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以致用(三)
![](https://img.haomeiwen.com/i3250695/b0b4e7c4024a1fd6.jpg)
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的知识储备至少应该是教材知识的十倍以上,我们也爱说,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这些学科知识就是我们应该有的那一桶水。当教材知识仅仅是老师知识储备中的沧海一粟的时候,他上课才能够更好地驾驭教材,更多地关注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获得发最大限度的发展。
不过,老师是一手托两家,应该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如何架起这座桥梁?就需要阅读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也就是专业知识。学科知识能够帮我们深刻理解所教的学科,而教育学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学生,二者结合,我们才能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关于教育学书籍,首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书被誉为教育教学的“圣经”,是教育教学方面的大百科全书,它几乎包括我们说在教育教学中所遭遇的一切,比如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等。这部书内容虽然庞杂,但有其核心内容,那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通过克服困难取得进步,获得自尊感,进入良性教育学循环。当然,这儿的“自尊”不同于我们所说的面子,而是克服困难确取得进步时的成就感。所以,自尊是学生成长的根本动力。学生为什么厌学?因为他体验不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怎么帮助学生获得这种成就感呢?经过30多年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他提出一些非常精彩的观念,比如两套教学大纲、自动化读写、交集点、思维课等等。单说说两套教学大纲,苏氏的第一套教学大纲就是指反应学科规律的关键知识,类似于现在的核心素养。关键知识不明确,是教学中“少慢费差”的主要原因,学校教研和个人工作都应以此为核心。反观自身,当务之急,我们要先明确一纲。具体怎么做,好好读读这本书,你会更明确。
再比如说第二套大纲,即为学习关键知识所需要的智力背景。有老师读过这本书,就认为二纲就是课外阅读,这样说对吗?当然不对,这是对苏氏最低级的误解。所以,当一些学生学不会,有老师可能就会说,课外书你就别看了,课本你能学会就不错了。你以为他这样说对吗?
人不可能接受全然陌生的东西。学习新知需要一定的智力背景。孔子也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智力背景的本质就是兴奋,就是这么一种愤悱的情绪,心中产生疑惑,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急于澄清困惑,学习新知就变成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究过程。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智力背景,学生没有求知欲,老师就会走向填鸭式灌输,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
所以,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不会,就是因为他缺乏必要的智力背景。当务之急,感觉给他补充相应的智力背景。反过来,如果你再让他死扣课本,这不就是雪上加霜了吗?
总之,我举例来说明,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反观自身,寻求解决实践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还有很多心得体会,都收在我个人资料第一篇里,有兴趣可以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