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简友广场

如何评价巜曾国潘家书》这本书?

2020-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苏晓虫

过年期间,因疫情被封锁在家,无事可干,之前看过《历史深处的民国—晚清》一书中,提到曾国藩,于是很想了解一下这位广受世人赞誉的老人。看完之后,由衷的觉得他不负盛名。

曾国藩的主要成就是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手下名将如云,如李鸿章,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从文人到将帅,他的声望都是靠自己实打实干出来的。

他奉命出湘作战时,只有一个空头侍郎名号,手里无职无权,军饷、兵员、武器弹药全靠自己募集,能有如此成就,难度可想而知。

曾国藩的政治成就及声誉

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慈祥重用的第一位汉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评价曾国藩:“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这么高成就的一个人,为人处事方面却极其低调谦逊。据史料分析,曾国藩不算是天资聪慧之人,他的外形很像一名土里土气的乡村教师—衣着土气、行动拘执、谨慎内敛。

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像个呆子。但在糊涂的外表下,这位汉子却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打不倒的坚韧,堪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这本家书,他写给众弟弟们的信是最多的。即使事务繁忙,但他对家书从不间断,家信覆盖面极广。

他从治军、治学、从政、为人处事,家庭事务等方面事无巨细地写进了书信里,孜孜不倦地教导弟弟们,可谓良苦用心,也足见他对兄弟之间关系的重视。

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人恒心。
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 就明白学无止境, 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 有恒心,就绝没有不成功的事。
人但凡要做一件事,要专一才能精到,如果专一,就不散漫。
荀子说“耳不能两听而聪,目不能两视而明”,庄子说的是“集中心志不分散,就能凝集成智慧”,都是至理名言。

曾国藩一生最信奉一个“恒”和“专”字,他穷极一生都在这两方面下功夫。在书法、读书、作诗、写日记上一直做到“恒”。

他身居要职,事务非常繁忙,但每天临贴百字,抄书百字,看书至少二十页,从不间断。

读书弄不明白的地方就跟自己死磕,完全领悟了才会继续往下读,一本书没有读完,绝不看其他的书。

他言: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人,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书中大的布局,精彩之处却茫然不知。

我以前特别羡慕看书特别快的人,因为自己看书太慢,看了曾老的书,我释怀了。坚持做一件事,一辈子,再慢也会有所收获。

要求业精,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专一了。专一门的人,一定会有心得,也一定有疑问,带着疑问去深究,正好精进了技艺。

正如挖井,与其挖几口井看不见泉水,不如老挖一口井,挖到见了泉水,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我常见朋友中有好的人才恃着自己的才能傲视一切,动不动就说别人不如自己。
只是因为不肯用对待别人的尺度反过来衡量自己,便觉得别人不行。傲气这么大,当然不能进步,所以潦倒一生,没有一寸长进。
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
凡属傲气欺凌物事,不必一定是言语伤人,有的是那股子傲气欺人,有的是脸色难看而欺人。
脸色有时有蛮横的表情,最容易盛气凌人。凡心里不可以有所依仗,心里有了依仗,就会现于脸上。

我们多数人都有恃才傲物的毛病,要么觉得怀才不遇,要么觉得自己聪明过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飘飘然不知所以。

总是高昂着头走路,却忘了脚下的石头,绊倒了还怪石头。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觉得的优秀可能只是别人的起点。保持谦逊,才能少犯错误,精进自己。

君子处于顺境的时候,战战兢兢, 觉得老天对自己太宽厚了,我应该把自己多余的,去弥补别人的不足;
君子处于逆境,也战战兢兢,觉得老天对我不是真厚,但比那些还要坏的人,还算可以了, 古人所说的看境遇不如自己的,这就是这个说法。
太阳当顶了便会西下,月亮圆了便会阴缺,天有孤虚时地万,地有东南的缺口,没有十全而不缺的。
生物剥落,是复苏升殆,君子看到了由枯而荣的气象感到可喜。

曾国藩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心态上一直很好,遇事不急不恼,平心静气,稳妥办事,相当老成持重。从不争名夺利,遇到朝廷封赏,他也战战兢兢,绝不以自身功劳自居。

他时刻保持对权力的警惕,深知福祸相依,月满则亏的道理,曾家的权力在当时权倾朝野,相当显赫。但他一直谨小慎微,时刻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出过失,持家守身。

对家人,他一直告诫不可飞扬跋扈,骄奢淫逸,吃穿用度尽量按最简洁的标准执行,常告诫家人: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历史上享誉盛名的名臣如商鞅、李斯、张居正等人,都不得善终,而曾国藩晚年得以全身而退,家族平安,与他极其低调谦逊的为人是分不开的。

纵观全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项都是安身立命之本。但书中有些观点还有待考量。如曾国藩奉承“女子无才便是德”,曾家所有的女性家眷只要求能孝敬老人,相夫教子,家务劳作即可,并不希望她们有一番作为。

曾国藩作为传统思想的代表,在当时封建制度的社会背景下,有他的局限性。且曾家几代为官,他们也需要女性这样的付出,保持大后方的稳定,有利于家族仕途的顺畅。

如今时代在进步,女性自强自立,不被家庭琐事所禁锢,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性,单方面要求女性为家庭牺牲自己,显然已经与时代不符。

曾国藩重孝悌,孝是对父母、对长辈的感恩、尊敬与赡养。这是一项美德,但他要求全族的人都要孝顺长辈,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把长辈服侍得挑不出一点毛病来,才算为家族积德,这个不敢苟同。

如果长辈是明事理,识大体的人,这样做无可厚非,能保持家风清正。但是如果长辈只是熬资历,并无德才,在子孙的教育上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这就是变相的愚孝了,毫无原则和底线的孝顺,对整个家庭来说也许是灾难。

与此同时,历史对他的评价也存在诸多争议,他令人诟病的地方,一是他在围剿太平天国的时候,为了战争的胜利手段残暴,动辄屠城,坑杀太平军降卒,并放任手下士兵烧杀抢掠;二是天津教案,被背上卖国贼的骂名。

这两件事毁掉了他数十年积聚的声名,批评总是容易的,做事总是不容易的。

天津教案之后,这个刚强的汉子面对声声骂名,也难以承受,一年多后,在郁闷中病逝,结束了风雷激荡的一生。

一个人无论做得再优秀,平生做对99件事,只要做错一件事,声名就尽毁。诚然,人无完人,赞美和批评都是我们理性思考的一部分。

历史呈现的是事实,但要理性地批评一个有如此成就的人,不是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弄清来龙去脉,再来评判这个人的对错吗?这样的批评才是客观公正的,而不是为博眼球出位,满嘴胡喷。

我历史了解的不多,不敢对谁做出评判,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一个曾经叱咤政坛的历史风云人物。他甘愿俯下身,对世人孜孜不倦的教诲;他勇敢无畏,才能过人,品德上几乎无可挑剔。

反观自己,他更像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缺陷。当我做事没有恒心,口不择言伤人,当我虚荣、固执、自傲时,他会时刻提醒我不要放肆,不要狂妄。

为人处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怨天尤人,不自满、有容人之心,能做到这些我已十分满足,其他的不敢奢谈了。

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求自己能事事做到,为人处事能做到他的3—4成已属不易,我们在知道和做到之间,还隔着很远的距离;在做到和坚持之间更难如登山,把做到当成习惯,那是一生的修为了。

一件事情,做一天不难,做三年五年也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