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拇指铐》:人性的底色
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拇指铐》是莫言的一个短篇小说,2003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讲的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阿义去抓药救母返回途中遇害求救自救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时间很短,从阿义黎明前在明晃晃的月光下出发,到傍晚一轮满月初升后的母子俩的云梦团聚。在这短短一天(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经历了人祸与天灾,在孝与礼、权与利、生与死的魔幻般的屈辱中救赎的过程。
故事发生的地点矛盾又蹊跷,一边是代表腐朽和死亡的令人恐惧又肃飒的墓地,一边又是代表生机与收获的聊以生活的麦田。让一个涉世未深尚且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孩童少年,如何判断即将到来的是阳光希望还是大祸临头?又如何从他救自救中化险为夷走出困境?
读罢令人愤懑憋屈,辛酸残酷带来的深度不适难以言表。各种触目惊心的色彩描述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裹挟着无以名状的费解,摧残着读者的内心世界。世道艰难、人心险恶,人祸猛于虎,更甚于天灾,一步步将一个懵懂无辜的纯洁小男孩逼向绝境,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让人不禁要问:这是怎样的社会?人性何其泯灭。
01
这是一个悲情故事。开篇即是母亲的垂死挣扎,月光森白、家徒四壁、母亲的泪水和丧气话、屋子里笼罩着死气,为小说定下死亡的基调。但即便如此,年仅八岁的阿义仍然倾尽全力救母。因为他不想成为孤儿,一生要强从不借钱的母亲不仅是他唯一的依靠,也是他的精神支柱。
在生与死之间,孝最能见证人心,阿义无疑就是孝的代名词和化身。因为阿义的孝心,月光也柔亮起来,照亮母亲的脸,照亮他去抓药的路。阿义以“跑着去,跑着回”的决心,踏上他的救母之途。却也从此一路坎坷悲凉、危机四伏、生死未仆。因为周遭的恶意对一个怀揣孝心又贫寒无依的纯真少年而言是致命的。
首先是无处不在的势利眼。遇到胡大爷家的恶犬,狗仗人势,欺软怕硬;接下来遇到凄厉惨叫的猫头鹰,等着落井下石;然后又遇到送奶的肥大女人,她的叫骂比动物更侮辱人;再到药铺秃头男人的蔑视就稀松平常了。但孝子的下跪仍然博得同情,医者尚存一丝仁心,终于换得两服救命药。
如果阿义带着这两服救命药顺利跑回去,那么他的母亲就有了生的希望,他的孝心也就得以实现。然而回程的曲折离奇才是故事的深邃之处。如果说势利眼司空见惯不足为怪,那么人性泯灭的横行霸道才是真正令人发指的罪恶。
古人云:知人阴私者不祥,察见渊鱼者有殃。阿义无意中窥见银发老人与年轻女子之间的不伦苟合之事,却因此而被绑招惹杀身之祸。
银发老头的老奸巨猾与心狠手辣从一开始询问阿义的父亲就显露出来。他嘲笑阿义没有父亲,也为自己对阿义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壮了胆子。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没有父亲,意味着没有靠山没有权势,在这个趋炎附势的社会注定被人鱼肉,更得不到保护。
阿义落入银发老人的死亡圈套,一个精致且不起眼的拇指铐竟然禁锢了阿义的自由,使他无法挣脱,无力反抗。足以见这个银发老男人的阴毒,区区拇指铐,杀人于微毫。在阿义一次次向他人求救无果后,最终只能舍身自救获得自由。这是打断门牙和血吞的壮士断腕的悲壮,是少年断指自救的血泪凄凉。
收获的麦田近在咫尺,提着镰刀来来往往的农人却冷漠麻木不仁。面对鲜活的少年的哀求却置若罔闻见死不救,基本的人性之善荡然无存。这个社会也已病入膏肓,两服药根本无济于事。就像阿义的母亲一样垂死而无望。
拖拉机上的四个人分别指寓四种身份或四类人:黑皮女子、老Q、大P、小D,他们用“锯铐、砍树、开锁、切割”等看似各种方法施救,却又被他们自己的利益理由或秩序束缚而放弃。这里的情节描写须细品。四人的对话、放大镜、操作工具、迫不及待的宴席,都值得深思。
直到哺乳女人的出现,让故事出现一点转机和温情。她的行为在那种环境也只能这样了,她带着本能的善意和慈爱,施救不成只能给点水让阿义喝,然后一步三回头地无奈和不舍。哺乳女人是母亲的象征,她的水就像乳汁一样是普世甘霖,阿义在生命尽头得到滋养,所以从心底里感激不尽。
02
色彩赋予了《拇指铐》丰满深刻的内涵,使得这篇小说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绝世油画。世界驳杂多彩,就像大自然中白月光的皎洁、太阳的温暖和麦田的希望是金色的;而黑暗肃飒是褐色灰色的;代表生机勃勃的绿色在这里也是闪着鬼火绿光的死亡之色。所有的色彩矛盾魔幻却又现实存在。
人或者动物、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的物体都是有颜色的。而莫言笔下那些什物的颜色尤其夺人眼球。皎洁的月光,是阿义出门时的憧憬;赤红的太阳,慈祥的红脸膛,是阿义买到药跑上路的希望,充满了力量。
而紫红色的脸膛布满了褐色的斑点,正是银发男人的老年斑。他紫色的嘴唇与女人紫色皱巴巴的裙子一样污秽不清,年轻女人膝盖狰狞的腿与老男人高大腐朽的身体一样,都是一丘之貉,再灿烂的阳光都不能掩饰由内而外的丑陋和腐败。
不要说涉世未深的少年,就是久经风霜的世人,谁又能辨析确定什么样的色彩是健康安全的?什么样的色彩带着欺辱和致命伤害?清凉的河水泛着月光本应该是洁净的,却像水银一样,阿义捧着河水饮下,是不是意味着饮鸩止渴?社会上除了猖狂的厉色,还有更多的伪装色,纯净的颜色反而势单力薄,只能被玷污被掩埋。
既然世界为老不尊黑白颠倒,那就必须来个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狂风骤雨冰雹龙卷风将一切毁灭,重建新天地。
阿义在生命的尽头心似明镜。歌声如同河水,如同麦子,生生不息;歌声如同月亮,生命之歌如同月光。生命的底色也是月光。那么人性的底色也应该皎洁如月光,洁白如玉。
阿义在月光挥洒的凌晨出门,在月下奔跑,在暗香浮动的月光下自救自由,最后在月光大道上与母亲团聚,母亲的怀抱温暖而安全。母爱也似月光挥洒,阿义的孝通过灵魂出窍终得以自我成全,如此忠于孝义可悲可叹。
03
小说里名字、情节的深刻寓意,主角取名“阿义”有讲究。开篇为孝,中途一切为孝尽力,最终以命成全孝。悲壮而温馨,触动灵魂深处。孝义之身,行孝义之事,不枉为人之根本,也是小说的主旨精神所在。
翰林,是学问的象征,是文化的至高权威。而翰林墓地,却让人不禁要想是不是文化的埋葬地,还是文字的埋尸处?本来有几十株参天大树,却只剩下一棵碗口粗的小松树,有点文字地狱的遭遇。让人惊悚。而阿义在墓地被铐,遭受非人折磨,像一只青蛙被捉被绑被烧吊成干尸,这种煎熬仿佛是在文字狱中受刑。
黑蚂蚁,是社会底层的生存现状。生如蝼蚁,脆弱无助。像蚂蚁一样卑微地活着,命运多舛,在权势与功利面前没有尊严。草菅人命如踩死一只蚂蚁易如反掌。
猫头鹰,一开始猫头鹰的惨叫,预示着死亡的降临。而猫头鹰是最具洞察力的动物,最后也难免一死。何故?因为知道真相的都得死,像阿义一样。所以出现猫头鹰的尸体,是自食帮凶的恶果,终逃不过人性泯灭必遭天谴的结局。
人物的设定:操控拇指铐的银发老男人、未正面出场的地方一霸胡大爷、龌龊不洁的墓地女人、尚有正义感却明哲保身的黑皮女人、被禁锢却心怀慈悲的哺乳女人……
再搜一搜莫言创作这篇小说的当时背景,就不难解读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环境细节描写所衬托出的氛围,丰富的意象所指无不围绕人物和情节,揭示人性,惊世骇俗。这样的小说创作之高超之精妙,就像莫言的其他作品一样,令人惊叹,令人折服。
名家大家之笔,就是一把刀,解剖人性。难怪鲁迅先生和余华都要弃医从文,他们深知手中的笔就是一件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