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孩子喜欢争第一”是好还是坏?

2019-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周程程爱说大实话

有两个妈妈今日下午在微信大群求助:自家五岁多的孩子总喜欢争第一,喜欢跟别人比较,下车要下第一个,吃饭要第一个,上厕所要第一个,跑步要第一名,连倒数第一也要争,没有得到第一和输了就不开心。这段时间经常因为这些事和小区另外一个小朋友吵的不可开交,父母劝也劝了、骂也骂了,还是不见效。

让父母感到矛盾的是,处处争强好胜固然不好,但在充满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中,孩子将来必然要为进入好的学校、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而和同伴展开竞争,如果淡化孩子争强好胜的意识,会不会影响他将来在这个竞争社会中生存?

正是父母内心的这种矛盾,使他们也无法给孩子明确的教导。他们既想让孩子感觉轻松,体会到童年快乐,不必因为自己不是最棒的而焦虑,又想让孩子在竞争中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父母无法判断,孩子应该具备怎样的竞争意识。

这里推荐绘本《尤利争第一》给爸爸妈妈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绘本中的尤利和别的小朋友争强好胜的过程,我相信,很多家长会特别有场景感:

谁可以把小自行车骑得更快?

谁会把秋千荡得更高?

谁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平衡?

这些还算比较正常的,有时比赛项目就有些“离谱”了:

谁能更快地吃饭?

谁第一个上完厕所?

谁第一个谁先睡着觉

……

有好奇的家长就会问了:

为什么孩子会争第一?

孩子会不会变得争强好胜?

孩子如果没有得到第一,会不会有挫败感,而影响他们个性的健全啊?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和他人参照,不断地更改参照系数、评判标准,不断地用比较来评价别人和自己,在“比一比”中,孩子就完成了成长。所以,争强好胜,比一比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

比一比,可以帮助孩子

1、验证自己的本事和力量,他们会自我进行调节,会自我“修复”与成长。

2、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经验。

3、多和同龄人“较量”,学会认识自己。

通过学习儿童敏感期,我们知道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

儿童的自我意识在一岁半时开始萌芽,三岁时发展尤为快速。为了在不同对象面前表现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父母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有的父母支持孩子的竞争:社会机制就是优胜劣汰,宝宝只有在比拼中才能不断挑战自己,在较量中才能确立自己的自信,学会应付挫折感;而有的父母则认为只要孩子快乐就好,因为他们不希望孩子在压力中长大,孩子得第几名无所谓。

那么到底哪一种方式

更适合宝宝的成长

是参与竞争?还是自得其乐?在这里,我们需要先了解,竞争对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

孩子在竞争中获益匪浅:

可以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

学会与他人相处(竞争也是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

学会面对压力;

学会自信;

学会应对失败和成功;

学会自我展现

······

当然,如果事事竞争、时时竞争,就会过犹不及,压抑孩子的天性,导致孩子产生偏执倾向。

开始认识自己

我到底能做什么

孩子会不断和同龄小朋友较劲,这是一种本能。

三岁左右的孩子开始理解到:虽然自己的个头很小,力气还没有爸爸妈妈大,但是也可以做一些事情了。从大约三岁起,孩子就开始有自己的“预谋”和“策略”,要自己尝试一些新鲜事物,自己确定一些比较的标准。在比较中——有时和自己,有时和别人,以确定自己的本事、自己的位置。

有时孩子的标准是奇特的,不像成人世界那么“唯利是图”:

他们会比赛绕着椅子转圈跑看谁不头晕;

看谁最快把一个冰块儿含化了;

比哪一个在手腕上画的手表更漂亮;

看谁溅起的泥浆更多

……

这些比赛虽然无用,甚至有点儿“无聊”,但它们是孩子成长中的礼物。孩子们自制的游戏规则有时会让父母惊叹,甚至令他们对成人世界里缺乏想象力的竞争感到厌恶。

孩子的竞争和大人的不一样

大人的标准大多是可量化的——更好或更坏,而且常常由他人来决定竞争结果。而孩子之间的竞争是游戏式的,内容、规则和评判结果常常由他们自己决定。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游戏中竞争,以游戏的态度竞争,所以做父母的要避免说这样一些“鼓励”孩子的话:

“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

“加油,你比他们强多了”

……

这样会使游戏变成了功利的较量,而且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压力。所以,父母应该这样说:“大胆去做吧,我们会支持你的!”这样孩子会明白重在参与,名次并不重要。

只要竞争的动力来自孩子自身,就可以鼓励孩子间良性竞争。如果是父母的虚荣心在煽风点火,或者反之,父母禁止孩子与别人竞争,那都是有害的。缺乏斗志的孩子会面临很多的问题,有的甚至会用拒绝和逃避来对待挑战与责任,因为他们没有学会相信自己。

期待伙伴们的反馈,下期再见!

最后说一句:正面管教适用于所有人际关系的处理。当我们感受自己的内心、接纳自己的情绪、修复自己的伤痕、跨越生命的阻碍,将会收获生命赐予我们的礼物,让我们更加笃定的面对未来! 

文字来自:讲师团队向日葵老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