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燕、鲁、魏群殴齐国(前373)
日读通鉴 周纪0020 原创作品,一家之言,文责自负

原文:
燕败齐师于林狐。鲁伐齐,入阳关。魏伐齐,至博陵。
燕国在林狐打败了齐国军队。鲁国讨伐齐国,攻入阳关。魏国进攻齐国,打到博陵。
解读:
周烈王三年(前373),燕、鲁、魏分别从北面、南面、西面三个方向出兵,夹击齐国。齐国难以抵挡,连吃了几个败仗。

燕、鲁、魏为什么会在这一年同时征伐齐国呢?
对于这个问题,《资治通鉴》和《史记》里都没有加以解释,我们只能基于当时诸侯各国的情况,做一些分析推理。
事情要从上一年说起。周烈王二年(前374),齐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齐太公田和的儿子田午发动政变,杀死国君田剡,自立为君。为了斩草除根,他还一并杀死了田剡年幼的儿子田喜。田午被称为齐桓公,跟春秋霸主姜小白的谥号一模一样,后人为了区分,常把他叫作田齐桓公。
田齐桓公篡位上台后,日理万机,重点工作不外乎是平息舆论,稳定局势,清除田剡的残余势力,调整领导班底。新旧更替之时,暗流汹涌,局势最为动荡。
其他诸侯国看在眼里,心思可就活动了,天赐良机,谁不想趁乱到齐国捞一把好处呢?打着替天行道,征讨篡位之君,救助齐国百姓的旗号出兵,可谓冠冕堂皇。
齐桓公刚刚即位,就遇到了燕、鲁、魏的迎头痛击,也算是开局不顺。但着急归着急,他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安内上了,各项工作尚未理顺,一时之间无力攘外,只能吃大亏。
话说,诸侯们也不是第一次联合起来欺负齐国了。四年前,当田齐侯剡还在位的时候,韩、赵、魏就曾共同伐齐,进攻灵丘。那这次为什么韩、赵没有加入战局,展开三晋的一致行动呢?
原来,韩、赵两家与齐国情形相同,正忙着处理一团乱麻的家务事,无暇分身。
就在上一年(前374),韩国发生了弑君之事。韩严杀死了韩哀侯,韩若山继立并改元,成为韩懿侯。而在赵国,赵敬侯去世后,赵成侯与公子胜争立,国内动乱,最终赵成侯胜出,随即在立年(前374)改元。
言归正传,公元前373年,燕、鲁、魏乘人之危攻打了齐国,但齐国的兵灾并未就此结束。次年,卫国接着趁火打劫,攻取了齐国的薛陵,两年以后,赵国又攻取了齐国的甄。
司马迁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描述了齐国这段时期遭受各国欺负的惨状:
三晋……来伐我灵丘。六年,鲁伐我,入阳关。晋伐我,至博陵。七年,卫伐我,取薛陵。九年,赵伐我,取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