和他学习中文一样的历程,先从核心词开始表达。
我没有在生活中大量使用英文,因为英文也不是我的母语,很多日常词汇我并不熟悉。同时我还不确定除了APP的音频和视频熏陶,用怎样的方式去提升他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他现在的年纪大脑里中文的语言体系还没有构建好,我时而中文时而英文,会让他更加混乱。也许日后上幼儿园,有外教这个稳定的语言输入渠道,再加之我在家里有针对性的口语交流,效果会更好。
学英文的同时,提醒自己更加不能松懈、忽视为他讲读中文绘本,毕竟中文才是他的思维语言。
当然语言学习的道路漫长无止境,中英文皆是,对语言的学习最终是交流、理解、表达,是为形成成熟有深度的思维(入和出双向),不单是表象的词汇量、等级证、口语熟练度,是非常深奥的学科。
# 幼儿园 #
自小家伙出生不久,开始有意无意物色交通方便的蒙特梭利或华德福幼儿园,因为坚信,不同教育理念作用于孩子身上会产生迥异的效果。小家伙两岁三个月左右,和家里老人产生了较大的教育观念分歧。同时留意到孩子迅猛生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老年人善于照顾孩子的饮食和日常作息,但越来越难以胜任“启蒙”的角色。
没有给小家伙报过任何早教班或课程,即使老人多次羡慕的讲起别人家一岁未满的孩子参加早教或英语班后效果如何。我明白会有助益,但不相信对于幼儿每周一两小时的活动能如何点石成金,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和成长氛围,类似的方法和手段,我们自己花点心思完全可以胜任。同时,我也没有过早为孩子训练何种技能的想法。但是,我们需要细心观察孩子,在适当的时机,提供符合他心智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工具和引导,这个也是不能忽视和落后的。不限制小孩子玩弄锅碗瓢盆是值得鼓励的做法,但是从一岁到四五岁都在玩同样的锅碗瓢盆,或者扔一套积木或其他玩具任他胡乱摆弄也许就是错误,是在埋没和浪费孩子发展和进步的时机。
小家伙两岁三个月时,我寻到一所蒙氏园,在孩子爸爸单位附近,我们一家上下班刚好顺路,是非常理想的去处。带孩子参加了一次体验课,他只用不到一小时就渡过了陌生期和适应期,自得其乐的玩了一上午,完全不在意爸妈扔下他去隔壁听招生说明会。他摸索尝试各种蒙氏教具,自己还会收拾整齐归位,老师说他有很好的秩序感和自理能力,已经可以入园。
昂贵的价格和陌生的理念使家人产生疑惑,主要来自孩子爸爸和奶奶,它的价值在哪里,性价比怎堪比便宜的公立园,日后能否适应小学的环境和氛围,幼儿园毕业后能比公立园的孩子出色多少。有的问题我可以试着解释,有的问题有些急功近利,谁也无法预测和保证。
下一周里,我又走访了其他几家号称蒙氏理念的私立幼儿园(公立园不会接待突然的来访参观请求),想了解和比较平日孩子们上课时的状态和气氛。这是论坛里一个钻研蒙氏理论的爸爸建议的,幼儿园的蒙氏理念执行的是否到位,看孩子们的状态就能了解一二。果然还是爸爸单位附近的蒙氏园明显胜出,多数的孩子们既天真活泼,又温文有礼、落落大方。并且我看中这家蒙氏园地处开发区,占地开阔,教室敞亮,自然光充足,有很大的户外活动场地,其中有大片天然草地。相比市区寸土寸金,教室面积不足这家的一半,楼道狭窄,采光主要靠灯光,户外是塑胶运动场。如何选择不言自明。既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孩子自己也喜欢,我希望孩子可以在六月入园。老人又担心起来,怕太小不能适应,怕抵抗力不够,让我们延迟到九月。其实两三个月时间,老人担心的这些能有多大分别。好吧,迟一点给老人些心理安慰。
六月时,孩子再去体验了半日,这次是加入正常的混龄班。班里小朋友围坐一起做专题的集体活动,小家伙没有兴趣就自己去找教具玩,试了这样又试那样,够不到就自己找垫脚的工具踩上去,或干脆爬上柜子。有了上次的经验,幼儿园是个丰富而轻松的环境,小家伙毫无陌生和不安,自得其乐的很,还吸引几个大孩子过来探看他这个忽然的闯入者做什么这么起劲。后来大家自由活动使用教具,他大多自己玩,有时旁观别的大孩子,对交往和别人友好或戒备的态度并不在意。小家伙最近痴迷英文的数字动画片,助教男老师和他玩数字板,他张口就是英文,发音不准却声音洪亮,整个教室都能听到他讲英文,几个老师都笑他,他照旧浑然不觉。我理解他的一系列表现,一方面是心智还没发展到对社交有渴求、进而在意外界反馈的阶段;另一方面,他的性格如此,自信大胆好奇,渴望表达。
他看护自己正在好奇琢磨的玩具,不允许别人打扰和觊觎。他打人,也被打,也还手。室外和小朋友狂奔摔倒,爬起来笑嘻嘻继续。他可以自己洗手擦手,把用过的纸和用空的抽纸袋扔进垃圾桶。他自己吃午餐。只是需要我帮他换湿衣,上厕所帮他穿裤子和按水门。我在角落观察他,尽量不出声或出手干预,想看他怎样面对和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和人群。
这里的大孩子会主动保护他,教他规则,带他游戏,加之他的沉着和自得其乐,这是一个令我放心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