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苟同的事情
昨天朋友圈的有朋友转发了圈里一位熟人孩子的几张照片,而且附了评论:“厉害了,终究是跻身于文艺圈子里了。”我仔细看了看,几张照片中有两张是‘XX艺术中心大楼门面和关于XX内容演唱会的门票’,另有两张一张好像是一起去的伙伴们的集体照和一张室内‘一小时创意成长’小型讨论会的发言。”
看了几张照片我回了她两条:“厉害吗?无论什么演唱会,普通人不都是买门票就可以进入?最多说明喜欢或者热爱,只要舍得花钱去培养一方面的情趣是好事,但也必须承认有钱还得有时间。”
“我倒是佩服你家孩子,留学回来几年间跳槽了数家公司,在实践中学习、挑战自己,增加试错成本更能表现出年轻人的锐意进取和不甘平庸的心态,而且如今跳到的单位更适合她,同时收入可观。”
前面那个女孩我们也都熟悉,因为是子弟,心气高,感觉自己是留学回来的,能进Guo营大企业很理想了,有自己的小爱好,画个小画,写写情绪小文,投投行业报什么的,总之感觉有点小情调,包括办公桌和自己那间几平米的小屋几枝瓶装小花也是一周一换,看起来完全一副小资生活情调,过了而立之年的她对待未来对象也是“完美”标准,包括个子、学历、家庭、气质、工作、收入等一样也不能少,给人的印象是妥妥的“清高”一族。
这些都是个人情绪、爱好,无可厚非,但经常在微信圈里搞点小秀秀,说实话在如今竞争激烈、Nei卷严重的形势下,能有几个人对别人的小情调那么关心的,最多也就是“自娱自乐”。
据我对有几位熟悉的年轻人的状况了解,他们虽然在不同岗位也都是数得着的努力和优秀,但他们的生活里明显缺少“闲情逸致”,如今谈脱离实际的浪漫已经很奢侈,根据他们居于城市和职位,听说收入纳税标准都已达到XX%,可他们的现状却是十分辛苦、早出晚归是常态、加班加点动辄随时、即使带孩子上特长班都拿着“笔记本”,内部的各种考核无时无刻不追随着他们,头脑中的一根弦时刻紧绷着。
这些人没有谁是进了一家一劳永逸的单位或公司,他们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平均跳槽三四次,但他们的结论是只要有信心、“动”才有机会,固守只能是耽误青春和时间,如果在还能跳得动的时间里图安详“舒适”,那自己的职业生涯可能就是一眼看到头的结果,重蹈前辈人的覆辙在所难免。
我说这么多的意思是人是需要精神、需要奋斗、需要勇往直前的,也可能我的观点有些偏颇,但我认为年轻的时候争取不白过,即使到了中老年的时候也不后悔。
小资追求不是不能有,而是要看看自身的条件,还有离不开父母支持的“优雅”能坚持多久,我们检点一下,是不是不经意间已经进入了“新型啃老”行列。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还望友友不喜勿喷,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