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当真“宴无好宴”?
秦朝末年,各路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力量,这就是刘邦和项羽的队伍。他们曾约定,谁先攻下秦朝首都咸阳便在关中一带为王。结果,刘邦先攻破了咸阳,控制了函谷关。项羽因此非常生气。
项羽的一个远房叔叔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听到这消息,他连夜告诉张良,劝他赶紧离开。张良不愿背叛刘邦,经张良介绍,刘邦热情地接待了项伯,并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因两方战力相差明显,故项伯好意劝刘邦亲自去向项羽解释一番,以避免新的战争,使军队获得喘息。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99501/61b3ab5dd1c0956f.jpg)
于是次日刘邦使人约见项羽,正是史上出了名的鸿门宴。项羽的谋士范增在宴前曾劝项羽借此机会除掉刘邦。然而在宴会上,刘邦对项羽态度谦卑,小心翼翼。那项羽被刘邦哄得不想杀他了。范增眼看没按计划进行,又不想错过机会,去把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找出来说:“我们的项王仁慈,你进去后便借舞剑为名杀了刘邦。”
项庄回来便到宴会上敬酒,并请求让他舞剑助兴。只见剑光闪闪,项庄越舞越靠近刘邦。项伯担心出事,对项羽说:“一人独舞,兴致不高,让我和他对舞吧!”项伯也拔剑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体挡着刘邦,使项庄找不到下手,最后在张良、樊哙的保护下,刘邦借机离开宴会,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军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现在主要用来比喻行动或言语隐约针对某一个人。这也就告诫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根本上需要看清事实的真相,看清背后的另有所指,方能把握住先机,获得主动权,实现目的。
电影《教父》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会抓事物本质的人,往往能迅速洞察到事情的关键。他们能在大环境变化之前提前布局,成竹在胸。
刘邦作为一军之主、一方统帅,却能在攻破函谷关之后看清己方的兵力不足现状,先是听从张良建议与项伯结亲,又愿意接受项伯的好意规劝,找机会向项羽道歉、解释、参与宴会,并且在宴会上时时以低姿态小心翼翼的面对项羽,最终得以全身而退。从这鸿门宴就能看出他最后的成功都是有迹可循的,为人方面性格温和而不失谋略之才,能看清形势忍一时之不如意,也能抓住达到目的的重要核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99501/aa0d87931f166956.jpg)
鬼谷子曾说:“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此言论的大概意思是:万事万物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有其固有的本质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为我们所认识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办成一件事,那就要看这件事的本质,核心,和他的关键之处。
项羽为人,其实从他“西楚霸王”之号便可看出。无非一个“霸”字。所以,项羽这个人,生性豪迈,霸道蛮横,刚愎自用,我行我素。苏轼在对项羽和刘邦评价时曾说:“高帝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99501/8f6ea4f267dfd4aa.jpg)
因此刘邦想要全身而退,根本就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因为项羽并没有说一开始就杀了他,而是给了他恭维的机会,项羽这个人又不大经得起这份恭维,于是这宴无好宴的“鸿门宴”也就自然不是一场死局了。
(MilkCynthia)一个生活的冷静观察者,专注于有温度的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