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受阿爹丰子恺先生的影响
《徐芒耀的油画世界》连载9
【回顾(三)与上海画坛的某种可能性】
要说到受教于传统中国国画,对徐芒耀的启蒙、传承和影响,这里涉及到两个人,有着间接和直接的关系,促使了徐芒耀对绘画的兴趣。
生在一个时代,大的环境当然重要,但是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同样很重要。
徐芒耀祖籍浙江崇德(现为桐乡市)。据家谱记载,徐氏家族鼻祖可追溯到明代中期,是从衢州迁至崇德郊外九里塘隐居的徐思椿。到了明末清初,徐氏家族在崇德县城渐成一大旺族。出众者为六世徐克祥,生有三子,除老三徐著谦鲜有文字记载外,长子徐宝谦和次子徐福谦皆有传记和著作传世。
其中徐宝谦清咸丰年间,曾任庐州知府。嗜书画,善鉴赏,间写折枝花卉,饶有书卷之气。兼学医学,尝辑刊《斋汇选简要良方》《灸法心传》两书,著有《琴音室诗稿》《倡和雪泥集》《花韵轩鞠令谱》。
徐福谦得县令不就,改教职,历署海宁等县教谕,诰封资政大夫,晋封通奉大夫、户部郎中。以能诗名,著有《盟梅山馆诗存》四卷,遗诗辑存三十二首,其中歌颂崇德县城的《语溪十二景》最脍炙人口。生有二子,一为官山东补用道,一为江苏候补知县。
子孙中有秋瑾挚友徐自华和负有才名的徐蕴华,有民国时期陆军少将徐益柟,有中国当代民族学研究的先行者徐益棠,有词曲名家徐益藩,有篆刻名家徐畅等均出其门。
祖上与著名艺术家、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一家结为亲缘,丰子恺先生姑妈丰针,字黹红,号绣常,石门湾丰家才女,自小喜学针线,能凭空剪出“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数十个字画品种,还能在绸布上绣出各种人物花卉,尤其擅长绣蝴蝶,色彩鲜艳,精致细巧,人称“丰蝴蝶”。丰针嫁入徐家,系徐福谦长子徐多坤的继室。
徐受升之子徐山民即徐芒耀父亲,早年到上海求学,后在上海谋取工作,成家立业。最初教授国语,后从事电影音乐创作。虽然这个知识分子的家庭没有人从事绘画,但是在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徐芒耀却对绘画产生了兴趣。
徐芒耀父亲徐山民先生 20世纪三十年代时徐芒耀的母亲在这个兴趣逐渐浓厚的过程中,不能不提到两个人,一个就是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
由于祖上与住在石门湾的丰家是姻亲,按辈分丰子恺是徐芒耀父亲徐山民的表叔。后来徐山民到上海求学,并在上海成家,但联系仍较密切。
而丰子恺一家自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鬼子轰炸石门那天开始,丰家十口西下逃难,在外颠簸流离九年之后,从南京到达上海,后又辗转到石门、杭州、厦门等地,于1949年4月来到上海,先后寄居于学生张逸心、钱君匋和开明书店老板章雪村等人家中,最后在上海陕西南路三十九弄购得一处房子,取名日月楼,从此结束了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日子。
大师丰子恺先生照片丰家移居上海后,战乱中失去联系的两家又开始了来往。当时五十三岁的丰子恺画了《绘画鲁迅小说》交万叶书店出版后,开始自学俄文走翻译这条路,译出了不少当时十分需要的中小学图画音乐参考书,还有一些俄罗斯古典文学著作,一家人的生活基本上就靠微薄的稿费维持。1953年4月,丰子恺受上海市长陈毅之邀,担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务委员,从此每月有了约一百元的固定收入。第二年丰子恺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6月,已退休在家的丰子恺,在再三推辞之后,仍被推选为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但他坚持提出不受工资。正因为丰子恺的艺术成就和和蔼为人,丰家的日月楼经常高朋满座。
徐芒耀父亲每次去丰家,总会带回来丰家的一些故事,有逃难途中发生的各种经历和丰子恺五十三岁自学俄文等趣事,徐芒耀姐弟在聆听中,对丰先生日渐产生了敬仰之心。当时,丰子恺早已闻名上海,尤其他小品似的漫画,不仅得到文艺界人士的认可与赞美,而且也获得了大众的喜爱,一时间学习描摹丰子恺的漫画颇为风行。就连上海的儿童都很熟悉他的漫画,几乎到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地步。
其中丰子恺对儿童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儿童刊物和中小学生的国语教科书。
民国时期,上海是全国的出版中心。据1936年英文版《中国年鉴》的调查统计,当年上海出版的新图书达5721种,而全国其他地方加起来仅464种,上海出版的图书要占全国的90%以上,仅商务、中华和世界三家出版机构的出版物,就占到全中国整个出版物的60%以上。上海更是图书消费的重镇。据统计,1937年上海出版的杂志共320种,其中儿童杂志约十四种,儿童刊物的出版达到了鼎盛的时期。丰子恺为众多书局特别是出版儿童读物的开明书局从事装帧美术工作,给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刊物《小朋友》等杂志画插图,他的儿童漫画风格颇为盛行。热爱孩子,是丰子恺创作儿童漫画、写作儿童故事的主要动机。他在《子恺漫画选》一书的自序中回忆往事时说:“我同一般青年父亲一样,疼爱我的孩子。我真心地爱他们,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觉得比我自己哭更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跤,我觉得比我自己跌一跤更痛……”丰子恺幼女丰一吟在《梦回缘缘堂·丰子恺》中说:“父亲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生活。他发现儿童是世间最富有灵气的人,在儿童身上看不到成人中的虚伪、丑恶。成了儿童的崇拜者,描写儿童,讴歌儿童。”正因为丰子恺热爱孩子,并懂得儿童的情趣,所以他用漫画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插图,深受小朋友读者群体的喜爱。
丰子恺最大的影响力则来自中小学生的国语教科书。1932年由叶圣陶主编、开明书店发行的《国语课本》,里面的文字和插图便是由丰子恺书写和绘制的。为了能方便儿童阅读学习,这本教科书在整体设计上,丰子恺选择了一种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与生活情趣的风格,即文字采用毛笔书写的大号字,插图用简练的漫画笔法,勾勒出寓教于乐的画面。而在文字与插图的编排上,丰子恺也煞费苦心,有别于一般教科书与儿童读物图文相分离的编排方式,每一行文字的位置、长短由页面上插图所占的空间决定,页面上文字的安排方式就像是国画上的题跋,只在画面空余的地方书写文字,插图与文字构成了一个画面的整体,叶圣陶称赞这套课本是“诗词和画的结合”。这种巧妙的编排方式,深受欢迎,先后印行四十余版次。
徐芒耀作为这支庞大的小朋友读者群体中的一员,自然也不例外,也是丰子恺的忠实读者。加上亲戚的特殊关系,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更深。
让徐芒耀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考上浙江美术学院附中的那年,父亲特地带他去登门通告。当时的情景如今依然记忆犹新。
那次,徐山民父子来到长乐路的丰先生府上。大门开着,客厅里宾客满堂。丰子恺从客厅走出来,看到他们父子,笑吟吟地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去坐坐。徐芒耀父亲也是儒雅之士,很客气地说:“表叔,您那么多朋友,就不进去了。今天我带老四来想看看您,告诉您一声,他考上浙江美院附中了。”
“啊吆!是真的?”丰子恺满脸喜悦,又问徐芒耀:“你考上了?”
徐芒耀说:“阿爹(方言叫爷爷辈的长者叫阿爹),是。”
“你等等噢,我拿样东西。”丰子恺说完,就上楼去了。
不一会,丰子恺拿了一卷画送给徐芒耀,还邀请他“下次来吧”。
徐芒耀回到家里,打开一看,是《春》《夏》《秋》《冬》四幅画,有一幅他印象特别深,画的是在断桥边上放风筝,一看像漫画,还是和书本上的插图风格差不多,像是用毛笔画的连环画,脸上没有眼睛鼻子,寥寥几笔就把神态画出来了,而且颜色也很简单,边上落款的字也很有意思。那时,徐芒耀已在学素描和连环画,对画画有了一些初步的专业知识。可惜在“文革”期间,保存在家中的这四幅丰子恺的真迹找不到了。
后来徐芒耀离开上海到杭州求学,尽管拜访丰子恺先生的机会少了,但是丰先生的为人处世和艺术成就一直影响着他的一生。
【诚邀关注连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