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怎样培养儿童的健康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儿童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发生的,健康的情或在人的生活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家庭是培养儿童健康情感的学校,和谐的家庭生活是培养儿童美好情感的肥沃土壤。
一、满腔热情,以情育情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孩子的第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良好的家庭中,那里母亲和父亲琴瑟和谐,在那里笼罩着这种氛围,对言语、思想和情感,对观点,对微微能察觉的情绪色调的极度关心;关系良好,协调一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精神上的团结一致和豪迈,父母的互相信任和尊重;总之在儿童眼前展现一切。在此基础上确认他对人类美好的信念,形成心灵的安详和宁静,形成对不良风气、不良道德、危害社会行为的抵制。
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能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能够思考尚不理解的问题,探求未知的科学。爱因斯坦就出生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里。父亲和叔叔合开了一家电器工厂,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母亲温柔贤淑,尤其喜欢弹奏钢琴。平时父亲常常朗诵诗歌给他听,母亲常常弹钢琴给他听。爱因斯坦从小就爱听母亲弹贝多芬的奏鸣曲,那潺潺流水般的旋律把他带进了一个崇高而和谐的精神世界。虽然爱因斯坦三岁时还金口难开,不会说话,但是父母从儿子听音乐时的入迷神态和眸子里闪烁的聪慧光芒里发现:儿子并不笨,并且还有超出他年龄的理解力。爱因斯坦六岁的时候,有一次生病了,父亲送他一个礼物“指南针”。爱因斯坦惊奇地发现:把指南针转来转去时,这个小磁针仍然指着北方。指南针让爱因斯坦爱不释手,他问父亲:“磁针为什么总指向北方呢?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呢?”父亲细致而耐心地向他解释。神秘的指南针叩开了爱因斯坦幼稚的心灵之门,他第一次感觉到世界上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奇力量,万物都遵循着这一伟大力量运动着,这神秘的力量又仿佛在向他召唤,召唤他去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爱因斯坦上学了。有一天,爱因斯坦放学回家问叔叔:“什么叫代数啊?”叔叔笑着说:代数这个东西是懒汉的算术,凡是不知道的东西,都可以把它叫做x,然后再去找这个x。”叔叔的话引起了爱因斯坦的兴趣,他觉得代数就是孩子有趣的捉迷藏,从此他就一天到晚兴趣盎然地去寻找x了。
在妈妈的影响下,爱因斯坦六岁地时候就开始了学习拉小提琴,他常常被美妙的音乐所感染、所陶醉,小提琴成为他终身的伴侣。晚上爸爸还经常给爱因斯坦朗诵诗歌,诗歌中的感情和画面引起了爱因斯坦天真的幻想。在这美好的家庭里,爱因斯坦无形之中从叔叔、父亲、母亲三个大人那里接受了科学、音乐和文学的熏陶,正是这三者,后来成为塑造爱因斯坦这位伟大人才的三根支柱。
二、创设情境,以境育情
1、 创设语言情境
古今中外人们常把祖国比作“母亲”,对她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仁人志士们为了祖国的荣辱兴衰而极尽匹夫之责,做出了无数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文人墨客们为了祖国的壮丽江山而畅抒爱国之情,写下了多少闪光辉壮山河的不朽篇章。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将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将要靠他们来建设。
父母平时要经常用生动的语言对孩子讲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孩子喜欢听故事,父母可向孩子讲解两千年前我国就有四大发明闻名于世,还可向孩子讲解一些革命先烈的故事,使他们理解伟大的祖国是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要让孩子懂得一个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前景十分喜人。家长要用几十年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来激发儿童对祖国热爱的感情。
(2)创设绘画情境
家长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有意识的让他们看家乡的建设新面貌,数一数家乡的土特产,家乡的拳头产品,激发孩子对美好家乡的自豪感,并让孩子用手中的笔描绘出来,让他们想象十年后的家乡怎么样,家乡还会出现什么拳头产品。
(3)创设阅读、观赏的情境
父母用图书、画报、电视等传媒对孩子进行教育,如看电视时,让孩子看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举世皆知的喜马拉雅山,还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看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奏中国国歌、升国旗的情景,让孩子知道国旗、国歌、天安门都代表伟大的祖国。通过观看和阅读,让孩子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
为了让孩子牢固地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父母还应该告诉孩子:目前我国的生产水平、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的收入还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并不是一切都不如国外的。要让孩子知道要把我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努力奋斗才能达到目标。杨乐上中学时,他发现数学老师讲的定理都是以外国人的名字来命名的,而没有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理,这从反面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此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把中国人的名字写进数学书中去,为祖国争光。”后来他始终如一地对自己向往的事业锲而不舍,勤奋努力,“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与张广厚一起在“函数值分布论”的研究方面获得的成功,被国际数学界称之为“杨张定理”。一种爱国的情感能成为人们成才道路上的动力。
三、改进方法,以理育情
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过程产生和发展的,不是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的情感,只能是一时的冲动和缺乏理智的情感。儿童年龄小,知识贫乏,经验少,遇到困难和挫折会灰心丧气,容易感情用事,因此要提高他们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父母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可以看到孩子常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而沮丧气馁:小红花他没得到;老师没有表扬他;测试或考试不理想;竞赛没有得到好名次;精心制作的小手工被父母扔掉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需求增加了,心理更是常有挫折感。此时就要求父母培养孩子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成功感是儿童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学习上的成功往往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父母首先要给孩子适度的自主权。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必干涉过多,让孩子用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特有的思维去认识探索世界,偶有所得,便有成功的感觉。其次,要对孩子的成功表示祝贺。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持什么态度,这对孩子的自信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家长的及时鼓励,适当表扬能使儿童从中获得愉快而肯定的情绪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可以转化为儿童前进的动力,经过实践、强化、再强化循环往复,就会养成他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能力,对理想、自信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的李勇同学说:“我庆幸我有一个好的家庭。父母亲从来不打骂我,不以高压统治的手段强迫我读书。我与父母的心灵是相通的,我常常把心里的话讲给他们听。每当我觉得需要取得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帮助的时候,我就把我的疑虑、憧憬、成功的喜悦和经验、失败的痛苦和教训都讲给他们听,而父母总是带着微笑耐心地十分乐意地听我讲,并给予切实的教导和鼓励,我从父母那儿得到了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心。”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耐挫折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告诉孩子人生在世注定要经历许多的挫折,能够克服这些挫折就意味着成功。其次,要帮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当发现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批评和指责他,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帮助他分析原因商量对策,讨论改进方法去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增强自信心。
四、加强锻炼,以行育情
责任感是儿童在学习活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完成活动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一个孩子有了高度的责任感,他不只是对完成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认识,而且会时刻督促自己勤奋、刻苦、认真地学习。在顺利完成任务时,感到愉快;当没有完成任务时,则感到不满意,进而鞭策自己,积极向上。儿童有了这种情感,就会积极的搞好学习。
大数学家高斯少年早慧,很有才能,但仍然极其勤奋,他在谈到自己获得成就的主要因素的时候说,任何人付出和他同样的努力,都会有他那样的贡献。 陈奇小时候对学习就有很大的兴趣,特别喜欢自学。一年极的时候,他学会了拼音,就拿《新华字典》认字,很快就可以阅读小学生课外读物了。家长借来小学高年级课本让他学,小学三年级能做小学升初中的当年试卷,四年级后考取初中。从三年级起到初中的二年级,他自学完中学所有课程,初三开始自学大学一二年级的数理化。父母只是负责为他借书买书。儿子在自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也是自己看书解决。
他自学所取得的成绩,增强了他的兴趣和责任感,同时浓厚的兴趣和责任感,又促使他钻研得更深痛,形成了良性循环。他在自学过程中,既看中国的书,又看外国的书。为了深化理解,他反复看书,深入思考,还做了大量的习题,仅仅大学一二年的数理化方面的书,父母就帮助他借了四十多本。单是杰米洛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集》就做了近四千道题并核对了答案。
陈奇不仅对数理化感兴趣,对小说、科普读物、电视也感兴趣。他认为博览群书、多动脑筋、坚持不懈是他成功的秘诀。
父母有意识的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发展关心他人和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
当今父母非常看重孩子,对孩子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宁愿自己吃苦,把孩子应干的也完全能干的事情通通承包下来。有时有的孩子要干家务,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家务做不做无所谓,这就削弱了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殊不知这倒反而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严重地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做些家务,但见孩子懒洋洋的怕做,于是嫌麻烦就放弃了与孩子相持的过程。所以,只要有点难度的事情,大人就承包了下来,久而久之,孩子与苦难无缘,与健康成熟也无缘。
清朝时候,浙江绍兴有个神童,名叫胡龙,从小就才思敏捷,聪明灵巧,吟诗作文无所不能。有一年秋天,父亲让他参加县里的童子考试,胡龙考完后兴致勃勃的把所写文章,给父亲背诵一遍,父亲听了喜笑颜开,十分赞赏:“这篇佳作可考第一名”。谁知出榜哪天,胡龙竟然榜上无明。父亲好生奇怪,急忙去查问,主考官抽出胡龙的考卷,只见考卷上的字若隐若现,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父亲顿时怒火中烧,回家厉声问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胡龙说:“平时在家里都是书童磨墨,我不会磨墨,考试的时候我只好用毛笔在砚台上蘸点水来写字。”
胡龙肚子里的文章是可以金榜题名的,只是因为不会磨墨而名落孙山。这令人惋惜。但是,看看我们身边不少的孩子,不也正像胡龙一样吗?学习上,父母是书童,帮助削铅笔,整理书包,不让孩子扫地洗衣服。学校劳动时,奶奶拿着扫帚到学校里帮着扫,生活上更是包办被踢,绝不让孩子受一点累,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家长在孩子的生活上一味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貌似爱,实是害。当今时代是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当今社会是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难以想象父母总是越俎代庖,不让孩子独立的学习和生活,将来怎样立足于社会呢!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都是不可能的。”教育研究表明,常做家务的孩子容易成长,常做家务可以加深孩子对家庭的感情,理解父母的甘苦,还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有些儿童创造发明就是源于做家务。做家务还能培养孩子的认真负责、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做完一件家务,就可以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所以家长平时要注意,凡是孩子能做的,一定不要取而代之;孩子做起来吃力的,可以指导和协助;暂时还力所不及的,可认真示范,让孩子见习。让孩子逐步学会整理自己的生活学习用品,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学会采购、洗衣、扫地、倒垃圾等家务活动。
但愿我们每位父母,都能用源于真理和生活的全面营养,用“生命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心灵,共同来铸成炎黄子孙的坚韧骨骼,塑造我们民族的未来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