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生〈正蒙〉日记493.2021-11-13》
《金吾生〈正蒙〉日记493.2021-11-13》
【《乾称篇下》第九节 (浮屠明鬼,谓有识之死,受生循环,遂厌苦求免,可谓知鬼乎?以人生为妄,可谓知人乎?天人一物,辄生取舍,可谓知天乎?孔、孟所谓天,彼所谓道。惑者指“游魂为变”为轮回,未之思也。大学当先知天德,知天德则知圣人,知鬼神。今浮屠极论要归,必谓死生转流,非得道不免。谓之悟道,可乎?(自注:悟则有义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惟知昼夜,通阴阳,体之不二。自其说炽传中国,儒者未容窥圣学门墙,已为引取,沦胥其间,指为大道。其俗达之天下,致善恶、知愚、男女、臧获,人人著信。使英才间气,生则溺耳目恬习之事,长则师世儒宗尚之言,遂冥然被驱,因谓圣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学而知。故未识圣人心,已谓不必求其迹;未见君子志,已谓不必事其文。此人伦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乱,异言满耳,上无礼以防其伪,下无学以稽其弊。自古诐淫邪遁之词,翕然并兴,一出于佛氏之门者千五百年,自非独立不惧,精一自信,有大过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间,与之较是非,计得失!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其语实际,则以人生为幻妄,有为为疣赘,以世界为阴浊,遂厌而不有,遗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诚而恶明者也。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彼语虽似是,观其发本要归,与吾儒二本殊归矣。】
船山讲解说,释家的“发本”,即释家的诉求是“下愚厌苦求乐之情”,也就是说,是一种种面向大众化的方式,即动之以情的方式。所谓动之以情的“发本”区别于孟子所谓“取义”的“发本”。孟子的“发本”诉诸于义理的领会,而义理乃是广大精微之事。这是首要的区别于“动之以情”的方式。尤其是,这个区别是本质性的和决定性的区别,因为义理的领会有多难呢?《学记》说“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孔子在世时,每日讲学不断,弦歌不绝,门徒三千而成者仅七十二贤而已。按现在的说法是,仅有2.4%的“毕业率”,诚宽进严出之制也。再看一个个体的例子,依孟子之大才,其精诚所至,世所罕见,却要学到四十岁才能做到“不动心”的层次,由此可见境界层次的费时与不易。因此,发此种本的,主要集中在读书人群体中。所以,我们看到历史机制体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带风向的往往是少数人,推动的力量则是多数人,所谓“君子之德风,风至草偃”。
船山讲解说,释家的“要归”是,“求必不可得之真空而已”。而释家“语似是”指的是,那些戒邪淫、杀、盗之类的道德规范。
彼语虽似是,观其发本要归,与吾儒二本殊归矣。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张载集》张载著
《张子正蒙注》王夫之著
《诗集传》朱熹著
《诗三家义集疏》王先谦撰
《诗广传》王夫之著
《周义正义》魏•王弼 晋•韩康伯 唐•孔颖达
《程氏周易注》宋•程颐
《周易外传》清•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