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雁塔(荐福寺塔)历史知识
唐代是佛教的兴盛时期。
佛教的建筑,有佛塔、寺院和石窟。除大慈恩寺,大雁塔,兴善寺等古迹,在西安博物院可以看到佛家寺院荐福寺和佛塔小雁塔。
小雁塔,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荐福寺先于小雁塔兴建,后因唐末战乱,被毁坏。现在院内除小雁塔外,均为明清及近代所建。殿宇集中在山门直对小雁塔的中轴线上,大体保存着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重修时的布局。 现在的寺院面积与前没有变化。南山门外,又开北门,是游客进出之处。
为什么兴建荐福寺
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是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当时掌握政权的皇太后武则天为其献福而兴建的寺院。初名献福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当上女皇的武则天又改献福寺为荐福寺。并亲书飞白体(笔画中丝丝露白,其势若飞)“敕赐荐福寺“寺额。武则天在长安时,常于荐福寺”降香、放生“。 荐福寺是长安城内著名的皇家寺院。是国家三大译场之一。神龙二年(706年),义净高僧在寺内译出佛经56部,计230卷,并著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
为什么兴建小雁塔
小雁塔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
小雁塔属于唐代方形十五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小雁塔又称荐福寺塔,是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 唐中宗景龙年间(707年—710年)在寺南安仁坊另辟塔院,建造荐福寺塔(即小雁塔)。唐末,寺院毁于兵燹,唯塔存;宋时,塔院名圣荣院;明清时,以塔院为荐福寺沿袭至今。
寺内主体建筑有慈氏阁(二层)三间、大雄宝殿五间、藏经楼(二层)三间、小雁塔1座、白衣阁(二层)三间,两侧有钟楼、鼓楼、配殿、碑亭和新建长廊等。现存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大荐福寺修塔碑》、金明昌三年(1192年)铁钟、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青石线刻荐福寺殿堂图、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补修荐福寺宝塔碑》、雍正十二年(1734年)《荐福寺来源碑》等。其中,金代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重10余吨,以其音质洪亮,被誉为“雁塔晨钟”,列为“关中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