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物

周亚夫是被冤杀,还是自己找死?或着另有主谋?

2019-03-05  本文已影响3人  猪猪大师

人教版语文课本把《陈涉世家》删了,加进了《周亚夫军细柳》,两文同为《史记》中的篇章。后者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只是很短一小节,体现周亚夫治军严明,令行禁止。列入语文课本而不是历史课本是有道理的,因为是节选,如果当作“历史”就太片段化了,简直一叶障目。大家都知道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最后死于狱中。但是周亚夫的性情和能力以及权力纠葛到底怎么样呢?此文为您详述容易忽略的细节和分析厉害关系。所引用的史料原文都有翻译,不喜文言文可跳过,不影响阅读理解。

壹】亚夫身世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周勃是沛人(今江苏沛县),刘邦的同乡。本来从事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也给办丧事的人家吹箫。秦末和刘邦起事,汉朝建立,因军功封为绛侯(绛,县名,治所在今山西侯马市),官至太尉(最高军政),名义上掌管天下兵马,后来吕后专权,周勃的权力被架空。吕后去世,周勃诛杀吕氏宗族、推戴汉文帝上位有功,官至丞相,死后谥号为武侯。儿子周亚夫当然是军功二代了,但周亚夫并不是法定继承人(嗣子),继承人是周胜之,并且取了汉文帝的女儿为妻,所以周勃还是汉文帝的亲家。但是周胜之和公主感情不好,又杀人犯法,封国爵位被没收。一年后,汉文帝封周亚夫为条侯(条,县名,今河北景县),作为绛侯周勃的法定继承人,因为他贤能。他在封侯以前官至河内郡守,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县,郡相当于现在的省,地方一级行政机构。郡守相当于现在的省一把手。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为武侯。子胜之代侯。六岁,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国除。绝一岁,文帝乃择绛侯勃子贤者河内守亚夫,封为条侯,续绛侯后。」

周亚夫军(驻扎屯兵)细柳在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入侵边境,于是汉文帝命令宗正(掌管皇族事务)刘礼为将军驻扎在霸上(今西安市东),祝兹侯(祝兹,今山东胶州市西南)徐厉为将军驻扎在棘门(今咸阳市东北),周亚夫为将军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然后汉文帝亲自慰劳军队,去了前两个军营,军官们跪拜迎接,都是马屁精。

随后到了周亚夫的细柳营,只见官兵们身披铠甲,手持利刃,军容整洁,戒备森严。文帝的先驱到了军营前,通报皇帝的队伍来慰劳官兵了,请开门迎接。而军营官回答:“军中只有将军令,没有皇帝令。”皇帝的车架到来也不让进。于是皇帝只好派使者持符节、诏书通知周亚夫,于是才放行。但是军营官说:“军规,营内不许策马奔驰。”皇帝的车队只好缓慢而行。周亚夫手持兵器,见到皇帝只作揖、行军礼,说:“身披甲胄之人不行跪拜礼,只能以军礼觐见皇上。”皇帝为之动容,把手放在车前横木上并俯身回礼,说:“皇帝向将军致以最亲切的问候!”礼成而去。出了军门,群臣惊诧。文帝感叹道:“这才是真将军啊!霸上、棘门的军队如同儿戏,如果敌人偷袭,将领一定被俘。但没人能偷袭周亚夫。”感慨赞许了很久。一个多月之后,匈奴入边的危机解除,皇帝撤除三处屯兵。拜封周亚夫为中尉。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馀,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中尉位列九卿,皇帝下面是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下面是九卿。中尉是非常重要的职位,掌管京城的治安、巡查缉捕,显然受到汉文帝信任。文帝驾崩时告诫太子(之后的景帝)说:“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周亚夫能当将领重任。”文帝一死,就拜封他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是汉文帝元年初设,掌征伐,在汉代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贰】七国之乱

景帝上位三年(前154)就发生七国之乱。吴王刘濞首倡,他是刘邦老兄刘仲的儿子。刘邦称帝后诛杀异姓诸侯王,封刘氏诸侯王,为了江山永固。而后果是刘氏诸侯王尾大不掉,有枝强干弱的趋势,对朝廷造成威胁。吴王刘濞又与汉景帝有旧仇,曾经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吴太子朝见(汉初,诸侯嗣子也称太子),和他下棋喝酒,吴太子悔棋,景帝生气,提起棋盘就砸,结果把吴太子打死了。朝廷把尸体运往吴国,吴王不接受,说,死在哪里当然就葬哪里。于是称病不来京师朝见。汉文帝明白,并不追究,还赐吴王拐杖。汉景帝一即位,就重用晁错,推行削藩令,理由是不削也会反,削也会反,不如主动削藩。结果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

《史记·吴王濞列传》「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

准备谋反的是九个诸侯国: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齐王刘将闾;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济北王刘志;赵王刘遂。齐王刘将闾悔约,济北王刘志被劫持,不能发兵。实际只有七国行动。周亚夫被任命为太尉,窦婴为大将军,率领三十六将军,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吴楚两国,其余就不攻自破了。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

叁】才能分析

周亚夫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并不是那么无敌。他向东攻打吴楚的战略是:“楚兵彪悍迅捷,难与争锋。不如让梁国作为汉朝的屏障,去和楚国打消耗战。而汉兵阻断其粮道。就可以平定。”并亲自向景帝请旨。景帝同意。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周亚夫到了淮阳(治所陈县,今河南淮阳县),咨询父亲周勃的老部下邓都尉,问有什么平定方案。邓都尉说:“吴兵凶猛,难与争锋。楚兵浮躁,不能持久。将军不如向东北方进军,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修筑营垒。用梁国去兑付吴兵,吴兵必定倾尽精锐力量全力攻打梁国。将军您深沟高垒,派轻装部队迅速断绝淮河和泗水的交汇口,阻塞吴兵的粮道。当吴、梁交战两败俱伤又粮草耗尽时,将军出兵,必定打败吴军。”周亚夫认为他的计谋好,于是照办。

《史记·吴王濞列传》「至淮阳,问父绛侯故客邓都尉曰:“策安出?”客曰:“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馕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罢极,破吴必矣。”条侯曰:“善。”从其策,遂坚壁昌邑南,轻兵绝吴馕道。」

周亚夫与邓都尉制定的方案看似相同,其实在认识上有很大区别。1、周认为楚兵强悍;而邓认为楚兵轻浮,吴兵强悍。2、周以梁国去消耗楚兵;而邓以梁国去消耗吴兵。对象不同。3、周想断绝对方粮道是对的,但是没有指出具体地点;而邓指出了应坚守在昌邑,并断绝淮泗交汇口,阻塞吴军粮道。从这三点判断,周亚夫知晓敌军与知晓军事要塞的能力比不上邓都尉。毕竟周亚夫第一次带兵打仗。周亚夫在平叛中运气也不错,列于下:

1、没有赵涉进言,难以活着到荥阳(今河南荥阳市)。周亚夫从京师出发到霸上(今西安东),有一个叫赵涉的人拦路进言:“将军东诛吴、楚,获胜则社稷安稳,不胜则天下危殆,能听我一言吗?”周下车,礼貌接待。赵涉说:“吴国向来富有,吴王招纳玩命敢死之人已经很久了。探听了将军的行踪,必定在崤山、渑池(今河南洛宁县北、今河南渑池县)之间的狭窄险要地带设置埋伏。况且军事崇尚神秘,将军何不从右边出发,经过蓝田县(今陕西蓝田),从武关而出(今陕西商南县西南),抵达洛阳。也只迟一两日而已。再直入武库(洛阳兵器库),鸣锣击鼓。诸侯以为将军从天而降。”如是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计谋。到了洛阳后,派人在崤山、渑池之间搜查,果然发现有吴国伏兵。于是拜赵涉为护军(武官,军中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

《汉书·张陈王周传》「亚夫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亚夫……涉曰:“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崤黾厄狭之间。且兵事上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雒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雒阳,使吏搜淆黾间,果得吴伏兵。乃请涉为护军。」

上条史料证明赵涉在军事地理方面比周亚夫强,没有他,周亚夫生死难测,就别说平定叛乱了。周到了荥阳与大将军窦婴等会师,然后到洛阳,见到了一位叫剧孟的,高兴地说:“七国反叛之后,我驱驰马车长途跋涉,没想到能够安全到达此地……”言下之意是很侥幸。

《汉书·荆燕吴传》「条侯将乘六乘传,会兵荥阳。至雒阳,见剧孟,喜曰:“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

2、得到了洛阳大侠剧孟。不是武打小说里的大侠。他名显诸侯,而吴楚等诸侯王没有重视剧孟,周亚夫得到剧孟后高兴地说:“如今吴楚谋大事而不求得到剧孟,他们成不了气候啊。”可见剧孟的重要性,接着史书评论:“天下骚动,宰相得到了剧孟就像得到了一个可以匹敌的国家。”剧孟母亲去世,从远方来送葬的车有上千辆。今天都难以见到这种阵仗,别说古代了,只有贵族才有车。大侠对朝廷产生严重影响,这点从汉景帝杀大侠就可以证明:符离人(今安徽宿州市)王孟的豪侠名声响亮于江淮之间。当时济南有瞷氏、陈(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县)有周庸,他们的豪侠名声也很大,景帝知道了,就派人把他们诛杀殆尽。

《史记·游侠列传》「而雒阳有剧孟。周人以商贾为资,而剧孟以任侠显诸侯。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然剧孟母死,自远方送丧盖千乘……而符离人王孟亦以侠称江淮之间。是时济南瞷氏、陈周庸亦以豪闻,景帝闻之,使使尽诛此属。」

3、吴王不用大将军田禄伯、少将桓将军的计策。吴王刘濞发兵叛乱之初,他的大将军田禄伯进言道:“我们的兵马都聚集在西边进攻,无其他进攻路线相互呼应,难以成功。请给我五万人马,沿长江、淮水而上,收淮南、长沙,攻入武关,和大王会师,这是增加一支奇兵啊。”而吴太子不同意:“大王以反汉为名,兵不能借人,借兵的人如果反叛我们,那该怎么办呢?”所以吴王没有分兵给田禄伯。如果分兵给田禄伯从其他路线夹攻,胜负难知。

《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佗奇道,难以就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藉人亦且反王,柰何?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

吴国少将桓将军对吴王说:“吴国步兵多,适合在险要地形作战;汉军战车骑兵多,适合在平地作战。所以希望大王对沿途攻占不下的城邑,直接放弃,迅速西进占据洛阳兵器库和敖仓粮草(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敖山),依据山河险要来制约诸侯,即使不能入关,但天下大局已定。假如大王行进迟缓,滞留攻城,等汉军车骑兵一到,冲入梁国与楚国的郊野,我们的大事就失败了。”吴王征询年老将军们的意见,他们说:“年轻人冲锋陷阵还可以,哪能深谋远虑呢?”于是吴王又没有采纳桓将军的计策。如果吴王听从桓将军的计策,胜负也难知晓。

《史记·吴王濞列传》「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毋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问诸老将,老将曰:“此少年推锋之计可耳,安知大虑乎!”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

4、周丘如果不是毒疮发作而死,胜败难知。周丘,下邳人(今江苏睢宁县北)。逃亡到吴国,嗜酒不端,吴王轻视他而不用。周丘便拜见吴王说:“臣下无能,不敢要求在军中效力,希望大王能把当年朝廷发给您的汉朝符节给我,我定能报效大王。”于是吴王就给了他符节。周丘得符,连夜驰入下邳。下邳当时听说吴王反叛,就坚守城池。周丘到了驿站宾馆,用汉符招来下邳县令,命令随从以罪名斩杀。又召集与他兄弟关系不错的豪杰官吏,说:“吴兵将到,屠杀下邳不过是一顿饭的功夫。如果现在投降,就能保全家室,才能优秀之人还能封侯。”下邳人互相转告,全部投降,兵不血刃。一夜功夫周丘得到三万人马,派人报告吴王后,就率领他的军队向北攻占城邑。等到了城阳(今山东菏泽市东北),军队已扩充至十多万,攻破城阳的军队。后来听说吴王兵败逃亡,估计无法和吴王共成大业,就率军返回下邳。还未到达,后背毒疮发作而死。

《史记·吴王濞列传》「周丘者,下邳人,亡命吴,酤酒无行,吴王濞薄之,弗任。周丘上谒,说王曰:“臣以无能,不得待罪行闲。臣非敢求有所将,愿得王一汉节,必有以报王。”王乃予之。周丘得节,夜驰入下邳。下邳时闻吴反,皆城守。至传舍,召令。令入户,使从者以罪斩令。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吴反兵且至,至,屠下邳不过食顷。今先下,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出乃相告,下邳皆下。周丘一夜得三万人,使人报吴王,遂将其兵北略城邑。比至城阳,兵十馀万,破城阳中尉军。闻吴王败走,自度无与共成功,即引兵归下邳。未至,疽发背死。」

从上面可以看出,如果吴王听从大将军田禄伯和少将桓将军的计策,并且周丘不突发疾病而死,与吴楚联兵夹攻周亚夫,周亚夫难以抗衡。梁国必然被吴楚拿下,朝廷的屏障和大半壁江山就落入吴王之手了。当然历史不可假设,但反证周亚夫当时军事才能并非特别杰出,好运占了一半,毕竟军事能力要在不断实战中提升,此战是他的初战也是最后之战。

周亚夫的军事才能突出在两个方面:1、治军严明,驻军细柳体现得淋漓尽致。2、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坚决执行当初的战略规划,当梁国与吴楚兵鏖战时,梁王上书请求支援,景帝下诏、命令周亚夫援救,亚夫不受诏,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为他不得善终埋下了祸根,导致梁王怀恨在心,挑唆于窦太后。而景帝的皇权也受到挑战。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吴方攻梁,梁急,请救……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

肆】窦老太后

梁王刘武和汉景帝刘启都是窦太后的亲生儿子,景帝是长子,所以继承了皇位,梁王是窦太后的小儿子,非常受宠爱。梁国在七国之乱中所杀叛兵和俘虏与汉军相当,功劳很大。梁国很大,占据天下良田美地。北以泰山为界,西到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有四十多座城池,大县很多。

《史记·梁孝王世家》「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

大将军窦婴平定叛乱也有功劳,他是窦太后的侄儿,景帝的外戚。推举了谋臣袁盎和将军栾布等人,都发挥了作用。窦婴率军守在荥阳,监督讨伐赵国和齐国的两路兵马。平定叛乱后,他和条侯周亚夫在朝议事,其他列侯不敢分庭抗礼。足见这两人的功劳和威望已经震主了,但窦婴是窦太后的人,有窦太后在,窦婴没事,窦太后不在了,他就被汉武帝杀了。而周亚夫就不同了,没有权力更高的人罩着,当然危险。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周亚夫的死和窦太后掌控实权有很大的关系。正史没有记载她名字,别的书叫窦漪房,汉文帝的皇后,景帝的母亲。为什么说窦太后权力更高呢?文帝一死,这个瞎老太婆就时时干政,手里没有实权是很难干政的,尤其让弟弟继承哥哥的皇位是违制的。把她干政的事迹列于下:

景帝朝。1、窦太后欲以梁王为法定继承人。当时景帝没有立太子,皇帝和梁王一起家宴,有点酒意就对梁王说:“等我千秋万岁之后,把皇位传给你。”梁王辞谢。知道不一定是真心话,但心里高兴。窦太后同样高兴。景帝的栗太子(栗姬所生,故称)被废后,窦太后就想着梁王继承皇位。由于大臣和袁盎等人为景帝谋划通关,太后的心愿没达成,就不再提起此事。宫闱事秘,详情不知。

《史记·梁孝王世家》「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於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

2、放任梁王僭越皇帝礼制(规格)。僭越在古代是大不敬,可以致死罪,景帝碍于窦太后没有制裁,甚至没有斥责。梁王获得赏赐无数。大建东苑(狩猎场),方圆三百多里。把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市)扩大到七十里。大修宫室,宫殿与平台(台名,类铜雀台)之间有复道(类天桥),总长三十多里。出行时使用天子旌旗,随从车辆上千,人马上万。东西驰猎和天子一样。出行时沿路戒严管制。招揽四方豪杰,山东(崤山以东)的游说之徒都被吸引来了。又制造弓弩矛枪数十万,府库储存金钱上百巨万(巨万为亿),珠玉宝器比京师还多。

《史记·梁孝王世家》「(梁)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3、为梁王脱罪。景帝立胶东王(武帝)为太子。梁王怨恨袁盎等大臣,就与谋臣羊胜、公孙诡等人谋划,派刺客刺杀袁盎等十几人。景帝由此对梁王心怀不满。梁王恐惧,就派人联系长公主(太后的长女,景帝的同胞姐姐)向太后请罪求得庇护。因此这事不了了之。

《史记·梁孝王世家》「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上由此怨望於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4、罗织郅都罪名,并杀之。郅都虽然是酷吏,但是对景帝忠心,受景帝信任,对王室不轨行为严厉打击,不徇私,不避权贵。匈奴人听闻郅都名节,都敬畏。窦太后搜罗郅都的罪名。景帝求情说:“郅都是忠臣。”而窦太后说:“难道临江王(废太子,贬为临江王)不是忠臣吗?”(废太子的案子是郅都主审)于是斩杀郅都。

《史记·酷吏列传》「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5、撤销窦婴的门籍(皇宫通行凭证)。使窦婴不得入宫,如果是不准到后宫觐见太后还说得过去,但是入朝觐见的对象是皇帝。由于景帝在家宴上说了传位梁王的话,而窦婴觉得不妥,就上前敬酒,说:“天下是高祖皇帝的天下,父子相传是汉朝制度,陛下为何擅自传位给弟弟梁王!”窦太后因此憎恨窦婴。窦婴也不在乎官位,以病辞职。窦太后就撤销了他的门籍,不得入朝觐见。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6、为窦婴讨要丞相。七国叛乱,景帝重启窦婴,因为他贤能,终于平定,立了大功。丞相桃侯刘舍被罢免,出缺,窦太后就多次推荐窦婴。景帝说:“太后您认为我有所偏爱,而不让窦婴当丞相吗?窦婴喜欢沾沾自喜,为人轻薄,难以作为持重任职的丞相。”于是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7、控制意思形态。窦太后喜好黄帝与老子的书,景帝和太子以及窦氏家族的人不但都要读,并要尊崇。

《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好黄帝与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与老子,尊其术。」

8、虐杀儒生博士未遂。辕固是清河王的太傅(高级老师兼顾问),齐国人。因为对《诗》很有研究,在景帝时为博士(皇帝高级顾问)。但窦太后喜欢老子的书,就招来辕固询问。辕固回答说:“这是奴仆之言。”窦太后很生气,反唇相讥:“儒家经典已经被烧掉了,你是从哪里得到的?”(指秦始皇焚书坑儒)就让辕固到围栏里和野猪搏斗。景帝知道辕固直言无罪,就给了辕固锋利的兵器,辕固一下就刺中了野猪心窝,当场毙命。太后沉默不语,没法加罪,只好罢休。

《史记·儒林列传》「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9、要求封王信为侯。窦太后向景帝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景帝推辞说:“以前太后侄儿窦彭祖、太后弟弟窦广国,先帝都没有封他们为侯,到我即位后才封侯。所以按先例,王信现在还不能封侯。”窦太后说:“皇帝各自按当时的情况办事而已,我哥哥窦长君活着时得不到封侯,死后才封他的儿子窦彭祖为侯。我感到非常遗憾。皇上还是赶快封王信为侯吧。”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让曰:“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窦太后曰:“人主各以时行耳。自窦长君在时,竟不得侯,死后乃封其子彭祖顾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

武帝朝。这次干政是一次政变。窦太后罢免了丞相窦婴、太尉田蚡(武帝的舅舅),杀御史大夫赵绾(最高监察),杀郎中令王臧(皇帝秘书总长)。起因是汉武帝十六岁即位,年轻的他一上位就提拔自己的人,名义上打着尊儒的口号,挤兑黄老之说,实际是皇权交接。而窦太后不愿交权,并反下杀手。窦婴与田蚡都喜欢儒家学说,推荐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并迎接鲁国大儒申公到京师;筹备设立明堂(儒家所谓的政教礼仪之堂);命令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废除关禁,按礼法规定服饰制度,以表太平气象。同时检举窦氏家族和皇族成员中品德不良之人,开除族籍。当时外戚列侯多娶公主为妻,不愿回封地。为此,毁谤窦婴等人的言论不绝于窦太后之耳。窦太后愈加厌恶窦婴等人。

建元二年(前139,武帝即位第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进言:政事无须禀奏到东宫(汉朝太后所居,指太后)。窦太后大怒,便罢免了赵绾、王臧等人,并抓捕审问,自杀。撤除了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的职务,任命许昌为丞相,庄青翟为御史大夫。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以列侯身份赋闲在家。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史记·孝武本纪》「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

这时窦太后就等于女皇了,如果没有实权,不可能为一个喜好黄老之言的理由罢免了一个丞相,一个太尉,杀了一个御史大夫、一个郎中令。朝廷最大的四个官被她罢免、杀头,没有绝对的权力能办到吗?窦太后在文帝晚年就眼睛瞎了,在景帝朝频繁干政,她哪来的底气呢?武官被她掌控?但在史书中只出现了窦甫,她的兄弟,为长乐卫尉,是太后属官,掌长乐宫(太后宫)卫士,守卫宫门和宫中巡逻。这个职位当然重要,但还在卫尉之下,卫尉才是负责宫廷保卫的统领,卫将军才是禁军统领,史书没有记载是谁当任。但是从她干政和政变的行为来看,禁军应该被窦氏家族的人占据,窦太后才有权力支撑。

《史记·外戚世家》「窦皇后病,失明。文帝幸邯郸慎夫人、尹姬,皆毋子。」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二年,(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

伍】亚夫之死

花了很大篇幅介绍窦太后的专权,因为她对周亚夫之死有关键作用,景帝当然也是主谋。周亚夫同时得罪景帝和太后,所以不能幸免。平定七国叛乱后第五年(前150),周亚夫由太尉晋升为丞相,受到景帝的重用。景帝要废了栗太子刘荣,周亚夫反对并力争,没有成功,而景帝由此疏远周亚夫。窦太后的小儿子梁王每次来朝,经常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因为吴楚攻打梁国时,梁国求救,周亚夫置之不理,而怀恨在心。这次亚夫既得罪了景帝,又得罪了窦太后,因为废了栗太子,窦太后就可以立梁王为接班人,接景帝位。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归,复置太尉官。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窦太后想要封皇后的兄长王信为侯,向景帝提议,景帝不同意,但是拗不过太后,最后景帝说:“我要与丞相商议一下此事。”于是景帝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说:“高祖皇帝定白马之盟:‘不是刘氏家族的人不能封王,不是有功之臣不能封侯。违约者,天下共同讨伐。’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没有功劳,封他为侯,不合高祖之约啊。”景帝默不作声,搁置此事。周亚夫又违逆了窦太后的心意。周亚夫死后,景帝才封王信为侯。说明他是景帝的障碍,不能不清除。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条侯果饿死。死后,景帝乃封王信为盖侯。」

后来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投降汉朝,景帝想封他们为侯加以安抚。丞相周亚夫说:“他们背叛自己的主人而投降陛下,封他们为侯,不是表彰不守节操的臣子吗?”景帝制止说:“丞相你别说了。”于是封唯徐卢五人为列侯。周亚夫于是托病不朝。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周亚夫被罢免丞相职位。这次把景帝惹毛了。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周亚夫的意见诚然不错,但是皇帝又不是傻子,有他自己的考虑和算盘,不一定会把真实原因告诉你。皇帝的权威不能有损,皇帝是没错的,即算有错也是臣子的错。伴君如伴虎,既算你是对的,也要委婉表达,不能直接驳斥皇帝,不然皇帝以后哪还有脸面命令臣子。先说点皇帝乐意听的,再把利弊得失分析出来,让皇帝自己抉择,如果皇帝和你意思相反,就不要再说了,不然就是批龙鳞,不想活了。

以上表现周亚夫的耿直和倔强,那么他有没有居功自傲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在他本人的传记里表达不明显。《史记》在郅都传里、既写郅都不避权贵,又直指周亚夫自傲:“郅都升迁为中尉,而丞相周亚夫非常尊贵自敖,但郅都对丞相不行跪拜礼,只行作揖礼。”原文“至贵倨”;至,非常;贵,尊贵;倨,高傲、傲慢。

《史记·酷吏列传》「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

罢相不久,景帝招周亚夫进宫宴饮,赐食。唯有大块肉,没有切碎的肉,又没放置筷子。周亚夫内心不平,问主管宴席的人要筷子。景帝看着他,并笑着说:“这不能满足你吗?”(意思是你心怀不满)周亚夫脱帽谢罪。皇帝起身,周亚夫小步快走而出(臣子在君父面前的规范礼仪)。景帝盯着他的背影说:“这个愤愤不平的人难以被少主驾驭、服帖为臣。”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又过不久,周亚夫的儿子为父亲从皇家制造厂购买了五百套铠甲兵器用来陪葬。对佣工要求苛刻,又不给钱。佣工知道这是非法买卖皇家专用器物,愤而上告,当然牵连到周亚夫。景帝知道后,就交给狱吏审理。狱吏按所写罪状质问,周亚夫拒绝回答。景帝知道后骂道:“我用不着你回答。”下令交给廷尉(最高司法兼刑狱)。廷尉审问道:“侯爷你是要造反吗?”周亚夫反问道:“我所买的是陪葬用品,怎么是谋反呢?”狱吏接话说道:“侯爷即使不在人间谋反,也要在阴间谋反。”狱吏侵凌(刑囚)他更加惨烈。当初,狱吏逮捕周亚夫时,他就想自杀,夫人阻止了他,所以未能死,于是被关进廷尉监狱。五天没有吃东西,吐血而死,封国被废除。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五日不食,呕血而死”。不吃东西是不会吐血的,只会身体虚弱而死。除非亚夫本身有导致吐血的疾病,要么被刑囚而吐血,或者吃了急性毒药砒霜之类的,也会吐血。推测周亚夫打死不“认罪”,而被折磨得吐血而死。景帝杀心已起,摆明了要周亚夫认罪,认罪也是死,死个痛快;不认罪也是死,死得难受。这件事也让知情者害怕,作为臣子敢违反皇帝的意思,下场就和周亚夫一样。

他父亲周勃也有过一次同样的遭遇。他是开国将领,又诛杀吕氏有功,功高震主,被汉文帝猜忌,遣回封地。他恐惧被杀,身披盔甲,让家臣手持兵器才敢接见巡视的官员。有人告他谋反,结果周勃被廷尉审问,遭受狱吏侵凌。后来用千金贿赂买通关节,文帝和周勃又是亲家,才打动薄太后(文帝母亲)责骂文帝让他赦免周勃,侥幸免祸。周勃出狱后说了一句名言:“我曾经统帅百万兵马,哪里知道狱吏的尊贵!”(进了监狱才知道)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陆】史汉评价

史是《史记》,汉是《汉书》。两书作者一般会在传记后做一小段点评,总体评价。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忌讳直言胸意。毕竟某些事曝露了皇帝,对先皇不敬就是对当今皇帝不敬,毕竟班马都是汉朝人。所以说得非常委婉,甚至不惜“移形换位”,模棱两可。要通读史书才能知晓,且要熟读。

《史记》在周亚夫传记开头就插了一段传奇,当周亚夫还没有为河内太守时,著名相士许负给周亚夫看相,说:“您会在三年后封侯。封侯八年当丞相,手持国柄,身份尊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最后饿死。”周亚夫不敢置信并笑着说:“我的兄长已继承父亲的爵位,如果他死了,有他儿子接替。我怎么会封侯呢?既然你说会,又怎会饿死呢?请明示。”许负指着周亚夫的口说:“你的法令纹入口,这是饿死的征兆。”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条侯亚夫自未侯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亚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侯矣,有如卒,子当代,亚夫何说侯乎?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指示我。”许负指其口曰:“有从理入口,此饿死法也。”」

《史记》把这段插入,与周亚夫最后的命运呼应,显得许负的相术灵验无比。更像是为了衬托周亚夫太过高傲,功勋太高,让皇帝感到威胁,不得不杀他。最后作者的点评就证明了这点:太史公(作者自称)说:“周亚夫领军稳重而威严。披坚执锐,超过古代的优秀将领穰苴。但自满不学习(谦卑),坚守节操而不谦逊,结果把自己陷入窘境而被杀,真是悲剧啊!”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而《汉书》在传记最末只点评了周勃,对周亚夫只字未提。但在《五行志》中写到奇怪的天象,并与人事对应:“文帝四年(前176)六月,下大雪,后三年,淮南王刘长谋反,被发觉,发配途中死亡。《京房易传》说:‘夏天下雪,警戒臣子作乱’。景帝中六年(前144)三月,下雪,第二年,条侯周亚夫就关进监狱,死于狱中。”盛夏下雪,对古人来说是特别反常的气象。三月阳春,紧接夏季,温暖而下雪,也反常,所以《汉书》作者很可能认为周亚夫真有谋反动机。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文帝四年六月,大雨雪。后三岁,淮南王长谋反,发觉,迁,道死。京房易传曰:“夏雨雪,戒臣为乱。”景帝中六年三月,雨雪……明年,条侯周亚夫下狱死。」

又或者被冤枉。因为当时有“五月飞雪”大有冤情的说法。《淮南子》中说:“战国时,邹衍对燕惠王尽忠尽职,但惠王左右近臣谗言毁谤,惠王关押了邹衍,于是邹衍仰天痛哭,五月天气,飘落霜雪。”今天通行本《淮南子》中没有这一段。此书是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编撰。“五月飞雪”是唐代李贤为《后汉书》作注,引用《淮南子》中出现的文字。

《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李贤注引《淮南子》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仰天而哭,五月天为之下霜。”」

总结:周亚夫身世不错,军功二代,丞相二代;人也贤能;运气也好;但太过高傲,导致被杀。周亚夫以他的运气和最终遭遇名显史册,他父亲周勃的“历史名声”反而比不过他,可能因为汉初优秀将领太多,被淹没了。在封建帝王时代,官越大越危险,尤其是功高之人,所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至理名言。对皇帝既要忠诚又要谦逊,不能忤逆帝王权威,更不能让帝王驾驭不了感到威胁。绝对不能得罪手掌权力的女人,虽然史书没有记载窦太后直接导致周亚夫被杀,但是根据史料推测,和她脱不了干系。哎!但愿来生不为帝王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