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里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2019-05-06  本文已影响0人  吃本书冷静一下

想要高效读书,将书里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要注重阅读质量。就像吃饭一样,不在于吃得多,而在于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并且消化吸收为身体所用。

四个阅读方法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增加知识转化率:

1、明确读书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容易找到什么;

2、善用读书笔记——输出,有助于内化;

3、善用思维导图——输出,有助于理清思路;

4、用科学的方法行动——验证,知识转化为能力。


1 明确阅读目的

明确阅读目的,第一层意思是指有目的地选书,第二层意思是拿到一本书要有目的性地看。下面说一下后者。

如果一本书的内容是100%,根据二八原则,重要的占20%,最重要的只有4%。

这最重要的4%就来自于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所以,确定读书目的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前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去找什么,比漫无目的地胡乱挑拣容易得多。

做一个小试验你会对目标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体验。 “闭上眼睛,想一想周围有多少蓝色物体,在心里默默数一下。 再睁开眼睛,扫视四周,确认一下身边究竟有多少蓝色物体。” 就在你睁开眼睛环视周围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双目所及的蓝色物体一下子飞入眼帘了呢?你一定会惊觉:“原来我身边有这么多蓝色的东西呀!”

没错,这就是主动意识的力量。

想都记住的结果就是都记不住,所以你必须要有舍弃96%只保留4%的勇气。

确定读书目的之后,你可以运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提到的技巧,通过浏览序言、目录、后记掌握概要,直接跳到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或者略读全书(不试图全部理解)后,再仔细阅读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

设定目标,直击重点,这个思路不仅是阅读整本书的战略,也适用于每次阅读。比如,在睡前有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那么这时候,你可以把“读完这三节”设定为这次阅读的目标,这样就更容易集中精力了。

2 记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也是最有效的读书办法。《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介绍了“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也是作者奥野宣之所创。

记读书笔记之前,先要在阅读过程中做标记进行筛选,为读书笔记确定素材:

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重读,读完一遍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觉得和好,就把这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葱鲔火锅由鱼肉+大葱组成,对应的葱鲔火锅式笔记则由摘抄+评论组成。主菜与配菜齐上的火锅才算完满,摘抄与评论并存的读书笔记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想舞台。

第一步,写下“日期、书名、作者”等信息,参照格式:六位数日期+书名+作者+出版社,例如:[190310]《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奥野宣之/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二步,摘抄和评论。经过几遍重读记号内容确定摘抄内容之后,在笔记本上用“o”表示并摘抄上去。随后,“趁打铁”,写上自己的评论,并用“”表示。

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注意一点,要有足够的留白:每次换行都留一行空白,每个段落间留两行空白。这样写起来压力更小,也便日后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

读书之后要记得住,不仅是要在选书买书、读书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重读,以达到思想内化、温故知新、提升自我的目的。

重读时,看到原来的摘抄和想法,很容易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就可以写在原有笔记下方。读书笔记成为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3 善用思维导图

人类善于遗忘的特征是由人脑的构造决定的,有意识地“输出”是加深记忆的重要手段。所谓“输出”,包括“向他人讲述”和“写下来”两种含义。

读书最常用的输出方式就是读书笔记。建立使用不同符号标记的读书习惯,是读书笔记前的重要准备。比如作者喜欢在重要的地方划线,重要段落用中括号括起来,在空白处做标记,用便签写关键词用于强调和分类……

《实用性阅读指南》中,大岩俊之先生介绍了读书笔记的详细制作方法和技巧,但他最推崇的读书笔记方法还是思维导图法。

制作思维导图常犯的一个误区是:我必须要读完整本书才能开始,如果不读完,那么我做的思维导图都是不完整的。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对于时间有限、追求高效的商务人士来说,按照阅读目的来制作思维导图更适用。思维导图的主分支可以分为4个部分:书的信息、阅读目的、答案、总结,细分支再根据主分支细化,所有分支上仅使用“关键词”呈现(而不是写成“文章”)。这样的思维导图制作法,就不需要读完全书,只要你明确目的、找出答案即可。

在作者大岩俊之先生眼里,制作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流程,而是一个非常顺手的亲密工具,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甚至是享受的。

4 用科学的方法行动

作者认为,阅读之后不付诸行动,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但如果要实践书里所有的内容,就很容易陷入头脑混乱的局面,到头来什么也没有掌握,所以,对最重要的4%付诸行动是最明智的。

然而行动本身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并且行动之后还不一定达到目标,这让很多人在行动面前止步不前。这里,作者介绍了一种将自我指导的方法用到实践上,简而言之就是:自己当自己的教练。

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步:

一、设定行动目标

为了避免目标不切实际,可运用SMART原则:设立“具体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实际的”、“有期限的”目标。

完成目标设定之后,想象自己达成目标的样子,可以让自己更兴奋、更有力量,问自己4个问题:

·达成目标之后,具体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达成目标之后,你觉得自己会是什么心情?

·达成目标之后,会看见什么?

·达成目标之后,会感觉到什么?

二、细化行动目标

首先要明确现在的位置:如果说最好的状态是100%的话,现在是百分之多少?为什么?

其次,思考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XX%(现在状态增加10%)时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为了填补差距,达成加10%以后所在位置的目标,我能做些什么?这里可给出5个以上的方案,每一个方案用5W1H的方法来描述清楚。

最后,从所写项目中选出一项最想着手的,将行动细分成从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步骤,为了能这么做,我这一周能干些什么?确定需要实施的事情。

三、付诸行动

从本周准备做的事情中,挑选一件你决定实际去完成的,同样问自己3个问题:

·“实际上,我想怎么做”

·“准备什么时候完成”

·“达成目标之后是什么心情”

这时候你应该对行动充满信心和期待,准备跃跃欲试了。

为了促进目标达成,你还需要做最后一步——宣告,将行动“告知他人”。

宣告对象不一定是人,直接说给人听效果不一定最好。也可以写在社交平台上,或者自己的手账笔记本上。总之,一定要把这次行动当成郑重承诺一样“告诉他人”。

大多数人读书就像坐车看风景,过了就过了,知识从脑海里面滑过,没留下一丝痕迹。久而久之,读书并没有带来改变,只成了缓解知识焦虑的消遣。

利用上述的4种方法:明确读书目的、记读书笔记、做思维导图、科学行动,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能力就是生产力。哪怕做到其中两个,日积月累,也足以和常人拉开差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