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判心理学之奖励和惩罚

2018-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人杰地灵1

误判心理学是查理·芒格将自己在加州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所做的三次演讲内容整理而成的长篇文章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在误判心理学中查理·芒格列出大多数人都有的且经常误导人的25种心理倾向,也就是思维定式,这些思维定位会不知不觉影响每个人的认知和行为。

芒格最先探讨的一个心理倾向是奖励和惩罚,他之所以把这一心理倾向放在第一位,一是因为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在改变人的认知行为方面非常重要;二是因为很多人都以为自己也完全明白激励和惩罚的重要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对于奖励的重要性,芒格说“永远不要低估激励的作用,其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只要激励用得上,就不要用别的东西”。此外,芒格的精神导师富兰克林也说过:“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因此奖励揭示出生活中一个重要而简单的道理:当你该考虑动用激励机制时,就不要考虑其他的了。

说到激励机制的威力,文中芒格例举了联邦快递的案例。联邦快递业务的核心和灵魂是要能保证货物能够按时送达客户,也就是要能保证物流的高效和及时。为此就必须要求所有的飞机要能够在半夜的某个地方集合并要把货物快速分发到飞机上。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延误,快递就无法及时地送到客户手里。

但是有一段时间,夜班工人总是不能完成工作,主管对工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是没效果。最后一位主管人员想出一种新的规定:在给夜班员工支付薪水的时候没有按照普通的员工以小时来支付,而是按照班次来支付,并允许夜班工人在把所有货物装上飞机之后就能提前回家,这种奖励方法果然奏效了,此后就不再出现夜班员工误工的情况。

关于激励机制的威力我也是深有体会。对于教师而言,上课最头疼的莫过于鲜有学生会在课堂上和老师互动,缺少学生反馈的课堂反过来也会打击教师的上课情绪。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有教师个人的原因,或是个人上课风格导致的,还有一个原因也是目前大学生普遍会有的自身问题就是不会主动参与说出自己的想法,一来是某些学生确实没听懂,不会;二来对于另外一些学生而言不回答是肯定不会出错的,但回答要是说错了却可能会被其他同学嘲笑,所以他们采取的最优策略就是保持沉默,最后的结果就是极少有学生会和老师互动。

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的手段就是激励和惩罚。现在的大学老师手上都有的一个杀手锏就是平时分数,把平时分是期末的总分结合在一起,奖励那些上课积极活跃的同学,并同时规定最少的发言次数,通过这种外部的激励和惩罚也确实增加了课堂的活跃度。

激励的反面让我想到惩罚,或者说是行为经济学里面提到的厌恶损失的心理现象。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样数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要比同样数量收益的正效用来的强。所以惩罚就有这种特性,让你失去那些原本属于你的东西,产生更大的心理波动有,时候奖励不起作用,但惩罚却可以。

当然芒格也指出太过强调激励机制的超级威力也有问题,激励机制的超级威力所造成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会导致激励机制引起的偏见。即便是那些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会在激励机制的驱动之下,有意或者无意地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而且他们还会为自己的错误行径找各种借口,像贪污腐败和那些为提成而不惜损害顾客利益的销售员就存在这个问题。

激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它价值的时候也要防止它伤到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