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与创作一诗一界·浮尘赏断桥村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扬帆

2018-05-29  本文已影响494人  荷戏金风

新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四个核心素养,这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理念的一个发展,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了明确的目标,也为最大限度的发掘语文课本的内涵,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在语文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努力实际这种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其中“审美鉴赏和创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做法,抛砖引玉,共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以前的语文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渗透,这无疑是正确的,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语文知识的传授,是学不会的,同样,语文又承担了很大的教化责任,思想的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仅仅从这两点来解读课本,课本的资源的开发就是九牛一毛,显然浪费了课本资源。
从语文的三维目标来看,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情感”就带有一定的审美体验,事实上,课本中的美是无处不有的,《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壮美的北国风光,欣赏时这大好的自然景观,那种爱国豪情就油然而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短短几个字,共产人的信心和豪情也随之荡然于胸。

《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和柔柔的水草,应和着蓝天白云,沉淀成彩虹似的梦,涂抹成一张浓墨重彩的画,惊艳了内心,也映衬了一份美好的爱情。《荷塘月色》中的淡月荷香,不仅阅读时美丽了情感,至今依然甜美了心房。

课本中这类美的资源比比皆是,可以信手拈来 。比如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我从审美的角度,来解读作品中的美的底蕴,利用比较是手法,挖掘出作者心灵深处的那种豁达的心境之美,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作品中的景色之美,是浅层的,学生能够一眼看出,其中还有哲理美,心境美,是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帮助学生理解的。“盖将自此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此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和羡乎?”其中的哲理思辨之美,值得深挖。和他自己的《定风波》一样,一个封建士大夫,能够在仕途失意中,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豁达的心境之美,实属难得。相比之下,柳宗元就相形见绌了,他的“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只能使阅读者也黯然泪下。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多层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文本,深挖其中的美的因素,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为教师网上继续教育而写)

20180518 10:3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