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斩书第三期小结:传记主题阅读
去年11月初,恰好看到大森发布的 百日斩书第三期活动方案及报名贴,按米狼的话说,好朋友就该 You jump I jump,所以再次义无反顾「入坑」了。当时正在准备 MPA 考试,工作之余时间不多,大都是匆匆冒个泡到小组定期打卡,未能和大家进行更多交流。即便如此,在团队的加成下,读起书来也比平日更有动力。
活动没进行两天,发生了个小插曲。有个小伙伴发信息来说要提前退出,深感愧疚,但又不得不如此。其实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就算只参加了三天,因这个活动多看了一页书也是好的。我们应该肯定自己向上的追求,并且接受固有的不完美。毅力不强,拖延症患者,阅读能力差等等都不重要,只要想想最初萌动的初心,就该给自己喝彩。人都有渴望变好的权力,何必介意究竟能做到哪一步。
制定书单的时候考虑良久,最后选择了传记,一是因为这块鲜少涉猎,二是可以顺带积累一些考试作文素材,三是入冬了当作鸡汤暖暖心。事实上看到四五本后就进入疲倦期,加之书单内含有几本外文翻译作品和文言文类书籍,好几次想放弃计划书单。十二月中下旬全心备考,没有看书打卡,待考试结束,状态渐渐调整回来,进度随之加快,一半以上的书籍都是在那之后读完的。量化的目的只为了适当约束和激励,而不是追求结果共读了几本。使我获益最大的是渐渐又找回徜徉书海的肆意感和兑现承诺的舒心。
最后推荐两本书,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和德鲁克的《旁观者》。点击下文相应书名即可跳转下载界面,适合 Kindle。
时间:2015年11月11日——2016年1月26日
目标:书单豆列
完成情况:
计划内
- 名人传✔️
- 百年风华:杨绛传✔️
- 我们仨✔️
- 别闹了,费曼先生✔️
- 风雨张居正✔️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 旁观者✔️
- 奇特的一生✔️
- 自深深处✔️
-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 纳兰容若词传✔️
- 浮生六记 50%
- 如迷的解谜者:艾伦·图灵传 30%
- 人生随时可以重来✔️
-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
- 先前一步✔️
- 李鸿章传 8%
- 此心光明:王阳明传 0%
计划外
- 笔记中的动物✔️
- 极端植物笔记✔️
- 蛮荒记(共六卷)✔️
- 2015语录✔️
- 曾国藩的启示✔️
部分读书笔记: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贝多芬传》(名人传之一)
罗曼 · 罗兰和傅雷无一不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因而整本书在阅读时夹杂大量术语,即便儿时学过几级钢琴,读起来也觉晦涩艰辛。全书近一半是注释,作者之严谨可见一斑,不过也因此进一步增加了阅读难度,通读下来实属不易。然而,罗曼罗兰哲思的语言似乎有种魔力,细爵慢咽下尤显深刻,格局高远,语气磅礴。
贝多芬,耳熟能详,失聪的音乐家作曲家,一直都是写作典型的励志素材。但一个人又岂是如此简单的几个标签可以囊括。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事给他以磨难,他回赠世人以欢乐。他渴望幸福,渴望痊愈,渴望爱情,没有谁会比他有更强的爱愿和希望。「若愿素心相赠,无妨悄悄相传;两情脉脉,勿为人知。」浪漫的心,却从未有过美好的爱情。
他的天才离不开勤奋,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
读此书的时候,耳边伴着贝多芬的交响曲,打破常规的作曲风格,时而激烈时而温婉,矛盾,彷徨,孤寂,渴望……或许正如贝多芬所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米开朗琪罗传》(名人传之二)
有英雄的天才而没有实现的意志,赋有专断的热情而并无奋激的愿望——这是何等的矛盾,何等的悲哀!
苦痛才是人生的本然,当世间的痛苦消灭时,将变得更为枯索。正视痛苦,尊敬痛苦,米氏用力,用生命,向苦难祭献,诠释了欢乐与痛苦的孪生关系,在群星闪耀的翡冷翠,奏响凛冽而又悲壮的哀歌。它的气息是苦涩的,但是纯洁的。纯洁的大气可以洗涤心灵的秽浊,把我们贫血的心在其中熏沐一会儿吧。
伟大的心魂——《托尔斯泰传》(名人传之三)
托尔斯泰,全人类的朋友,文坛上耀眼的巨星。全书贯穿着不同时期的作品,重现托尔斯泰的心魂历程,又是一部艰涩深刻之作。
矛盾和思考是他永恒的主题。怀疑一切,甚至是宗教,不断寻找人类的出路,坦率的,真挚的,执着的,热烈的……他说,「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在《米开朗琪罗》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要做的,便是一年一度到山顶上顶礼,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伟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们所精通的领域上登峰造极的技术,而是在于他们令人崇敬膜拜的品德,这种人格魅力没有地域之分,没有时代之隔,任何人都会为之倾倒。凡人与伟人人格的区别有如彩色与黑白,
那些色泽是用爱愿之笔,浸染苦难的心血造就,历久弥新。
如果说,上帝真的赋予人什么神力,我相信那就是爱,深刻的爱愿。
《我们仨》
第二次翻阅这本书,古朴淳厚,感悟良多。人生如旅,死亡或许也不是终结,寻寻觅觅,家如驿站。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最后一个人孤单于世,该是如何沧茫。回忆为伴,于是乎夜夜梦里与君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心中的所思所想,在梦里无所遁形,周庄梦蝶也未可知。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旁观者》
这本书看了很多天,彼得·德鲁克所有书中最喜欢的一本。由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全书读起来较硬,但也因此了解到很多以前不曾涉猎的地方。
正如序中所言:社会终究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和他们的故事组合而成的。全书以记录人物为引,讲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涵盖社会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浓缩陈述众多人物生平的主要观点,提炼总结众多书目的精华,时常会有灵光一闪的感觉。从中,学到了管理者们优秀独特的个性品质,感慨传奇人物为人处事的态度方法。
你可以做的更好。
媒体即信息。
学习方式本身也是学习内容。
不要问一个人该怎么办,直接告诉他怎么做就可以了。
政府唯一会遵守的,就是根本无从破坏的规定。
……
妙语连珠。
五星推荐。
《奇特的一生》
很早之前就将此书列入书单,一本涉猎时间管理绕不开的书。柳比歇夫,集记录癖、整理癖、强迫症于一身,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精确地度过一生的人。仅仅描述柳比歇夫的个人生平并不能满足作者,全书探究一种更为本质内在的东西,即做到精确记录时间的动力源泉,亦或者说如何才能使得这一做法可以效仿,而不仅是可一不可再的特例。书的最后,令我十分惊讶。本来以为一个作者在愿意为一个人撰写传记,本身就意味着对这个人价值观的肯定和理解,但最后作者也坦白陈述了自己的疑虑,这么做究竟有无意义。意义这种东西本来就因人而异,能在阅读的时候引发对时间的思考,术的层面又何必太过在意。你可以不接受对方的做法,但核心的目的可以一致,合理安排一生的光阴,体验更多,感受更多。至于人生的使命,太过玄乎,如若有,那么为之奋不顾身无可厚非,若是无,也可肆意洒脱活在当下。但无论何种,善加利用时间都大有裨益。
《人生随时可以重来》
摩西奶奶(Grandma Moses),从未受过专业绘画训练,58岁开始画画,直至101岁逝世,被当时的肯尼迪总统誉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怎么看都是一本励志鸡汤书,一晚上的时间翻完,并没有热血感,或是因为自己还尚年轻,觉得人生还存在各种可能的缘故。虽说任何时候人生都可以重新开始,但尽早获知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为之努力,好过后知后觉,毕竟在面临诸多不利时成功的概率要小得多。也可能正是因为摩西奶奶的诸多特质使的人们对她作品的期待也相应降低,从而受到的震撼格外突出,但无论怎么说,就算没有风靡全球,没有获得任何荣誉,做一件能让自己偶尔超脱出琐碎生活的事,从中获得的喜悦就是最大的馈赠。放下过去,因为过去无法改变,以现实主义者的心态,物尽其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时间,精力,财力等等,始终怀抱希望,就是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