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智康简书电影院电影

《血战钢锯岭》的10个关键词

2016-12-18  本文已影响18人  西门吹那啥

文/邵智康

在今天这个世界末日般的下午,空气中弥散着浓重的雾霾,就像1942年太平洋战争中仍未散去的硝烟。我认真地戴好3M口罩,然后视死如归一样冲进了影院。使命是,虔诚的欣赏完《血战钢锯岭》。

在看这部电影的全程中,我几乎手不由己地捏瘪了一瓶魔爪。影片结束后,坐在我左侧的中年微胖陌生大叔感慨万千,心情无法平复;坐在我右侧的陌生女青年已在擦拭眼角的泪花。我知道,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希望写10个关键词的影评,以示对导演、演员和原型人物道斯的敬意。

1.爱情。在这部场面极为血腥残酷的电影中,讲述了一个纯真美好的爱情故事。一次车祸中,成年后的主角道斯正好路过,救了被碾压在车下的龙套男,然后将其送往医院。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漂亮的护士。他用傻乎乎的微笑和老套的搭讪技巧,获得芳心。之后,道斯踏上了“不拿枪”的征战之路。在战壕里,他多次拿出已是末婚妻送给他的圣经,以及黑白照片。相比太平盛世中的普世爱情,战争中的爱情更能打动观众的心,哪怕是我这种铁石心肠的人。但也想顺便吐个槽。他们的爱情升华的也太快了,短短的三个场景,就已经发展到肉体零距离接触的层面。或许导演是想把更多时间留给“血战”场景,但这样的拍摄节奏让我周围的不少观友惊讶了一把。

2.赎罪。主角道斯在小时候和哥哥打架,交战中失误重伤了哥哥。成年后,为了维护被父亲暴打的妈妈,夺过父亲手中的枪后愤怒的将枪口指向了几乎失去理智的父亲,当父亲大声说出“快扣动那该死的板机”时,道斯在心里已经开枪了。当道斯在钢锯岭的战壕中回忆时,终于表露出“其实那不是我的本意”的真实想法。于是,他要上战场,以不拿枪的态度和信仰去赎罪。

3.哥哥。我记得电影中有关道斯的哥哥的五个场景。一,道斯小时候和哥哥一起在山中奔跑;二,小时候和哥哥打架,在搏斗中用砖块用力砸伤了哥哥的太阳穴,差点送哥哥去见了上帝;三,他的哥哥躺在床上说“我恨他(父亲)”;四,一次家人的晚餐中,哥哥穿上了军装,以通知的语气告知他已报名参军;五,道斯把自己打扮了一番要去向女主角护士告白,他的哥哥跑着逗他。整部电影,他的哥哥只有5个场景(如果我没记错),足以让我有两点感慨。一,亲兄弟毕竟是亲兄弟,小时候差点被弟弟打死,却不记仇;二,为什么影片到最后也没交代他哥哥参战后怎样了, 立功了还是战死了?这是我的一个小小疑问。

4.断腿。在钢锯岭和日军交战中,出现了三个(至少两个)被炸断双腿的场景,画面十分震撼。其实如果是我来拍摄,我可能会选择用更加真实的特写镜头。把用了三个这样类似场景的时间,用在一个这样特写场景上。我觉得那样拍摄会更加让人触目惊心,令人难忘。观众看电影,要的不就是一个感受吗?这部电影已经拍的十分逼真残酷了,何不再精益求精拍的再深入一点?这有点像写文章,全文写了100个字,却出现了10组一样的词汇,那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文章的可读性。

5.命令。战争是无情的,命令是绝对的,服从是必须的。士兵的血液里,绝不会流淌“违抗”、“拒绝”、“反对”这样的词汇。在士兵的集体宿舍中,霍威尔中士十分强势的训斥那些初来乍道的新兵。这是一种威慑,更是一种意识传达。意在告诉新兵们,不要试图顶撞、违抗、拒绝,和反对长官的命令,这既是军法也是战场上的生存发法之一。

6.信仰。支撑道斯在硝烟中不断救出重伤战友们的,是他的基督教十诫之第六条戒律:不可杀人。在战场,士兵只能有三种选择。要么杀敌,要么救人,要么自保。道斯不会去杀敌,更不会只是自保。因为那不是他参军的目的。他要做的,是以一个不拿枪的医务兵的身份,穿梭于枪林弹雨中,救出一个又一个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战友。战友们痛苦的求救,是上帝对道斯的旨意:快去救他们。

7.失去。道斯的父亲是个酒鬼,从小打骂家人。道斯的哥哥曾经在床上说“我恨他”。但是看到后来,我逐渐理解了他们的父亲。他们的父亲参加过一战,立下过可传扬的军功。然而父亲的战友们全部牺牲,道斯的父亲常常在战友们的墓碑前沉默独白,以酒精来麻痹自己想念昔日战友的痛苦。而这一切,几乎没有人能理解,更没有人能帮他走出内心的挣扎。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失去了他的曾经,就像他从不曾在这世上来过。那种无奈,少有人懂。

8.忍耐。作为一个身材消瘦的新兵,道斯在军队中一直是个弱者形象。由于上战场不拿枪的原则,他被所有人当成经神病,最后因此闹到军事法庭,还险些被判监禁。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忍受着战友们对他的各种侮辱、嘲笑、谩骂和殴打,当长官要求他说出攻击他的那些人名时,他以“我从没说过我被攻击”的选择放弃了对那些人的惩罚。或许他知道,一旦把事情变的复杂和不可收拾,自己也许就真的被卷铺盖走人了。而这,绝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9.机敏。或许是战前受过训练。整个战场上,观众看到了道斯的战友而临日军逼近而无法抵抗时,他机敏的选择以沙土掩盖战友,并以尸体掩护自己,这两个假死的伪装成功的躲过了日军的眼晴。如果没有胆量,没有机智,在这种环境下,怕是难逃一死。

10.眼光。从道斯入伍的那天起,就饱受所有战友、各级长官的鄙视,一度被视为软弱的懦夫。但在他最后一个撤退并成功救下75名战友后,所有人一改昔日的眼光,纷纷对他深表敬意。道斯让我明白两个道理:不要轻易否定一个人的信仰,不要过份相信自己的眼光。人类的眼睛永远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我们也从来无法感知第二个人的真实想法和信念。我们看到的任何事务,都只是现象,从来都不是本质。

向所有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致敬,就像影片的最后原型人物道斯在战友的墓碑前说的那样:真正的英雄,长眠于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