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碎碎念:豆瓣豆列与社交日历
登录豆瓣,看到了右上角的豆油(1),好兴奋,又有人豆我了耶!兴高采烈的点开,却发现是豆瓣在推送其更新的豆瓣豆列功能,并也在其移动端APP上做了更新。那么,一个基础功能的迭代有什么值得大张旗鼓宣传的?
让我们看看豆列的变化吧。大家知道,豆瓣原来的豆列是其某频道下条目的一个清单列表,像分别就有书单、影单、音乐单等豆列。而新版豆列的最大区别就是取消了内容类型的限制,在一个豆列内可以加图片、相册、日记、商品等都作为一个条目加入豆列,极大的丰富了内容的多样性。另外,豆瓣把用户资料中的日记与相册列表也复制了一份,生成一个新的豆列以展示。
以前喷过豆瓣,其几大频道隔绝而独立,APP也各自为政,极不人性。豆列的改革,标志了豆瓣产品变革迈向了重大的一部。现在的每一个豆列其实是一个核心点的专题内容集合。通过组合与关联,极大丰富了豆列内容的展现形式,让用户在获取信息时获得了更好的体验,并可以让豆瓣跟踪记录到什么样的内容是用户喜欢的。
其实豆列的改进和互联网产品的变革路线的一致的。开始是品类庞大层级繁琐的搜索索引,后来流行起垂直化网站。而现在,又流行起综合类的搜索引擎。终究原因,还是因为点滴比特聚沙成塔成为大数据后,必然带来数据的发酵。
突然看到一款APP叫木瓜日历,号称能提高社交逼格。这么牛(zhuang)气(bi)的APP岂能不用!一番折腾搜索下来后,不禁噗的笑了出来,原来就是一个劣化版的Cal加上把日程一个分享到朋友圈功能。原来微信分享一下能提高社交逼格是吗!
用了这么多日历APP倒没有一个能在我手机里保存到3天以上的,功能都大同小异,要么界面简陋,要么华而不实,老罗推出的那款锤子日历在Andriod已经发展到5.0的今天简直是处处充满违和感......
不过,话说回来,社交日历倒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切入点。试想一下,我们的每一个日程与提醒都基于未来预期的时间、地点而确定。然后我们可以把自己设定的每一个日程参数与网友共享,这样系统就可以根据用户日程行为而向其推荐有相似行为的网友。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认识,和我们一样周末睡到十点的网友,下午三点要补水的网友,晚上八点爱跑步的网友,什么,还在附近?还一起约个跑吧,_......
另一方面,随着用户群体的增大,我们可以发现与我们有更多相似生活习惯的网友,进而可以产生群组与活动。到时就可以发展各种快闪活动,同城聚合啦,像我们都爱XXX,XXX党,XXX是一种生活方式之类。您说,这类用户的属性与神马QQ群、陌陌群、豆瓣小组相比,是不是更精准呢?然后呢,您就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推荐不同的产品与服务啦,像对于晚睡党,肯定肾虚,推荐点补品吧;减肥党,推荐点健身课程服务;约会选择只能吃火锅与麻辣烫的人群?一看就是穷学生,推荐商团购优惠券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