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读古诗词

童真童趣(5):遇见可爱小牧童

2021-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莫摘花的诗词情怀

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的诗,名字叫《清明》。杜牧是晚唐诗人,和李商隐一起被合称为“小李杜”。去年夏天,我曾经给大家讲过“大李杜”和“小李杜”的诗,我们对杜牧已经不陌生了,当时学过他写的《山行》,内容是这样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还会背吧?

今天要学的这首诗是《清明》,我先来给大家读一下: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这天,有扫墓和踏青的习俗。清明节这一天,诗人杜牧在行路时遇上了雨。虽然清明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常常赶上“闹天气”。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我们来看诗歌的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因为“纷纷”这一个词,要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比如《世说新语》里就曾经记载一个《咏雪》的小故事,说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谢安高兴地问身边的子侄们:“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就像把盐洒在空中一样”, 胡儿就是谢朗,小名叫胡儿。他觉得外面那纷纷扬扬下的大雪,就像在空中撒盐一样。谢安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谢安听完他们的话高兴地笑了。 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才女,她就是谢安的大哥谢奕的女儿,后来嫁给了王凝之做妻子,王凝之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家和谢家都是当时的士族。

之所以讲这个小故事,主要是为了说“纷纷”这一个词,一般是形容雪下得很大,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对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一点小朋友们要记住哈。这细雨,也正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韩愈说的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的雨,它不像夏天的倾盆大雨,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也不是一个味道。这“春雨纷纷”,笼罩着万物,一切显得迷蒙又有点春寒的感觉。其实在这首诗中,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那位雨中行路之人的心情。

我们再来看“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里的“行人”,不是游人,不是指那些游春逛景的人,而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些离开家乡的人。再来看“断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大多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说神情凄迷,烦闷不乐。欲断魂:形容很伤感,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黯然神伤。

为什么清明节,再遇上下雨,杜牧就会觉得情绪低落,以至于“断魂”呢?因为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礼节风俗的意味比较浓。很多人,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在遇到节日时,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比如王维在重阳节想家,杜甫在白露节气思念兄弟,苏轼在中秋节想念弟弟苏辙。所以,清明节杜牧一个人在外情绪不佳也可以理解了。

逢上过节,再加上孤身赶路,那就更容易触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衣服尽湿,这就给他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个时候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前两句诗交代了他遇到的情景,问题也发生了,就需要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这也好理解: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几杯,解解赶路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第三句,诗人开始向人问路打听了。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在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就告诉我们,原来是向牧童问路。这里的“遥指杏花村”中的“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是也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十分遥远。远不远,关键在于牧童这一指,你顺着牧童的手指远远望去,嗯,看到一个酒家的酒帘子,不远不近。太远了牧童指着你也看不到,太近了你自己就能看到,也不用别人指,所以这个杏花村应该是不远不近。这就是古诗的妙处,小朋友们可以慢慢体会。

牧童指的那个“杏花村”,也不一定是真的村名,也不一定就是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用说,那里是有一家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但是在诗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再不多说一句话。剩下的,行人听到牧童的话,是不是开心加油赶路,找着了酒店,避雨、喝酒、还是住宿,诗人都不写了,让我们自己去想象,这才是诗歌艺术,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比如袁枚写《所见》,最后两句写牧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那么这个小牧童是怎样捕蝉的,最后有没有捕到,如果捕到了,是捕到几只,这些诗人都没有写,留给我们小朋友去想像。这种写法就叫“言有尽而意无穷”,小朋友们以后会接触到更多这种写法。

《清明》整首诗的大意就是——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这里插入一点题外话哈。后人受杜牧这首诗影响,很多人用“杏花村”作酒店名。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杏帘在望”指酒家,河北民歌《小放牛》中说“你要吃好酒就到杏花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地方发生争夺“杏花村”的商标战,有安徽贵池,山西汾阳,湖北麻城,江苏南京及江苏徐州等二十多地纷纷参战。几番论证,几番淘汰下来,最后剩下了安徽贵池和山西汾阳。但这两家仍是各不相让,不惜对薄公堂。又是几经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做出终审判决:酒的商标权归属于山西汾阳,旅游的商标权则为安徽贵池拥有。

然后,安徽贵池人笑了,他们的“杏花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游客络绎不绝,他们赚得是盆满钵满。汾阳人也笑了,他们的“杏花村”汾酒不但走出国门,捧回巴拿马国际金奖;汾阳更成了中华酒文化发祥地,他们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那么,杏花村究竟在哪儿?看来只有长眠地下的杜牧和牧童知道。

另外因为这首诗诗情太美,布局太妙,所以后人又把它改编成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比如改编为宋词,宋词里的《清明》这样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被改为,元曲里的《清明》这样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直接把每一句的前两个字去掉,把它改为五言诗,意思没变,就是把“牧童”变没了,是这样的——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不仅如此,这首诗还被改编成散文,话剧,微电影,故事,小说等等,一首小诗,在烟波浩渺的诗海里,能被这样多重创作,实在难得。

有人说,假如收藏了五万多首作品的《全唐诗》缩减为五首,杜牧的这首《清明》也会理所当然入选其中,可见这首诗影响多大。这首诗也被收到我们小学语文书中,就在三年级下册,小朋友们一定要背会哦~~

二、《村晚》

小朋友们好,接着我们来学习另一首跟牧童有关的诗,名字叫《村晚》,我们先来读一遍。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意思。第一句“草满池塘水满陂”,这里有一个字,“陂”,很少见,它是什么意思呢?“陂”其实是指池塘的岸,池岸。小朋友都见过池塘,那么池塘的岸,就叫“陂”。知道了“陂”的意思,这句诗就好理解了。“草满池塘”几个字,可以看出来这个时令节气是春末,春天快结束了,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池塘里的水涨得很高。

第二句,“山衔落日浸寒漪(yī)”,这里有个“衔”字,我想小朋友能理解,“衔”就是口里含着。比如有些小朋友喜欢吃饭的时候,把筷子衔在嘴里,家长就会提醒他,“别一直衔筷子,快吃饭吧。”那么诗句中“山衔落日”,就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个山有了人的动作,能把快落山的太阳含在嘴里。其实就是说落日西沉,挂在半山腰,像是被山咬住了,这样写是不是很形象啊?这句诗中的“浸”,是“淹没”的意思。想一下我们平时洗脸,把毛巾浸在脸盆里,是不是就是把毛巾淹没在水里啊?这一点好理解啊!

那么什么叫“寒漪”呢?看到“漪”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一个词语:“涟漪”,“涟漪”就是水上的波纹啊,小朋友在湖边,河边会有这样的经历,风一吹,水面起波纹,说得文雅一点,就叫“涟漪”。所以这里的寒漪(yī)也是指水上的波纹,只不过是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上波纹。

现在,知道了每一个词语的意思,那么这首诗的前两句“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yī)”就可以这样理解:村边,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满了,几乎要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水面闪动着粼粼波光。这是诗人在进行环境描写,明白了吧?那么下面我们的主人公就要出场了,他是谁呢?我们接着看三四两句。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横牛背”,就是横坐在牛背上。这个“横”字用得特别好,是说这个小孩他不是规规矩矩地端坐在牛背上,而是随意地坐,正是表现了孩童的天真顽皮的模样。我们现在的小朋友不放牛,也不坐牛背,不了解横坐牛背是个什么样子,那么你们想一下自己平时上课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小朋友也不老老实实坐在椅子上,各种姿势都有?这正是孩子们的顽皮之处。

最后一句“短笛无腔信口吹”,这个“腔”,指的是曲调。“无腔”指的是没有固定的曲调;“信口”是随口的意思。这两句是写这个牧童骑着牛走向村庄,手里拿着短笛,随意的吹着,也没有固定的调子。

整首诗的大意是——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的用短笛吹着不成调的乐曲。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雷震写的这首诗,简直就像一幅画,如果我们把它画出来,画面上要有这些景物: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像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他拿出一支短笛,随意吹着。 这会是一幅非常优雅美丽的图画,写出了美丽的农村风光和农村恬淡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试着画一画。

三、《终南望余雪》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跟冬天有关的诗,今天选的这一首是来自唐代诗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先来听我读一下——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我们先来看一下标题《终南望余雪》,终南,就是终南山,在唐代长安城的南面,也就是现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南面。余雪是指未融化的雪。

我们来看一下诗歌的内容,“终南阴岭秀”,“阴岭”就是指北面的山岭。下面几句话小朋友们尽量记住,都是知识点啊。古代称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为阴,称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为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往往是太阳不容易照到的地方。那么相反的,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为阳,是容易得到光照的地方。能理解吗?还不理解的话,拿出笔在纸上画画,或者走到户外做个小山或者小河的模型,在太阳底下观察下哈。所以这首诗的第一句意思就是终南山的北面风景秀丽。

第二句“积雪浮云端”,这里没有难理解的词语,是说山上的皑皑白雪好像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第三句“林表明霁色”,“林表”就是树林的末梢,霁呢,就是雨过云散,或者是雪停了,天放晴。这句意思是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

最后一句说“城中增暮寒”,也好理解,这个城,就是长安城,暮,就是傍晚,最后一句是说傍晚时分,长安城内又增添了几分寒冷。

这首诗是诗人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的。《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要求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这可以理解为,祖咏去参加那时候的高考,高考的作文题目是《终南望余雪》,要求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诗。祖咏是怎么做的呢?他看完考题后,思考了一下,挥笔写出四句就搁笔了。但是这不符合考题要求啊,要求写12句,他这才4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完整地表达了他想表达的意思。考官也是好人,想给他一个机会,让他重写,结果祖咏很有个性,貌似也没把前途放在心上,他居然拒绝了重写的机会。最后未被录取。年轻人,有个性啊!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

这首诗虽然是考场作文,而且还是不符合要求的考场作业,但是写得确实不错,还被收录到《唐诗三百首》中,可见属于精品,小朋友们要记得背会哈,20个字,对你们来说,so easy,是不是?

快结束的时候,给小朋友拓展一点小知识,是关于终南山的。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东到西安市蓝田县,最高海拔2604米。终南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是道教的发祥地,简称南山,我们给老人家祝寿,常说的祝词“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句话里的南山,就是指终南山。历代有许多文人、道士、高僧选择在终南山隐居,据统计有5000多人,很多吧?我们目前接触到的,比较有名的在终南山隐居的就是王维,他在终南山有“终南别业”,还有大别墅“辋川别业”。他在诗中写到“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这个南山,就是终南山。

好了,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期待大家的背诵视频哈~~

1月24日打卡内容(①②③任选两首,有余力者三首全背)

本期打卡主题——童真童趣(5):遇见可爱小牧童

①《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②《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③《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下面了解一下即可,不用发背诵视频(不用发!不用发!不用发!)

①被改为宋词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②被改为元曲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③被改为五言诗的《清明》——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