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是善恶之分的根源,那么同情心是从哪里来的呢?(《世界的可能
同情心是善恶之分的根源,那么同情心是从哪里来的呢?(《世界的可能图景》之20)
人的行为,基本没有至善至美的,生命本身就是善恶兼具的,而人不过是生命的高级形态,因而,人也逃不出生命本身的宿命,逃不出生命本身的悖论!如果再往前追问,就会发现,生命的悖论来自这个世界最初的二元分化。如果没有最初的分化,就没有现实世界,而分化本身就是自我逆反的悖论!所以,此一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自我悖反的,所有事物都是悖论。从第一时刻开始,世界就是自我悖反的,那么后来的演化,越是高级的层级,越是复杂的构造,其内在的悖反也越复杂,越难以解析。但我们从最初的单一粒子开始推演,应该对这一世间里面的自我纠葛与自我悖反,有一个由简入繁的线索,应该不会对事物的复杂纠葛感到意外。
认知是个与演化逆反的过程,因为,认知必然是中心化的,所以,必然是从认知主体的自我出发的,而这个认知的出发点,也就是认知主体中心,已经是演化到了极为高级的阶段,出现了精神性存在形态才有的。从认知主体这个高级演化形态出发,朝向演化的起点行进,一直追溯到演化的最初起点,这就是认知的逆演化过程。但我们的叙述却是顺应演化的顺序进行的,因为,顺着演化顺序的叙述,才比较好理解。
但有时候,也需要从主体中心开始考察,因为有的事物,其根源就在于主体中心自己,而不是外在形态。比如,善恶观念,就是认知主体自己的问题,离开了主体自己的观念,或者说,离开了主体的精神认知,善恶就无从说起了。
我们在前面说过,任何行为都是善恶兼具的,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那么,什么是善恶?善恶是如何起源的呢?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善恶之分的?
从前面的推演中,我们知道,在生命出现之前,根本说不上善恶之分。那时候的万物,无论是其内部,还是外部都是一种构造,其存在本质就是构造,其所作所为,只是构造本身互相关联的呈现,那时候还没有所谓自主的目的,因而,也没有主动的行为。一切都自然天成,因而也无善恶之分。
最初出现的生命,只是吞噬周围的营养物,其认知模式里,只有对外在环境是否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判断,以及依据这些判断生出的欣喜和恐惧之情,还没有多余的其他情绪,所以,也无善恶之分。也就是说,在生命发生对他者的同情之前,也无所谓的善恶之分。
当生命出现复杂层级的时候,由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厮杀,绝对的利己行为,或许已经造成了生命演化本身的不利局面,所以,就出现了一种情感,就是对他者的同情。同情这种情绪,应该是一种一般的,有利于所有生命的情绪,因为,任何生命都可能需要他者的同情。
我们在前面知道,有个演化三规则,他生性,自存性和生他性。其中,自存性,说的是一种事物,或者一种存在形态,一旦生成,就具有自我独立存在性。之后它还会由生他性而繁衍出新的同构形态。
所以,只要有了最初的同情,那么同情心,就会独立存在,并积累和在后一代生命形态里繁衍。直到如今,同情心,应该生命里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心理形态。
那么最初的同情是从哪里开始的?因为最初的生命所伴随的情绪里,只有自利相关的内容,无论是欣喜还是恐惧,都跟自利有关。所以,我们需要从最初的自利性里找到利他的同情来源。
同情应该是在生命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才会出现的。因为,当生命本身都岌岌可危的时候,它是顾不上关照他者的。这也说明,在最危险时候,个体要先照顾好自己,然后才能有余力帮助他者,这是有道理的。当然,牺牲自己以救他者,这种大无畏的行为,也是更难得的壮举。但作为普遍的规则,同情心,应该是在生命演化比较有实力后才出现的。
当生命已经演化到比较稳定了,就有了一些资源的积累。这时候,它对自己生命的保护,就从直接的生命本身,扩充到与生命稳定相关的事物上。比如一个可以抵御外来侵害的庇护场地,一件抵御外敌的武器等身外之物。只有比较强大的生命,才有需要保护的身外之物,也才有能力保护身外之物。而身外之物已经成为其生命的延伸,就像手脚一样,虽然受损伤,不至于致命,但也造成伤痛。所以,对环境条件的爱护,成为生命利己的一部分,并有了对身外之物的爱护之情。
再后来,当生命的繁衍,从自体分裂演化出了生育后代的模式后,对后代的爱护,就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而后代与亲辈一同生活,彼此构成互相关照的集体,是生死共存的一体化的关系,彼此之间的爱护是理所当然的。再后来,这种共同体,也加入了非血缘关系的他者,这样,生命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的互助互爱是必然的。
也许以上所说的三种情形,就是生命最初的同情心的来源,这就是:1)生命对与己息息相关的环境的保护;2)对亲子关系的他者的爱护:3)对生命共同体里面非血缘关系的他者的互助互爱。
一旦有了同情心,就有了善恶之分。因为,那些符合同情心的行为,就成了值得赞赏的善行,而相反的伤害同情心的行为,就是邪恶的。判断一件事情的善恶,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让一个第三者观察那件事,看看一个正常观察者的同情心是否受到触动?一件被同情心所认同的事情,就是善的,相反,令同情心受到伤害的事情,就是邪恶的。
当然,有的事情,并不会触动同情心,因而,也无善恶成分,或者,不涉及善恶判断。比如非生命的自然现象,就无善恶之分。
但是,所谓同情心,作为一种判断,必然是以认知为前提的。如果一个判断主体,其认知有问题,当然也就不会有正常的同情心,也就无从说起正常的善恶判断了。这种认知的差异,也是事情的复杂性根源。正是因为有这种复杂的认知根源,世界上,才会有利用同情心的欺诈行为,才会有好心干坏事的悲剧。
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修炼。修炼作为内心自控力的训练,实际上,就是二个方面,或者是二个层级 ,一是训练情绪自控力,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样,才不会因为情绪激昂而在仓促中,铸下大错。关于情绪自控力的修炼,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很多流派。不过,相当多的修炼流派,都跟某些古代信仰沾边,并且被冠以各种玄妙的迷信,变成所谓的神通了。第二则是,情绪稳定下认知能力的提升。因为,冷静的内心本身,并不会带来正确的认知。
认知能力的提升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经验,需要知识积累,需要分析归纳能力等等。认知能力的提升永无止境,所以,修行永无止境。我写作这个《世界的可能图景》系列,就是对自己认知经验的一个总结,也是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的一个方式。同时,我还希望对别人有类似相关的助益。
我们知道了善恶起源的可能原因,对我们分析善恶要素是有帮助的,也有利于我们自己的自控力提升。因为,善恶的跟基是同情心,而同情心根植于生命的底层,是生命最基本的内驱力之一,它既有利于生命的整体演化,也有可能被某些别有用心者所利用。很多时候,正是善良的出发点,让我们铸下大错。保持我们自我情绪的自控力,并持续提升这种自控力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