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018-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读书的老王

综合实践活动:含义、价值及其误区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2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一言以蔽之,就是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评分-----的束缚,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的(乃至虚拟的)学习环境之中,综合地习得现实社会及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种种知识、能力、态度的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借助综合实践课程,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的面貌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传统的分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两种不同的课程编制原理产生的。

(1)“阶梯型”课程----分科课程:以“目标---成就---评价”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模式。可以有效地传授知识、技能,但是易造成学习者经验狭窄、单一。它是单向地、线性地规定了逐级上升的过程,设若踏空一级便有“坠落”的危险。如同“生产流程”,造成学习者的成就等级化。它以个人主义、个人竞争的学习心理学为前提,把学习单纯视为“反映的习得”、“知识的习得”,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2)“登山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 “主题---探究(经验)--表达”为单元组织的课程。注重学习过程的多元性,既注重登山结果,更注重登山的体验及登山本身的乐趣,目前发达国家倡导的“主题学习”“问题学习”“体验学习”“项目学习”“真实学习”等都是“登山型”课程的典型案例。它注重学习者与环境的积极对话,这种学习既是建构主体与环境之关系的认知性经验,也是构建人际关系的社会性经验。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智慧统整与知识统整。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编制模式,是同“现代知识生产模式”相适应的。

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活跃的“整体主义教育联盟”,强调回归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声言“没有健全的人性,就不会有健全的社会和健全的经济”。“综合实践活动”正是立足于这种“整体主义教育”与“一元论哲学”,主张张扬人性,强调“德、智、体”与“知、情、意”的和谐发展,关注“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交融,培养21世纪自主的、合作的、充满人性的、与时俱进的知识建构者。综合实践活动“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它主动追求“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主动追求“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

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条理念”和“四类目标”。分别是: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关注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这为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整体理论框架。

通过回归生活世界,发展学生直面人生问题、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等生活素养;通过运用学科思维,发展学生学科理解、学科创造等学科素养;通过践履社会责任,发展学生的人格智力、交往能力、道德意识、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公民素养。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

当然,由于分科教育的积习与应试教育的无形束缚,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易产生一些偏差,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产生三种不良取向: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取向。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推动一线教师重建“学科”的概念,重建“课程”的概念,革新课程与教学。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推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实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举”的理想,推动素质教育课程的真正落实。

2018、02、1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