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见闻及思考
去年11月底陪母亲回四川老家一趟,路过重庆、成都、仪陇和阆中等地,目睹了成都、县城和乡下的的巨大变化和鲜明对比,印象非常深刻,想写点东西,却原因种种,一直拖到现在,略叙如下。
成都见闻
成都近几年发展之快,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城南一片欣欣向荣,高楼林立,交通纵横交错,是四川的金融中心,也是富人扎堆的地方,可十年前,那里还是一片农田,房价由原来的小几千元涨到现在的好几万,新房几乎是日光,最近看报道,说是已经无房可卖了。当时与的哥司机聊天,说他几年前从附近简阳到成都打拼,赶在房价暴涨之前,已经占稳脚跟了,聊到成都的变化,说后悔以前没在城南买一套农民的房子,因为很多拆迁户都赚大发了。的确,最近几年很多人都涌入成都,比如:我的好几位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也陆续在成都占住了脚,在阆中、仪陇的很多亲戚大都在成都或其郊县安家。成都最近十多年来,虹吸了周边大量的人口、产业及财力等资源,已经将的其他城市甩了好几条街,叫成都省一点也不奇怪。看到不断扩大的城市版图,和配套多样的产业政策,成都还会不断涌入的人口,虹吸周边的城市资源,跃居一线城市,时间不会太长。
县城至乡村见闻
县城的人口也很多,像以前一样,热热闹闹,但人口年龄结构明显比成都要老一些。比如在仪陇,没有什么产业,楼房还是10多年那个样子,经济显得非常萧条,一下车,一大帮40多岁的的中年人骑着摩托车涌上来拉客,因为我们肚子饿了,计划先找个餐馆吃饭,但是这帮热情的老乡会追你好远好远。一碗红烧牛肉面条8元钱,是海口的三分之一,量足味美,吃的巴适极了。餐馆内工作的全是阿姨,年龄至少50岁以上。县城赚钱不容易,估计有更好出路的都外出了。物价那么低,我想要是在外面赚钱回来花,生活还是的非常安逸啊。一路回家,走到自己出生的镇和乡村,人口数量大不如前,人口结构就更加老化了,偌大的村庄,没有几户人家,守在家的都是老人。村上主要劳动力都外出工作,孙子都去镇上学了,由奶奶或妈妈在镇上照顾,条件更好一点的都去县城了,村子一片寂静,没有什么动静,犹如落日西下,给人一片苍凉。
粗略思考
近几年来,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和美好向往,最直接变化就是带来人口(劳动力)的迁移,进一步观察,这种迁移是有条件的,是分层多样的,并不是自由迁移。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发展之路就是人口脱离土地进城的城镇化之路吧。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对城市的向往。相比农村而言,城市社会分工细,工作岗位充足;生活形态多样,生活方式便捷;公共资源丰富;城市功能配套完善;个人保障机制健全等等诸多优点。人们向往得到好的工作,高的收入,宽敞舒适的住房,良好优质教育,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条件,便捷高效的出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等,这些只有在城市才能实现。尽管农村有清新的空气,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但是若长久生活,确实有诸多短板。也难怪有人说:“农村可以容纳我的灵魂,却安置不了我的肉身”。这些本能的需求就导致了大家都想在城市谋的一席之地,这也是为什么城市的常住人口一直增长,反而在农村逐渐减少。人一直在从农村走向城市。
城市的边界都立着无形的高墙,墙的高度因城市拥有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而不同。人只有进城了才能享受城市给你带来——你向往的生活。城市犹如一个黑洞吸引着人们,人们也都向往去最好的城市生活,如果有条件,都愿意安居在最好的城市。但是最好的城市是极少的,而且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想涌入的人口数量是巨大的,加上城内的原住人口从内心里不想让你进来。所以城市的主导者和市场共同构筑了一道高墙:户口和房价。比如,北上广深是拥有最好资源的城市,但是翻墙的成本也相对最高。比如:要换来一席之地,首先你必须是个像样的人才,才能够落户,否则你就是个行色匆匆的过客;还要找个好工作,积攒一段时间有匹配的经济实力才行;若要结婚养护后一代等等,需要拿出的看家本领就更多了。仔细考量,有力能进好城市者,都是人群中拔尖的少数或极少数,而且后进去的始终比前面进去的要难。考虑国家平稳健康发展,经过若干年的迭代,这个城市居住的大都是高素质人才,拥有高收入,在这个城市奋斗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整个城市的功能,也同样希望越少的人分享这些功能,城市围墙的高度还会越来越高,让外面的人越来越难进来。随着时间的延续,进来的始终都是更优秀(满足条件)的人。这就是城市的分级,也是人的分级啊,你是哪类人,就入哪类城,真正的人以城分啊。
好城市就是驰名商标,是百年老店,是贴在你身后的隐形标签。身在好城市(或省会城市)的你,先好好守住你的一亩三分地吧,若无更好的归处,不要出城。出城的目的只有一个,不忘初心,好好积累,迭代更加优秀的自己,带上你的家人,翻墙去更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