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vos Fans

论交换媒介通证估值

2019-01-22  本文已影响5人  526ba0512193

为想创建项目的朋友搭建创业平台,请感兴趣的朋友加乐乐微信:sensus113

NervosFans 微信公号:Nervosfans

谢谢!


之前通证销售项目中有个比较流行的模式是“网络的交换媒介通证”。 套路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是开发者,打造了一个支持炫酷操作的网络。 这个网络还是个共享经济风格的系统,只包含一撮在协议内提供资源的卖家以及购买服务的买家,而且买卖双方都来自社区。 但是,网络中的买卖行为必须用到我们现在销售的这个通证,所以说,这个通证有价值。(你们都来买吧。。)

倘若开发者本身就是卖家,这么做也无可厚非,本质上讲这与Kickstarter(众筹)风格的产品销售差不多。 而且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也没毛病,因为通证本身(的价值)由开发者提供的服务支撑。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解释一下好了。

假设有N个人对某个产品的估价为x美元,相信开发者有能力交付。然后开发者分别从每个人那里募集来w美元(w < x),总收入N*w美元。然后开发者就高高兴兴的开发再开开心心的交付。反正大家到最后都很高兴就是了。没人搓火,人人满足的这种经济模式显然是稳定的,对吧。

下面,我们看看‘交换媒介’通证版本的故事。说有N个人对某个未来会在去中心化网络上出现的产品估价是x美元;产品售价为w(w < x)美元,后来每人都买了价值 w美元的通证。开发者构建网络之后,部分卖家进场,以w美元的价格在网络中出售(该)产品。买家则使用自己(之前购买)的通证购买此产品,花掉价值w美元通证的同时获得 x美元的价值。卖家生产这个产品耗费了价值v 美元(v < w)的资源及人工,但是他们现在有了价值w美元的通证。

注意到没,此处不是闭环(v< w < x),而且这个环永远闭不上。买卖双方需要不间断的涌入才能让通证维持其价值。 严格的说,‘不间断’是夸张的用法,只要每一轮中至少有v/w的几率会出现下一轮,那么这个模型就是成立的。即便最终会有人别骗,任一参与者成为(被骗的)这个人的风险仍低于其从参与中获得的好处。 况且,通证完全有可能在每一轮中都贬值,相当于通证价值乘以某个大于出现下一轮的几率但是小于1的因子f(即v/w < f < 1),直至价格归零,参与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所以,此模型在理论上可行,只是看着明显要比“开发者是卖家”那个模型更复杂也更脆弱。

观经济学中有个试图为交换媒介估值的简单等式:

MV = PT

其中:

·  M指货币供应总量;就是一共(发)多少硬币的意思

·   V指“货币流通速度”;就是普通硬币每天易主几次的意思

·   P指“价格水平”。 一般指的是产品及服务的价格,加密经济语境下特指通证价格; 所以实际上是货币价格的倒数。

·   T指交易量;每日交易的经济有效值的意思。

证明起来也不难的:假设有N个硬币,每个硬币每日易主M次,则每日交易的经济有效值相当于M*N个硬币。假设这个经济有效值是T美元,那么每个硬币的价格就是T/M*N,因此“价格水平”就是(货币)价值的倒数,即M*N /T.

为便于分析,我们来变一变下面这两个变量:

·   用H代表1/V,即用户在使用硬币进行交易之前持有硬币的时间

·   用C代表1/ P,即货币价格(认为C =成本)

现在,就有了:

M/H = T/C

MC = TH

等号左边是市值。 等号右边是每日交易的经济有效值乘以用户使用/花掉硬币进行交易前持有硬币的时间。

这属于一种稳态模型,假设的是用户数量保持不变。然而实际当中,不仅用户数量会变化,同时引发价格跟着变化;用户持有硬币的时间也有可能变化,然后价格又跟着变了。

好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对用户产生经济影响。即,使用这种自带币(appcoin)的app跟使用普通的ETH、BTC甚至是美刀,差在什么地方?

答:(自带币的)系统向用户施加了“隐性成本”。即用户持有该硬币(期间)的成本,意思是说(相同数量的)钱换成BTC、美刀放着不好么,干嘛非买你的token。

此成本涉及诸多方面,譬如认知成本、交换成本和差价、交易费等等。 该隐性成本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就是预期回报。假设用户预计appcoin的价值每年仅增长1%,但是其他的(理财产品)每年能增长3%,然后用户持有价值20刀的 appcoin 5天,那么预计的损失约20* 2 %* 5/365 ,也就是0.0054美元。

从这一点来看,appcoins这东西属于一种多平衡态博弈。假如 appcoin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则费用降至0.0027美元,相当于应用的‘实际费用(de-facto fee)’(或者说至少其中的一大部分)降低了一半,因此能吸引更多用户并实现自身价值的增长。但是,假如appcoin开始以每年10%的速度贬值,那么这个“实际费用”会增至0.035美元,用户数量就会下降并因此限制其的增长。

接着就是市场操纵几率的增加,有鉴于操纵者不仅不会浪费自己的金钱在对抗单一均衡上,甚至有可能‘背后推一把’货币从一种均衡转向另一种均衡,顺势从成功“预测(确切的说是推波助澜)”这场转变中获利。这也意味着路径依赖是妥妥的,那么已建立的品牌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比特币区块链众分叉堪称史诗级的斗争,因为都觉得自己是才是血统最纯的那一支,剩下的都是辣鸡。

还有个特别重要的结论是,appcoin的市值主要取决于货币的持有时间H。假设某人创建了一个效率奇高的交易所,支持用户实时购入appcoin然后在应用中使用,还支持卖家即刻兑现,那么该币种的市值会急剧下降。若货币稳定或前景乐观的话,这样倒是不打紧,原因是用户持有加密货币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区别并不是很大(即,“实际费用”为零),可是一旦苗头不对,有这么个运行良好的交易所就太‘作’了。

有人可能觉得交易所本身的效率不可能太高,创建帐户、登录、存入硬币、等待36次确认、交易然后退出这一套流程始终要走的对吧,实际上,超高效的交易很快就会出现。这里有个关于全自动同步链上交易的设计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看下。大概其说的是一种能在一笔交易中将通证A转成通证B,还能拿着B做点其他什么事的设计。另外,也有很多平台正在开发中。

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价值媒介这个论据吸引人不外乎其看似能凭空造币的超能力,但是光指着这一点就想撑起通证价值,实在过于单薄。这种模型下的协议通证可能因为投资人脑子一热或是某种‘持有硬币的隐性成本为零的’的暂时均衡态,能够维持一段时间,但是这种模型本身就存在崩溃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又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有替代方案么?

可以参考下etherdelta中应用程序仅在界面收取费用的做法。也有很多人担心一波分叉界面的操作就能卷走里边的资金。然后有杠精回怼说:分叉界面,然后把你内些弱鸡通证换成ETH、BTC,看你说什么。我个人认为非杠精版本的回应大概是:(分叉界面)是波艰险的操作,原因是“盗版”界面还得跟“官方”版本竞争网络效应;可以直接创建个拒绝与非付费客户端互动的付费客户端,这种基于网络效应的实施类似欧洲那边实行的增值税。官方客户端买家不会与非官方客户端卖家互动,官方客户端卖家也不会与非官方客户端买家互动,因此大量用户需要同时切换到“盗版”客户端上避开费用。尽管这种方式不能说是完全的鲁棒,但肯定不会比创建新协议通证那种方法差。

若开发者需要前期收入支持初始开发,出售通证无可厚非,但是要规定支付的全部费用用来回购部分通证并销毁,如此通证价值将由以后会在系统内花掉费用的未来预期价值所支撑。或者干脆走实用通证(utility token)路线,规定用户使用通证支付费用,然后让界面有交易所功能,为还没有通证的用户提供自动购入服务。

重要的是,为稳定通证价值,通证供应有相应的洼地(sinks还是非常有益的,洼地指通证消失的地方,意思是说通证总量会随时间减少。 如此,用户支付的费用会更加透明、清晰,而不再是那种多变、难以计算的“实际费用”,同时也能以更透明清楚的方式搞清楚协议通证到底价值如何。


https://vitalik.ca/general/2017/10/17/moe.html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