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懂的心理学》读书笔记15

2023-10-27  本文已影响0人  人生路漫漫其修远兮

《教师要懂的心理学》之《教师应知的激励心理》

收获: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而激励学生则离不开他们努力的动机和需要。动机的产生依赖两类因素:需要和诱因。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和诱因的相互作用。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需要所驱使的。他认为人的需要可以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高级的生长需要,包括认知和理解、审美、创造三种需要。

需要、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相互作用的,儿童的学习不只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它应该是一个集娱乐、交友、求知和自我成长为一体的生活过程。

“问题孩子”的问题行为的背后是什么呢?其实,在孩子的捣蛋的背后,蕴藏着孩子复杂的情绪,他有可能是无意识的顽皮,也就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再者可能是孩子需要获得父母或者老师的关注和爱。如果我们只是采取强制措施让他们控制自己的话,恰恰是强化了孩子的这种行为。

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满足彼此的需求呢?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学习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和父母有意识地运用科学规律,激励孩子塑造良好行为,纠正不良行为。

(一)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二)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只要做教师,那在工作中必定会遇到一些与他人显得格格不入的学生,他们似乎让老师感到无计可施,甚至心生绝望之感。这样的学生到底怎么样才可以步入“正轨”呢?

我想,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教师能够真正地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个性,才能够为他们施展潜能提供机会。

在这个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的理论知识有几个:

(一)叙事实践理论:指人们通过叙述故事来理解生活,根据自己的和别人的故事去行动。这观点体现在①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②人有多重故事。③实践多重倾听。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主要指对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一种认识。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从事活动的结果充满自信,他们敢于挑战具有挑战性高的、较为复杂的任务。

(三)期望理论:指人的行为动机取决于一个人对实现行为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以及对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的意义的估计。只有当学生认为学习目标对自己来说有一定的价值,达到学习目标也有一定的可能性时。才能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

(四)归因理论:指主要从结果来阐述行为的激起。一个人在分析其行为成败的根由时,主要涉及六个方面: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别人的反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