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识别假干货
从去年开始,写文章开始流行干货潮,什么东西一多都容易变味,干货多了,假干货也就掺和进来了。
如今几乎是人人争当分享者,作者们都仿佛开了挂一样的源源不绝地开始生产内容,可哪有那么多干货?于是没有干货也要硬挤,假大空和逻辑不通的文章开始层出不穷,这让原本读一篇文章都不愿意沉下心的读者,就只剩下刷刷刷快速阅览,最后养成只看小标题的习惯。
伤害都是相互的。
而对一些作者而言,开了微信公众号,有在一些网站开账户,被上过首页、被人点过赞,参加了训练营,许下了日更的心愿不得不写,读了几个人的专栏,硬挤读了几本书,被点赞和掌声一忽悠,就很容易以为自己是干货制造机。
你看到的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感受,不是干货。
川叔读了很多这种不成熟的感受文,我能理解每个人都会有一段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但很多作者容易陷入一些盲目的虚荣当中,在点赞、推荐、评论来临之后,反而以为自己的干货体受到了肯定,之后会陷入我要按照这个套路写,只要在每个群都发一次我的微信文章,就能够破一千+。
凡事只要开头一走歪,后面就只会愈演愈烈,所以川叔特别为你总结了三点妙招,提前借你一双慧眼,看看那些假干货的共性。
一、观点空洞、逻辑混乱还很爱引经据典
很多假干货文章最大的通病,就是一直都在说废话,而一些阅读量比较高的文章还往往都有标题党的嫌疑,比如标题可能会起《让薪水翻倍的三个秘密》,起这么一个耸动的标题吸引你点击进去,但开篇却云山雾罩的告诉你,你要先努力工作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之后就开始引用某某大师的观点或者某某学者的例子。
这种文章往往是作者作者脑子空、没观点,但还是希望硬挤出点个人感受,往往你读完之后会发现,呃……这不都是我听过的观点么?其实作者也知道,他们也怕个人感受不服众,就只好打着一些大师的旗号来来唬人。
鉴别这种文章的方式就是:只要你看完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发现文不对题,就可以选择再见了,因为读下去基本就是浪费时间。
二、知识搬运,伪装高手
近几年知识管理很盛行,但其实每个人在学习到一定量的知识之后,都免不了要做系统的搭建和个人知识的管理,有一些人可以把看到的知识做内化之后再做输出,而有一些人则是直接拿来主义,改一下语气,换汤不换药的重复。
这种假干货最大的问题是,只有单纯重复他人观点,缺乏作者本身自己的实际应用。
川叔始终觉得,知识碎片化是因为很多人越来越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读书,读书喂养化也不过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又不想花时间,还很想了解内容的需求,但是,这种粗浅的阅读方式并不能代表自我的理解。
换句话说,这才真真的是:为什么道理你听了那么多,还过不好自己这一生。
因为自己不想花时间咀嚼,就等着吃别人嚼完再吐出来喂给你,这种食糜吃多了,迟早会营养不良吧!
许多现代人都很容易患上“干货假想缺乏症”,其实不就是因为自己总吃这种别人嚼过的糊糊,总是一知半解,就更加剧了觉得自己没吃饱的念头,其实你只要张开嘴,自己吃,也许一份干货就足够你消化的了。
所有的道理,学会了都是为了应用。
一份合格的干货应该包括了原理、你的理解及应用,几个方面的内容。
别总告诉别人你自己都没试验或者自己都不相信的道理,那是坑爹呀!
所有缺乏自我实操经验的,都不是一份合格的干货。
遇到这种伪干货文章,你直接记录下对方引用的书名,自己去看就好了。
别人再怎么嚼都不如自己先吃吃看,而且坦白说,你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干货,每个领域都有最权威的那么几个人,看差不多三本你就了解了这是怎么回事,剩下的就靠你个人理解,之后选择性阅读其他内容,你在这个知识体系里也就开始建立了雏形。
三、开头和结尾不好的,都只是干货的半成品
写文章是为了传播和阅读,写干货也如此。
如果一个作者没有本着分享为目的,那至少说明他还不是一个合格的作者。
如果一个文章非常难读,开头读不下去,结尾没有收好,这只能说明这篇文章还欠缺打磨,作者没有把读者的阅读习惯考虑进去,就是还不具备深入浅出的讲解能力,这种文章即便是干货,吃下去也会消化不良。
好文章需要打磨,传递给他人的阅读方式,更是创作的态度之一。
连开头和结尾都写不好的人,是写不出好干货,这样的人只适合记笔记,而且很可能是只有自己才乐意读的那种笔记。
只要你具有分享精神,希望你的文章对他人能有启发作用,你肯定会在开头导入的部分用心,你也肯定需要在结尾的部分做好提炼,因为只有这样这篇文章才会具有流通性,才有了传播的要素。
川叔以前提过,想买一本书,拿起来你看一下目录,就大概知道这个作者写的章节是如何划分的,读一下前三篇就能判断,这本书到底是在扯犊子还是在精心做铺陈。
噱头,人人都可以造。标题党,花一定的时间总能学会。只有用心这件事,掺不掺水分,别人一品咂摸下味道就知道了。
以上就是川叔总结的关于鉴别假干货的三点建议,希望对你有点用。
最后川叔想说:鸡汤流行的时候,自然会有兑水的毒鸡汤掺杂在其中,于是很人们开始渴望干货。干货成为流行后,一堆假干货也一样掺杂在其中。凡事一扎堆,就自然香臭全来,这是规律,不用抱怨。
我们换个角度想想:鸡汤喝多了,催生的是你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今干货多了,或许催生的是你自我思考和辨别的能力。
每一个潮流的盛行,势必都会带起一些沉渣,我们要学会在潮流里总结点什么,而不要只是被潮流裹挟着,盲目跟风却不自知。
哪怕是最浅显的道理,自己总结的,也总比他人总结的要更深刻,更有意义。
好饭,要自己吃。
干货,要从源头啃起。
观点,要从小的说起。
练习,要经常反复。
思考,永远不要停止。
也欢迎你说说你自己关于干货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