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2020-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雅微光

记:《苏东坡传》林语堂  《苏轼词文鉴赏》 纪录片《苏东坡》 南大公开课《苏轼》上、下

一直像花时间好好读一读东坡先生,疫情期间赋闲在家,刚好有了绝佳的时机,越读越觉得东坡先生是个富矿,深挖不完,无论是才学还是人生态度,抑或是生活观念。

此前,不想写作不想创作,因为但凡伟大的诗人、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生平都过于不幸,或是在困境之中,对于人生和生命更有刻骨铭心的体会,更有不同于常人的感受,因此,粗鄙的认为,如果唯有困顿和彷徨才能催生不朽的作品,那还不如平庸一生。

诗词赋书法综合成就第一人——东坡先生想必也有跟我一样的想法,所以在对儿子的寄托一诗中写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身,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愤慨之余更多的是无奈,身怀宰辅之才,却多次遭人迫害被贬,乌台诗案历经牢狱之灾命悬一线,一生颠簸流离,66岁与世长辞,65岁还在外流放。让林语堂也不得不感慨:读书人但凡有其他谋生之道,不要从政。

逝者已矣,920年之后的我们欣赏他什么?或者能从他身上学习什么呢?

一、实践派

路线图:眉山——开封——凤翔(宝鸡)——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南京——颍州(阜阳)——扬州——定州——惠州——儋州(海南)——常州

东坡先生有思想从不流于空想,即使身遭贬黜却也不自怨自艾,依旧努力造福一方,并且作出实效,最为有名的是整治西湖,将挖出的淤泥变成苏堤,为解决长葑草的问题,把岸边的湖面开垦出来,交给农民种菱角;还有就是密州抗洪,一直身在抗洪一线指挥,这些不仅能体现他社会治理的智慧,同时也体现了他的为民情怀。他相信经过实践的知识,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认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盲者识日》中就体现他的这种思想,自己没有见过的不要相信。

二、才情

豪情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篇:《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亲情篇:《水调歌头》

人生篇:《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爱情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好词好句非常多,达三千多首,大家熟知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事实上他也有婉约词,只不过他不喜婉约派之莺莺燕燕之气,他所做婉约词亦有另一方境界,这在《蝶恋花》中展露无疑: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看似写景,实则还是在写他的心境,他曾让知己朝云唱这首词,朝云唱到一半哭,唱不下去,因为朝云懂他。他的大部分名篇都是在黄州、惠州、儋州所写,而这三个地方恰是他三次最受挫之地。他也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竹惠州儋州。

即使官场失意,可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如此之多的不朽之作,如有后人与他处于同一境遇,有他的诗歌词赋为伴,就不会像他当初一样觉得缥缈孤鸿影、有恨无人省。后人读他诗词歌赋走在最幽暗孤寂的时光,即使跨越千年,也有如知己在旁。

三、生活情趣

除了诗词歌赋外,失意的生活其实也是多姿多彩的,在黄州,为了节省开支,他自己开辟了荒地,种菜种粮,在劳动中感受更为真实的生活,研究厨艺,于是就有了东坡肉,在困苦之中,还是很讲究生活情趣的,就像物质高度发达后的我们对于美食、健身、旅游等精神方面的追求,东坡先生一项也不落下,即使物质不充裕,精神却非常富足,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怀想感慨一番。

初到杭州,别人想安慰他,他却说:故乡无此好河山。看到月色入户,于是去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于中庭。探访庐山后深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赤壁遥想孟德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的一举一动一念想皆因他的诗作而成为永恒。

东坡先生有一名言:“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这个观点的思想来源于《中庸》,《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东坡先生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践行者,同时对道家、佛家的思想也有所涉猎。

曾有一段时间,东坡先生也痴迷于养生,在他的《养生论》中,他说:我们随时都在焚烧自己的精力,一方面是情绪上的纷扰,包括恼怒、烦闷、情爱、忧愁;另一方面是汗、泪、排泄物;事实上,他这个时期的观点有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佛家提倡修身养性要戒贪、嗔、痴。

而在《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淋雨之中,宠辱皆忘的境界,也有道家思想的踪影,《道德经》上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当然也有受范仲淹思想影响,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东坡先生才思深远,研究月余也只得一些浅见,后续有新体会再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