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儒家思想(十三)
这一讲,我要讲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儒家的人生观,首先就是安身立命,就是你能安顿下来,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能立得住,包括立业和立志,有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志向。最后得到正命,也就是获得正道的人生。
安身立命怎样才能安身立命呢?就四个字——明哲保身。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生存于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四个字。
你可能说,明哲保身,不是软弱的意思吗?它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自保不惹事,不得罪人,更不敢反抗强权,明哲保身似乎就是苟且偷生。
其实,明哲保身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人格,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我来讲解一下。
明哲保身,出自《诗经》。
明,是明于事;哲,是哲于理。明哲就是明白事理,通俗地讲,就是做个明白人。
保身有两层含义:一是保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这个很好理解;二是保持自己的节操。保身,就是保一身清白,守住自己的底线。
底线是什么呢?孔子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强哉矫是感叹词。这里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强者需要有四个底线,这四个底线就是明哲保身的底线。
第一个底线,和而不流。
大家熟悉的一句话是“君子和而不同”,还有一句是“和而不流”,不同流合污。我管不了你,但是我至少可以做到不和你同流合污。
有一次我看一个电视演讲节目,一个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女生演讲,她说毕业之后,希望自己永远不要做一个坏人。这就是明哲保身,不同流合污,保一身清白。
明哲保身很难啊,有时候你是被动的。比如,你去办一件事情,他该给你办的,但是他就不给你办,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就是索贿。然后,你只好贿赂他,把事情办了。这你就已经没有做到明哲保身了。你的人格,你的清白,就没有了。
或者,你掌握了某种权力,没有索贿,但别人主动向你行贿,最后你把钱收下了。你又同流合污了,没有明哲保身。
第二个底线,中立而不倚。
这就是说不找靠山。君子之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价值,独立格局,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却不把任何人当靠山。如果你的“强”来自于“倚”,来自于靠山,那你离了他可能连活命都做不到。你的靠山如果一时不太稳,晃了一晃,你就摔下悬崖了;你的靠山如果和别的山摩擦摩擦,你就血肉模糊了;你的靠山如果倒了,你就被埋葬了。所以,多少人垮台,都是因为他的靠山倒了,或者他的靠山把他抛出来当牺牲品了。如果一开始能做到明哲保身,不去投靠别人,就不会受到后面的牵连。
所以,投靠人的时候,就已经失身于人,没有明哲保身了。
第三个底线,国有道,不变塞焉。
国有道,就是国家清平昌盛的时候,君子自然能当官任事,大有作为。但是,人往往在没有发达的时候,很注意自己的行为准则;等富贵发达了,就容易放松骄肆,就膨胀,改变了当年的志向操守。所以,君子之强,就是富贵之后还能明哲保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忘初心,本色不改,绝不膨胀。
“不要膨胀,不要膨胀,不要膨胀!”重要的事说三遍。因为人实在是太容易膨胀了。人一膨胀,就容易欺压他人,就容易祸从口出,这就没有能做到明哲保身了,既没保住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容易保不住事业财产和人身安全。你看,好多企业家就是一膨胀,祸从口出,给企业带来了灾难。
第四个底线,国无道,至死不变。
国家好的时候,君子一定是为国家服务的人,如果你没能为国家服务,那是你没本事;但当国家无道的时候,也就是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如果你还立于朝堂,那你就是同流合污,和昏君奸臣一起干坏事。
所以国家无道的时候,君子一定要退隐,坚守自己的志向,然后等待下一任新君。
由以上四条,我们可以看到,明哲保身并不是苟且偷生,而首先是不同流合污,不干坏事;然后是不趋炎附势,不卖身投靠;第三是不得意忘形,不得志便猖狂,不膨胀,不放纵;第四是浊流勇退,不是激流勇退,是浊流勇退,如果世道污浊,我就马上隐退,绝不贪恋权位和富贵。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谓明哲保身,就是我的身体我做主,而身不由己的,都是你自己舍不得那江湖,不能明哲保身。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明哲保身的解释。
经常有人说,现在这个社会,你不怎样怎样就不行。这其实是在给自己找理由。
《论语》里孔子说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赞叹颜回说,颜回真是贤德的人啊。一天就吃一箪饭,喝一瓢水,住在很窄小挤迫的破房子里。换个人,早就不胜忧愁苦闷,颜回却仍然不改其乐。
颜回并不是以贫困为乐,而是不愿意同流合污。当他发现他的志向得不到伸展,就宁愿穷居陋巷,也不参与政治。并不是说贫穷是一件乐事,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做出选择之后,就悦纳,接受自己贫穷的状态,一心投入到修道之乐。
所以,安贫乐道,不参与,也不死磕,不会为了坚守志向,去跟坏人抗争到底,惹不起的时候躲得起,这就是明哲保身,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特点。
在古代更是如此。因为儒家的观念是“一人定国”,也就是说,所有事情都是君王一个人的事。所谓国家有道无道,就是君王有道无道。
如果君王是好人,自然是朝廷没有奸臣,民间没有被埋没的人才,大家一起建设国家。如果君王本身是个坏人怎么办?那你就赶紧离开,躲起来。至于推翻暴君,作为臣子没有这个选项,这是君王宗室家族的事,或者是上天的事。君子在这种情况下的做法,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那句话:“苟全性命于乱世。”意思是说,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但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明哲保身后来差不多就变成了苟且偷生的同义词。
可是,苟且偷生真的不好吗?那我们来看一个不苟且偷生的例子,就是明代的方孝孺。
方孝孺也是一代大儒,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但是,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成功,夺取了帝位,因为方孝孺在内廷比较有号召力,他就让方孝孺给他写即位诏书。方孝孺拒绝写,朱棣说:“你不写,我就屠灭你九族。”方孝孺脖子一昂,说:“灭十族又如何?”朱棣大怒,真就灭了他十族。但是,灭九族是有规矩的,第十族是谁不知道,没有十族这个说法。于是,朱棣就把方孝孺的门生故旧列为第十族,最后一共杀了873人。
后人歌颂方孝孺坚守志向,威武不屈,但我想孔子是绝对不会赞成他的。方孝孺放大了“至死不变”的信念,却忘记了孔子的另一条生存法则——明哲保身。
孔子说过:“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意思是说,国家有道时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国家无道时能避祸,不坐牢,不被杀。至于朱棣推翻了建文帝,对于孔子来说,那是皇帝自己家里的事,或者说是天意,不是他该负的责任。就算他不赞成,但朱棣已经称帝了,那就接受。
如果孔子被朱棣要求写即位诏书,他肯定提笔就写了。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臣子,宁死不写,也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头一昂,说“灭十族又如何?”这叫逞一时口快,也是一种膨胀,一种快意。他自己快意那一下,就多送了几十上百人的性命。这是朱棣的罪恶,却是方孝孺激发的。
明哲保身,就是安身立命之道。希望你记住这一讲的故事,要用整个人生去修养自己。一种哲学,就提供了一套价值标准,面对你自己的人生,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尺度,做出自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