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商业化

高校研发团队专利管理现状及对策

2018-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承霖IP

随着高校对专利的重视,研发团队、研究室的专利总量也迅速增多。

初步检索了一下,发明专利的总量在200多件的研发团队,或者一个主要发明人拥有超过200件专利的情况已经非常常见。

然而,多数团队对专利的管理却还是停留在几件或者几十件的水平上。

一、现状分析

申请阶段

1.申请阶段,基本没有的规划和评估,有了成果就申请;

2.研究室或团队,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和专利工作目标;

3.缺乏布局意识,申请比较随意和零散;

4.对专利文本质量把关不够,对于权利要求的布局、项数,保护范围没有太多要求。

5.重申请,轻管理。“视撤”、“驳回”的案件占比偏高;

由于存在以上问题,

经常会出现一个拥有几百件国内发明专利、拥有十多件境外发明专利的团队,竟然

找不到一件高质量的专利;

找不到一项布局完善、有运营价值的专利;

找不到一项可以用于组织申报专利奖的专利;

70%的专利,权利要求数在3-5项;有的发明人的专利,竟然没有1件专利,权利要求达到10项;

引用和被引的数据,就更是难看了。

散兵游勇,令人惋惜!

如同,沙子里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珍珠,既缺少能把它们穿起来的“线”,也缺少分级分类,完全不能匹配或者组合。

管理维持阶段

6.现有专利管理就是一张Excel表格,记录着最基本的著录信息;

7.专利的法律状态,基本就“申请”和“授权”,两个标签,对于是否有效,是否经历过无效等全然不知;

8.专利是否维持,主要是看年费,年限长,年费高的专利,当不想交年费时就放弃了;

9.专利的转让、许可没有及时到国家局备案;

10.产学研合作专利权的归属、风险范围,缺少约定或约定不明确。

出现上述问题原因在于,老师把专利当学术成果,而实际上:

专利不等于学术成果,

不是文章,不是一旦发表,无需任何后续操作,永远是我的!

有证书不等于有专利权,不等于专利权有效,不等于可以给实施、生产。

专利是一种资产,一种权利,有时间地域限制,需要科学、动态管理。

如果,没有定期的监控和梳理,法律状态更新不及时,就无法有效管理,更无法实现其资产价值。

同时,由于专利本身的特性,风险防控也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体系推广,很多企业已经懂得风险防控,在产学研合作中,对于知识产权的风险条款约定非常明确,同时,也倾向于把知识产权风险推给老师。因为,老师身边遭遇知识产权风险的示例还很稀缺,这也导致了老师对于合同中的条目不够敏感。随着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企业维权的意思也不断的提高,这种合同后续的风险非常之大。

二、问题分析

出现以上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


第一,多数老师还是学术思维,常常把专利当文章在发表。

因此,申请没有整体规划,没有优先权的概念,没有范围的概念。

结果,专利的申请就是按照研发过程技术成果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来递交申请。

这就导致了,后面的申请因为自己前面的文章、专利而失去新颖性、创造性。

还有,就是把不该公开的技术秘密,技术诀窍写的清清楚楚,从而失去“专利”价值。

第二,在代理人的选择、沟通上不够重视。

很多老师对于对于服务机构、对于代理人没有要求,基本就是服务价格低的,省心的。

还有不少老师的专利就是学生在写,在和代理人在沟通。

而学生对于代理人的水平缺乏辨识能力,也不敢提过多要求,基本上就是求尽快授权,争取毕业能用。

在老师本人与代理人的沟通中,经常是把自己创新点、技术效果讲明白了,其他的就交给代理人处理了。

对于胆子比较大、敢于自助处理、不麻烦老师的代理人,老师也往往给出“能力强,水平高”的评语。

结果,就导致了,发明人想保护的和权利要求实际能保护的,完全是两回事的现象。

导致了,好技术,烂专利!

第三,研究室没有懂行的人,无法对撰写的专利提修改意见。

由于老师把技术本身看的很重,而对专利的法律属性,市场属性看的比较轻,导致其在专利的了解和投入上也非常有限。

因此,绝大多数老师是不了解专利法,也不懂专利的撰写规则。

虽然依葫芦画瓢,也写了不少专利,但是如何撰写才有价值,才算是高质量的专利,老师往往是了解不多。

代理人的专利,其更多的时候也是技术视角看问题,很难从法权和价值的角度审视和提要求。

老师对于专利代理人的案子没法把关,没有有效的反馈和严苛的要求,结果专利的质量基本就是由代理人的水平、以及其在案子上花费的时间给决定了。


第四,教师的专利应用实施少,老师既没吃过苦头,也没尝到过甜头

老师的专利往往是有证书没有“权利”;有权利,也不能维权。

很多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就是非常详细的技术方案,因此,需求方也没有购买的必要;

而老师,本身是市场不敏感,很难发现侵权,即使有侵权,也都不愿意惹是非,也就听之任之。

结果,就导致老师的专利特别的“安静”,既没有侵权,也没有官司。

所有,尝到甜头,吃过苦头的老师,就非常少。

因此,也很难形成示范效应,很难引起老师重视。

三、应对之策

专利撰写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同时,专利的价值的培育也不仅仅是在撰写环节完成。

第一,做好专利工作,需要从研发创新、申请管理、权益维护、权利运用、制度建设、条件保障等多个环节和因素来综合考虑,

而不仅仅是撰写阶段。

总体来说,专利工作需要两个基础平台(制度建设和条件保障)做支撑;

同时,需要从研发促进、申请管理、权益维护、运用实施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研发促进包括:技术主题检索、专利信息分析、专利布局管理、竞争态势分析、研发风险防控、技术方案的评估等;

申请管理包括:申请方案的评估、申请素材的挖掘、申请策略制定、申请事务管理、代理机构代理人的管理等;

运用维护保护:维持放弃管理、侵权风险管理、专利实施管理、专利组合管理等。

第二,需要知识产权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给予支持和辅导。

专业的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做。

不懂专业,也做不好知识产权。

因此,对于研发团队,只有两条路:

第一,委托懂专业、董知识产权的服务机构参与管理;

第二,自己团队内部培养专业人员进行管理。

第三,需要借助现代的管理平台、信息平台科学管理。

当前,专业的管理平台,信息平台、管理软件已经很多。

实验室、研发团队可以借助这些工具,对团队的专利进行辅助管理,以提高专利管理的效率。

专利数量不是研究室的财富,有效的专利管理才能使研发出的成果变成有价、有用的专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