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是一场追寻自我的修行
在公众号上一篇介绍了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今天要介绍另一本书,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
之前也没有读过黑塞的作品;只是在微信上看到一篇介绍《悉达多》这本书的文章,就被情节吸引了。买来书之后看介绍才发现,黑塞的作品在日本和美国非常受欢迎;在这两个国家,他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其影响力遍及全球,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印数过亿册。
生命就是一趟旅程,也是一场修行。追寻生命的意义,就是一场修行。《悉达多》是一本讲修行的书,悉达多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不同于其他让人感觉遥不可及作品介绍的圣人开悟后就直接进入了非常高的境界,悉达多更多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各种普通人的世俗欲望,但也用一生在坚定地追寻自我。悉达多的心理历程或多或少会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但悉达多的经历也并非平淡,而是有充满了跌宕起伏;但其中也有着明确的精神主线,那就是“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任何外力的趋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悉达多跌宕坎坷,时而世俗,但又在世俗中追寻到神圣自我的经历,从未离开过这条主线。
悉达多出生在显贵的婆罗门世家,与好友乔文达一起长大。从小就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有着良好的学习和修行。其好友乔文达也一直追随在悉达多身边。因为自己的聪慧好学及良好的环境熏陶,青年悉达多已经深受人们的热爱。如果按照这条设定的阳光大道走下去,将来的悉达多就会成为一位大家眼中伟大的智者、一位祭司、婆罗门中的王子。然而,人人羡慕的悉达多自己却并不快乐,并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及将来的按照阳光大道走下去的设定产生了怀疑。悉达多认为,真正的道,是应该存在于自我,在自己的内心最深处。最终没人任何其他人能够给自己指出道理,无论是父亲、朋友,还是任何圣人导师。现在的生活虽然美好,但却无法给出悉达多这个答案,也无法阻止他追寻自我的脚步。于是,悉达多逆着父亲的意旨,告别了这一切,和路过的三个沙门走上了苦修之路,他的朋友乔文达跟随着他。
从荣华富贵到一无所有,悉达多坚定地走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和沙门一起,风餐露宿;但内心却冷眼看着世俗人的生活,嘴角露出一丝轻蔑。烈日的暴晒,冰雨的冲刷,忍饥挨饿,居无定所;所有身体的苦痛,悉达多都默默承受着,适应着。和沙门在一起,悉达多学会了弃绝自我,沉浸于无我;他学会了斋戒、等待和思考。但心底最深处自我的困惑,经历长时间的苦修却仍然无法解答。内心的声音告诉悉达多,这样的苦修只是对自我的逃离,只是一剂麻醉剂。悉达多甚至觉得,一碗米酒也能起到苦修中暂时逃离自我而达到非我境界的效果。悉达多告诉自己的挚友乔文达,自己耗费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世界上只有一种知识,即真我,它无处不在;而这种知识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求知之渴(我理解类似于我们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乔文达虽然对悉达多的说法很困惑,但仍然和悉达多一起离开了一起苦修的沙门,继续踏上了追寻自我之路;直到遇到了乔达摩(佛陀世尊)。
见到乔达摩并亲耳听其讲法,对两人都是一个震撼。乔文达随即和其他听讲的人一起,皈依了世尊。但当他希望挚友悉达多和他一起加入时,悉达多却给了自己朋友祝福,祝福他选择了自己大道路。但这条道路却不是悉达多终点,他还要继续走自己的追寻之路。
离开了世尊的悉达多,已经不再是一个青年,成为了一个成熟的中年人。中年的悉达多,坚定地走在了追寻自我的道路上。自己成长过程中曾经的导师:自己的父亲、幼年时的婆罗门、青年时追随的沙门、最后遇见的师尊都随着自己的青年时代成为了过去。老师和教义可以教给自己很多东西,但无法让他真正了解自我,也无法教会他关于自我的意义与本质。他突然觉得,自己对自我仍然陌生,是因为之前一直在害怕自我,逃避自我。在之前追寻的道路上,一路上反倒丢失了自我。认识到这一点,悉达多不经意间微笑了,醍醐灌顶的感觉充满了自己的身心;世界在悉达多眼里展现出来新的光彩:金黄、湛蓝、碧绿;河流、森林、山川都是那么的美。悉达多突然醒悟,全新的自己必须彻底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开始新生之路的悉达多,对之前蔑视的世俗生活有了全新的感觉。他来到城里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伽摩拉,并从她那里学习爱;伽摩拉介绍悉达多认识了城里最富有的商人伽摩湿瓦弥,悉达多从他那里学习经商。逐渐,悉达多掌握了经商的窍门,自己也成为了富有的商人,过着和城里所有富人一样的生活。虽然在他内心深处,他并没有把这些作为他的最终追求目标;但这样舒适的生活却在不知不觉间消磨着悉达多的意志,他已经逐渐和那些城里其他的富人没有太多区别了,除了内心最深处的自我。厌倦了富商的花天酒地生活,这个自我再次牵引着悉达多。在做了一个奇怪而悲伤的梦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现在的生活。他想起了自己少年时就品尝过的世俗的快乐,青年时追随沙门的苦修,重新进入世俗的生活直到现在,竟然已经过去了那么长时间。悉达多意识到这场世俗的游戏应该结束了,他觉得自身之中的一些东西已经死去。当晚,悉达多离开了这座城市,离开了世人羡慕的已有一切,从此一去不返。
悉达多来到了一条大河边上。他对自己感到了厌恶,想要投入河中清洗自己的躯壳和灵魂,甚至将自己投入死亡。但正在此时,他灵魂的最深处却传来一个声音,突然让他警醒,让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多么愚蠢。疲惫的悉达多回到岸上坐在了椰子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他看到了穿着僧衣路过的乔文达。乔文达对穿着富商衣服的悉达多感到惊讶,在和悉达多短暂对话之后,又踏上了自己的旅程。悉达多反思着自己的经历,他从婴儿出生时的一无所有,到幼年时成长在显贵的婆罗门世家,到青年时抛弃一起追随沙门苦修,到返回尘世之中过着另人羡慕的富商生活,到现在重新一无所有,悉达多突然之间感觉到了重生的快乐。
身体已经逐渐衰老但精神又获得新生的悉达多凝视着河水,心里充满宁静,准备在这里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这时候,他遇到了自己做沙门时曾在这条河上渡过自己的船夫维稣德瓦。悉达多向船夫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觉得船夫是最懂得倾听艺术的人。船夫告诉悉达多,是河水教给自己如何倾听,并留悉达多和他一起生活,一起向河水学习。和船夫一起的生活和交流,让悉达多发现,这个经年累月向河水学习的船夫,是真正的智者。对自我的追寻,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每天照看小船、稻田劳作之中;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这条普通的河水之中,已经蕴含了生命的最终道理。
时光就这么平静地流逝着,直到有一天,悉达多遇到了乔达摩的信徒要来渡河。悉达多获知乔达摩已经病重,不久后就会并入涅槃。这些信徒是正在赶往导师身边的。在这些朝圣者之中,悉达多又遇到了伽摩拉和他自己当年并不知晓的儿子小悉达多。不幸的是,伽摩拉在河边被毒蛇所咬,在见到悉达多后平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悉达多把儿子留在自己身边,然而,已经习惯了城中富贵生活的小悉达多却无法忍受河边船夫生活的平淡、辛劳和物质的匮乏,最终自己悄悄逃走了。悉达多无法忍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准备回城去找回儿子。虽然老船夫维稣德瓦劝悉达多,小悉达多是在走自己的路,让他自己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道路,但悉达多仍然无法忍受和儿子分离的苦痛,踏上了寻子之路。当他划船来到对岸,他听到了河水的声音;当他俯身倾听时,他看到了河水中自己的倒影。那个倒影是多么像当年自己的父亲啊!悉达多回想起自己当年是怎么逆着父亲的一直加入沙门苦修之旅,现在的自己,不正是经历着当年父亲所经历的一切吗?他返回了船夫的草舍,向老船夫维稣德瓦忏悔。老船夫安详地听着悉达多的讲述,把他领到河边让他仔细倾听河水的声音。在河边,悉达多过去所有的经历又重新回映在自己的脑海,河水的声音仿佛包含着一切善与恶,快乐与痛苦;这一切共同构成了统一的世界,这一切奔流不息,谱成了生命永恒的旋律~
经历了这一切的悉达多,不再与自己的命运抗争,不再感到痛苦,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宁和;这种智慧已经最终达到了圆成,委身于时间与生命之流中,随流而下,充满慈悲与同情,与万物和谐如一。看到悉达多严重的宁静的智慧,老船夫维稣德瓦也好像完成自己的使命一般,安详地和悉达多告别,独自步入林中,溶入万物的圆融统一之中。
乔达摩的信徒乔文达,在听说河边住着一位被众人称为圣人的老船夫之后,感到了河边去见这个船夫。当年的挚友已经认不出悉达多了,经提示才惊讶地发现老船夫就是悉达多。乔文达仍在追寻,但希望悉达多能给他指点,希望知道悉达多最终的信条或观念。但悉达多最终告诉乔文达,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自己寻见智慧,但无法传授智慧。如同乔达摩一样,他看穿了人性的浮华与无常,却仍然热爱人类,并为此奉献自己的一生。但悉达多认为,事实比言辞更重要,生平比教义更重要。悉达多之所以将乔达摩视为伟人,是由于他的生平和事迹,而非言论和思想。乔文达虽然无法完全理解悉达多所述,但仍然感谢了悉达多。在离开是,悉达多让乔文达吻他的前额。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乔文达看到的不再是悉达多的面孔,而是各种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的形象,里面包罗万物,有恶有善,彼此爱恋有彼此仇恨,彼此毁灭又重获新生。最后,乔文达看到了悉达多的笑容,这微笑和乔达摩并无二致,显示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温和而安详。
就像悉达多面前的那条河流,好像永远是同一条河流,但永远在川流不息地向前流动;左脚踏入的河流和右脚踏入时的河流,已经不完全是同一条河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河流,每条河流都会流经不同的地形,山川、草原、深渊、平地;世界上没有两条完全相同的河流,但最终所有的河流都会汇集到海洋。寻找自己的生命之河,按照自己的方向流淌,最终会寻到属于自己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