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我看到一颗影坛流星的坠落
《我和我的祖国》由七位导演拍摄的七部短片组成,分别是《前夜》(导演:管虎)、《相遇》(导演:张一白)、《夺冠》(导演:徐峥)、《回归》(导演:薛晓璐)、《北京你好》(导演:宁浩)、《白昼流星》(导演:陈凯歌)、《护航》(导演:文牧野),其中陈凯歌还担任全片的总导演。以下按照片中的时间顺序分别评析。
《前夜》:7分,最点题的一部。以往的开国大典只围绕大人物,这次却虚化领袖,突出相对平凡的人,将视角转换到幕后工作者,这一选择也暗含了对“谁是国家的建立者”这一问题的理解。管虎对节奏的控制非常出色,深谙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原理,将原本我们习以为常的升旗仪式拍出极大的紧张感。
《相遇》:5.5分,用三四场戏截取人生片段,叙事和场面调度都没什么难度,这么做很难犯错但也不会出彩,优点是简单,缺点也是简单。
《夺冠》:5分,生动有趣,小演员的表演真挚自然,本来能更好,可惜有一处大的败笔:将个人情感与集体荣誉对立,并用颂扬式的拍法赞美这种牺牲个人的做法。殊不知儿女情长才最真挚动人,比举杆子重要多了。
《回归》:4分,平庸无趣。王洛勇、修表、警队、升旗四条线汇集在一个十几分钟的短片里,结果每条线索都力有不逮,“发媳妇”这种台词出现在一个女导演的片子里,成了一个极大的反讽,改成“介绍对象”更恰当。
《北京你好》:8分,叙事工整自然,小人物与大事件完美融合,葛优的表演真实细致。“你知道我爸是谁吗?”、“领导能有猫腻吗?”等台词戏谑现实的同时并不显得突兀,在欢庆时刻也提及了汶川的伤痛,以一张门票为线索串联起两种情感。
《白昼流星》:3分,看时全程为凯歌导演汗颜。这部分的槽点密集程度超乎想像,下面逐条分析。
第一是少管所的设定,片中呈现的形象是两个流浪汉,与少管所军事化的管理相去甚远,发型、衣着完全不符。
第二,影片对家庭经济水平的理解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片中有句台词:“旗里那么穷了,他哪来的5000块钱”,殊不知2016年一个处级干部每月的退休金早就超过五千元了,况且他家里那三匹马每一匹的价格都不止这个数,陈导的电影里颇有种何不食肉糜的反向错觉。
第三,影片对扶贫工作的描述严重缺乏合理性,不过对这一点我只能依据常识判断,碍于缺乏相关工作经验不能有准确的说明。网上有一篇被广泛转载的文章《扶贫干部对<白昼流星>的看法》,对这一处漏洞有比较详尽的分析,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搜,这里不赘述。
第四,两个身份不明的人轻易突破警戒线给航天员抬担架的情况极不现实,导演的一厢情愿。
第五,片中的方言类似内蒙西部方言,与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地四子王旗乃至内蒙中部的方言相去甚远。
第六,四子王旗没有丹霞地貌(影片在甘肃取景),但片中又出现了“旗长”这一词语,显然故事背景仍然默认在四子王旗而非取景地甘肃。
导演对原型事件的背景地和诸多现实细节进行了疯狂魔改,辩护者称其是采用了“浪漫”手法,但不知宇航员又为何请真人来演。前后矛盾之多使人不知从何辩护。
综上,导演对所拍的题材严重缺乏了解,除了航天员是真人,其他的都是陈大师的臆想。将扶贫与航天强行联系在一起,更是生硬尴尬。
浪漫既不是对《悲惨世界》某个桥段的照搬,也不是对现实题材进行细节刻画时的臆想。借用一个网友的评论:“《白昼流星》就是一个坐在书斋里的知识分子对西北农村的幼稚想象,无基础无生活无细节”。
在这个讲爱国主义的短片集里,这样的创作态度令人迷惑。首先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降落是一个现实题材,改编真实事件时拍得如此失真是否妥当,其次在表现建国70周年的命题里,用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表现国家成就是否切题。《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是表现新中国的成长发展,但本片的总导演对国家发展水平丝毫没有认知,完全停留在自己的幻想里。唯一的亮点是几处远景镜头拍得不错,有几分大漠孤烟直的诗意,不过这是一个普通广告片导演也能做到的。
《护航》:4分,广告片拍法,缺乏有用的表达。将主角塑造为一个女汉子形象,通过不断闪回强化这一点并铺了一条飞行员梦想的线索,看似要讲一个关于个人实现的故事,然而主角没能参加阅兵式护航这一情节既没有表达个人实现也没能与爱国主义贴合。
总的来说七部短片水平参差不齐,老导演和新导演都表现乏力,只有中生代男导演发挥不错。其中两部较好的短片都兼顾到了故事的起承转合、真实历史情境的营造渲染、夹带私货的同时关注小人物,提升了这个短片集整体的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