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被“看到”
【一、源头】
我记得我第一次有意识的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是在12年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我的情绪在我身体的哪个部位,感觉到情绪慢慢的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然后开始往上升,很快就要爆发出来;于是我让自己停在那一刻,去“感受”,去“看到”升起的情绪,过了一会儿情绪减弱,然后消失。
当时的感觉很惊喜,因为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体验到,所以至今难忘,后来对于一些非紧急的情绪,我能够很好的看到,而对于一些突然情绪,我还是较容易无意识爆发,不过即使如此,这也让我明白对于情绪,并不是只能被动的接受,而是可以主动选择、以及合理的调整和释放情绪。
而做出自主情绪调整的重要因素是“情绪被看到”,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情绪被看到,最早始于幼年童年的亲子关系,所以心理学研究一再表明父母(尤其母亲)对于0-6岁小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这个时间段,孩子的心智相对健康,孩子成年以后,就不用花更多时间处理小时候的心理创伤,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时间参与社会实践。
我们能否看到自己的情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在我们幼年童年时,能否看到我们的情绪,我举一个例子:
我记得我四五岁时,有一次晚上和姐姐在屋外玩得很开心,母亲叫我们回屋睡觉,我们没有听,后来母亲就把我们关外面了,后来我们从一个低矮的窗口爬进屋,来到母亲的床边开始哭,姐姐哭了一会儿,被母亲哄两句就没哭了,上床睡觉了;我则选择继续坚持哭,母亲哄也不听,骂也不听,就一直哭;哭了一个多小时(生平哭得最久的一次),后来应该是实在哭累了,才上床睡觉;我很多次想会头想这件事情,一是因为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二是我想弄明白我为啥要哭那么久?
现在来看原因就明了了,我哭那么久,是因为我内心的情绪和感受没有被母亲看到,所以我就一直哭,哭的目的是希望母亲看到,而在我童年,这种渴望“被看到”是无意识的,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不可能通过语言跟母亲表达我的情绪和感受,所以我就只能通过“哭”让母亲来看到我的情绪和感受。
对于哭背后的感受和情绪可能是:妈妈,大晚上的,你为什么把我关在外面,你是不是不疼爱我?嫌弃我?不关心我?那我就只能一直哭,来试探你是不是真的不爱我,嫌弃我。
如果在当时,母亲能通过她温和的语言和拥抱表达我当时的感受和情绪,那么我会感觉我的情绪被母亲看到了。同时,自己也看到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情绪被“看到”所以,当孩子在表达情绪时,母亲能够比较准确的看到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就会减弱消失,这种情绪也不会给孩子造成影响,同时,这样的“被父母看到”的事情积累多了之后,孩子开始慢慢“内化父母”,即就像父母看到自己的情绪一样,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情绪,直到以后都掌握对自己情绪的主动权。一方面可以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一方面可以向身边的人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父母看到孩子的情绪越准确,孩子看到自己的情绪也就越准确,然后他也会很精确得看到别人的情绪,和理解别人的情绪。
所以,幼年童年时,母亲看不到孩子的情绪,孩子也很难看到自己的情绪,有情绪时就只能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去发泄。
(备注:以上表达,并不是我们就有理由把自己的情绪责任推卸给父母;更多是温馨提示新做父母,以及想更深入理解情绪的朋友,或者我自己)。
人的成长有三个关键的时间段,一是0-6的幼童年;二是结婚后的0-6年,我们常说七年之痒;三是为人父母的0-6年;第一个6年,我们无法选择,而后面两个6年,给了我们主动选择成长的机会。而实际上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是这几个时间段尤为突出。
所以,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情绪后,就能够看到他人的情绪,比如,在婚姻关系中,就能够看到伴侣的情绪,婚姻关系会更加和谐;养育子女后,就能够看到孩子的情绪,亲子教育会更加顺畅;与父母相处时,也能看到父母的情绪,沟通起来,会更加平和。
“看到情绪”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情绪管理的重要条件,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练习培养起来的,所以即使童年时,自己的情绪未被父母看到,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练习获得这种能力。
情绪被“看到”【二、觉察】
我自己比较深刻的体验就是自我觉察,就如文章开头提到的。
可以做一个小小的练习:
在脑海中想象一件过去发生的让你特别有情绪的一件事情,想象越清晰越好,然后你看到自己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开始有情绪产生,开始很弱,但伴随着事情越清晰,你看到情绪在那个部分慢慢聚集,慢慢变强;这个时候,不要去压制它,也不要去排斥它,只要看到它,并对它说:“我看到你了”。当你做到这步时,你会发现情绪瞬间消失了很多。
然后再在以后一些让自己有情绪的事情上多做觉察练习,这种“看到自己的情绪”便会成为自己情绪管理的一项能力。
胡建平
情绪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