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马丁·海德格尔
01
中国人对死,总体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一般来说,中国人是重现世的,认为死亡不是一件好事,人一死,万事皆休。
对于死亡,中国人的方式是什么呢?
儒家是“敬鬼神而远之”、“不知生,焉知死”,态度是逃避,避而不谈,也避而不想。“敬”的骨子里,其实还是怕,潜意识里的怕。
可是不想谈不愿谈,这个问题会溜走吗?溜不走,还在那。
所以这个态度,其实是“掩耳盗铃”。
道家及道教呢?它的生死观,有别于儒家。道家的庄子,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对于生与死,有透彻的感悟。庄子认为人即一口“气”,“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主张齐生死,什么意思,生与死是一样的,须一样看待,顺其自然。没有了生也就没有了死,没有死也就没有了生。这一个看法,倒是豁达通透。只是古代中国人中,接受庄子生死观的,是少之又少。
“道”一分为二,道家和庄子成为思想派,道教则成为行动派。道教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什么呢?是追求长生不老,注重养生,炼气炼骨炼丹,炼所谓的仙风道骨。长生不老其实是想战胜死亡。也因此,道教有炼丹和求仙等一系列主张,核心内容,还是想免除死亡的困扰。可是人能长生不老吗?现代科学证明了人没有这个能力。长生不老也因而失去了学说支柱,变成了歪理邪说。
生死悟得最透彻的,其实是佛教。佛教有一系列说法,正视生死,参悟生死,超越生死。总体上来说,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是无意义:人生苦短,意在轮回——人死之后,根据生前的所作所为,将进入天道、人道、修罗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等六道。以佛看来,人世充满苦难,不仅有生、老、病、死之苦,有种种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苦,还有很多不确定的苦,苦海无边,须回头是岸。佛教还认为,人生的一切富贵贫贱、祸福得失皆出于因果,不同的因,会造成不同的果,各种关系也为因缘所定,只有跳出轮回的结果,达到涅槃的境界,此生才是有意义的。
怎么样才能跳出生死,达到涅槃?就需积德行善,克制欲望,多做善事,追求智慧。小乘是个人需如此修为;大乘是引导众生一同修为。
佛教对于死亡的观念,甩其他学说几条街。更让人觉得惊异的,是佛教不仅阐述死亡哲学,更有修证的一块。什么是修证?就是亲力亲为,体验和实践死亡。佛教如何了解死亡?说法是通过“禅定”,以达“三昧”,提前验证死亡和轮回之路。何谓“三昧”?即禅定的三个阶段:一是从冥想的超意识恍惚开始;二是与绝对完美结合,达到登峰造极;三是兼容世界、佛我合一。在这个过程中,见到“中阴身”什么的,是很正常的。这一个“中阴身”,说法是介于生与死当中的阶段……此中林林总总。
其实我也不太懂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兴趣的,可以去看《西藏生死书》、《西藏度亡经》之类。读这一类的书,一定要平常心,要介于信与不信之间,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视线有小死角,知识有大死角,实属无奈,世界本身就是死角。以知识来校正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好办法;以知识完全“押宝”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蠢办法。毕竟人生难得,以现世之美好,赌来世之空幻,一无必要,二无验证。
儒释道俗四者当中,佛教应是对生死之道探悟最深的一种学问,悟得绝对真理,超越了轮回。
02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
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已在欧美发展得相当成熟。
要引导正确认识死亡,明白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生命有开始有结束,这是生命的定数,是这个世界游戏规则的一部分,生命到了这里,就该让它自然地离开。
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
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但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了死亡教育。
乔布斯一生颠覆了四大行业:
用iMAc颠覆了电脑,
用PixAr颠覆了电影,
用IPod颠覆了音乐,
用iPhone颠覆了手机。
乔布斯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因为17岁时,死亡教育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于是,他决定“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如此才有了震惊世界的四大颠覆。
所以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
孔夫子有句老话:“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说生的事情还没搞明白,谈论什么死?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泰戈尔《飞鸟集》里有这样诗意的描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司马迁则悲愤的说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论语·泰伯》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最近因为一位远亲的离世,脑海中老是盘绕着死亡的话题,思想也越来越佛系,这是不是颓废的前奏,是思想开始垂垂老矣的体现。我确乎是开始害怕死亡了,因为敬畏生命、害怕死亡,我从不敢瞻仰死者遗容,听别人说离去的人走的时候都很安详宁静。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想说一句的是,子非鱼,又焉知鱼之不乐。我们都不得而知。只是我开始变的惶恐,惶恐不安,不知老之将至矣,我之心戚戚然,惶惶不可终日,奈何世事坚阻,夜不能寐……道阻且长,足不可涉!奈何?!
人生不过三万天,不知道自己能否有着这三万天的奢望,曲指一算,离青春的二十岁越来越远了,却离知天命之年越来越近了;去日无多,哪怕能活到九十岁,也不过还有一万七千多个日子;这剩下的日子里,睡眠又要用去三分之一,剩下的又有多少是无风浪、无阴雨,无病痛、无牵挂、忘得失的阳春白雪、酣畅淋漓、不求诸人的好“晴空”啊?
越想便越惶恐,想得多了,徒添惆怅,昨天还在追求美食,今日便无端生出些许不快,因为叛逆期的孩子,抑或是其他,自己劝自己道:“一切随他去吧,儿孙自有儿孙福,一切皆是过眼云烟罢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错、错、错;罢、罢、罢!
即使苍天再借五百年,也有归去的时刻,也有放不下的牵挂;
不如就这样慢下节奏,慢生活,唯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便可。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凤凰涅槃,欲火重生!
前程路上不仅有风雨,也会有诗意与远方。
03
面对衰老和死亡以及生命过程中的诸多事情,人类赶不上动物的智慧。
动物们在预感到自己的衰弱疾病以及寿命的大限即将到来时,总是能非常智慧而冷静地选择一种自主而安静的离开方式,既不给同伴们带来什么麻烦,也不会让自己长久地忍受疾病或老弱的折磨。
非洲角马在预感寿限将至时,会离开族群独自来到草原上一块比较安静干燥的土地上,在合适的位置用蹄子刨出一个大深坑,将土地上非常干燥的枯草踢入坑内,等到枯草聚集到了足以长时间燃烧的数量时,它就会跳入坑内,在热辣辣的太阳的炙烤下,不断用蹄子摩擦枯草,火燃起来了,角马以壮烈的自焚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非洲的豹子在自然死亡前,会爬上它事先知道的某棵枯树上,而树下就是长着一尺长的巨大的荆棘树丛,它会先在枯树上趴一段时间,似乎在梳理着自己自从降临这个世界就一直在奔波劳顿,时而战绩赫赫,时常又无功而返饥肠辘辘的几十年的“戎马”生涯,等到那辉煌的一幕幕都如烟霭散尽,它就会从枯树上一纵身,完成自己纵横驰骋的一生中最凄美决绝的一次跳跃!
大象的最长寿命可以达到八十多岁。大象的群居生活是有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当年老的大象感到自己的体弱多病和无可救药时,就会离开族群独自朝事先自己知道的峡谷中的大象墓园走去,大象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它在离开自己的“家人”时,居然已经计算好了它走到墓园所需要的时间,而这个时间的结末恰恰就是它刚好走进峡谷而立刻倒身而亡的时刻。那里,在峡谷的平阔地区和树丛里有着无数双贪婪凶恶的食腐动物的眼睛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它,鬣狗在甩着短尾显得迫不及待,秃鹫扑棱着巨大的翅膀眼露凶光,它的巨大的身躯在倒下去时,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淡然和安静,它在蓝天白云的注视下,渐渐地闭上了自己温柔的眼睛……
北极的旅鼠每到深秋来临时,为了让自己的种群能在严寒的冬季维持一定的数量并且能继续繁衍,它们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远征大军,义无反顾争先恐后地从寒冷的西伯利亚或更遥远的极地迅速东去,跳入大海,以自杀的方式给同伴和后代留下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越冬的食物。面对它们那种曾经在人类的眼里极度猥琐肮脏的形象,我们不得不肃然起敬!
北极熊在生命即将终结时,它会独自来到在自己在幼小时期母熊告诉过它的带着很多冰凌的冰川之下,它在这里发出长久的巨大的吼叫声,那种足以能震破冰原的怒吼让无数尖刀一样的冰凌哗啦啦地垂直而下,瞬间插进北极熊长着厚厚脂肪的身体,鲜血染红了雪白的冰川,一片洁白无暇的世界绽开了无比娇艳的生命之花。
人类常说自己是万物之灵,但是却无法像动物一样能预感到自己生命的终结,更无法象它们一样成为自我生命意志的主宰者。
这种有始有终的生命过程不仅使得万事万物皆有了轮回的秩序,而且也折射出了生命天赐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在这些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里,人类绝不因为脑容量的丰富巨大就会比其他生命获得更多的智慧和上天的优待。相反,我们在与其他生命形式做对比的过程里,映照出的是人类世界的极端丑恶自私可憎的面目。
我们为了祈求长生不老,可以随意伤害或残杀其它的与我们同处于一种生存环境中的其他物种;为了保守住自己对自然界的绝对占有权和支配权,西方国家以上帝赋予给他们的最聪明的大脑和冠之以“科学、民主、自由”的名义却极不合乎人类道德的手段制造出了最具有杀伤力的核武器、生化武器来对付攻击我们的同类。
尤其是当各种还无法攻克的疾病在时时侵袭着许多人的身体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以极其冷漠麻木的态度来对待那些在病中呻吟、在焦急等待器官移植的苦痛之人。我们宁愿让一把火烧掉自己的肉体,也不想给我们的同类提供一丝的有效帮助。
我们宁愿在自己亲朋的生命已经丧失了他继续维持下去的尊严和价值时,依然让呼吸机做着徒劳的无用功,让大量金钱白白耗费在毫无作用昂贵的西医药物的使用上,也不愿展开有意义的安乐死——因为我们头上顶着一个只为显示人类尊贵而虚设的毫无实际价值和意义的伦理情感的幌子,谁若是违抗或一把撕破它,谁就冒天下之大不韪!
如果说人类世界丰富的情感因子使我们成为了对这个世界观察角度最多、深刻性最强、支配权最大的生命种类,我们同时也能清醒地看到,正是这些所谓人类独有的情感把我们放纵成了这个世界上贪欲最强、妄想永久享受生命、永久占有自然资源的一个贪婪种群!
即使我们最后归于一把尘土,尘归尘、土归土,也要砍伐山林,大兴土木,为自己或祖宗父老修建耗费几十万、占地多少平米的墓园,并且还把这种巨大的浪费和对土地资源的肆意掠夺、挥霍冠之以忠孝的美名!其实,究其心理,我们不难看出,依然还是一种贪欲和唯我独尊的意识在作祟!人类凭此种种劣迹,何以配得上万物之灵的美称!?又怎敢去藐视那些平日被我们毫不留情地驱逐、任意戏耍和肆意杀戮的动物生灵?!
著名的伦理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曾说:“敬畏生命本身包括顺从命运、肯定世界和人生、伦理”;我想这所谓的“顺从命运”中应该包含着人与自然相谐而生的互爱与安恬,包含着我们对生死的淡泊从容之态,包含着我们对其它物种生命的尊重欣赏、关爱与学习。
人类和其他的物种共守着同一条生命的法则:
生,要有价值;死,亦有尊严。
尊重生命,敬畏生死!
04
佛云:人生只不过是一场修行
佛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并不是在身外,每一个人都有如来德相;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因为看破人间红尘之事,明白人生生死无常,也懂得万物皆有定数,总有你摸不透的人,做不到的事情,能放下的就放下,能忘记的就忘记!
凡夫和佛陀之间的区别是因为佛陀生在人世间,看破人世间的所有一切,放下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七情六欲,也不再纠缠人世间的无常,尝遍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也懂得生活的不易;因为看透所以放下,因为放下所以顿悟,心能顿悟,学会满足,你我皆可成佛。
请用佛心去与世界相处,用佛心接人待物,我们修行最终修炼的是自己:
“心灵的窘困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世界上最穷的人,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智慧。”人之所迷失是被人世间的名利所诱惑,丢掉了一些东西,装下了太多不必要的东西,痛苦来源于你内心的执念放不下!
佛法在世间,对禅而言,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世事心境。
人生之中你有多少东西让你放不下,就有多少烦恼在不断的纠缠着你,所有的烦恼和不安分都是自己对自己的折磨。心中有佛则就可以放下你所有的一切,先学会放下一些错误的人,然后再放下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你会发现你会过的很快乐,有一些事情注定是要看破,有一些人注定是需要被遗忘。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拼命向外寻找幸福。
心外求法永远不会真正的快乐,快乐的人一定懂得珍惜懂得包容和满足;
人生所有的失去都是缘分已尽,所有的偶遇也都是久别重逢的欢欣。
真正的快乐一定是源于自己内心的富足,一生只不过是在不不断的修行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只是看谁修炼的更好,愿你能够放下一些人有些事,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放弃不属于你的东西。
得不到、放不下最苦
佛当你心中充满正念,佛便会在你心中;当你心中充满恶念,魔便在你心中!
心中无尘心自安,万般烦恼由心生!一生之中没有人让我们痛彻心扉,让我们烦恼不安,除非你自己和你过不去,不然谁也那我们没有办法。
困惑本无源,不究自然物;皆是由心扰,万物随缘过!
佛门之中唯人自度,烦恼一切的根源都是源于自己的心,痛苦也是由心所造。
放下过去、放下过往,一切皆是成空;烦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部分源于现实的烦恼,另一部分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执念。
念头一善万物则善,烦恼自然少了很多,心中种下了邪恶的种子自然烦恼就会滋生蔓延;只有丢开烦恼才能快乐,只有放下不开心的事情才会寻找内心的归属感、幸福感!别把生活,想象得过于复杂,你自己喜欢的就去争取,能够拥有格外的珍惜;错过了就放手,经历一些人一些事之后才会明白所有的 烦恼都是得不到,放不下,不甘心,执著生烦恼,放下才会无拘无束!
生活本没有烦恼,但欲望之火被点燃之后,你就开始痛苦,开始计较得失,贪求更多,放不下过去、放不下面子、放不下别人、放不过自己;既然来到人世间不管是劫难还是恩情都应该好好地度过,对的错的都要经历好的坏的都要看淡,从容的人生最快乐,看不透的事情换一个角度,想不明白的东西放一放,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放手!
05
人生最高的境界:心静,心净,心境!
无论社会多么嘈杂,总能独守一片空间做自己的事,读书,品茶,养花,钓鱼……不管生活多么繁琐,总能保持一如既往的从容与优雅,笑容里透露出的,都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林清玄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写道: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人生修行,从心开始。
心静
《昭德新编》中有云:“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人也是这样,唯有守一颗静心,才能在繁忙浮躁的尘世,拥有生活的智慧。
“人最难控制的,是自己的心。”
深以为然,人活一世,修心一生。
这个时代,我们好像一直都在赶路中,每天忙得根本没法顾心,更别提静下心来做一些自我沉淀的事。
诚如卡耐基在《心静的力量》一书中所说:“人们花大量的时间来强身健体,却很少有人肯静下心来锻炼心灵。”
许多人,一路风尘,从一个镇到一座城,只当是“行过万里路”了,走过半生才发现,人生最美妙的风景,从不在山水、不在路途,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用一颗静心去触摸、去欣赏、去感受。
静心,心静,是对一个人的历练。
无论身在何种环境,都要保持一颗静心,淡定从容,浅笑安然。
心净
佛云:“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无论世界变幻,生活艰辛,心净了,都能不为他念所动,亦能坦然面对一切。
心净,如湖水映物,皆是倒影。来时不增,去时不减。
人,要像湖镜一样适应这世界多变的万事万物,保持自己最简单纯真的净心。
唯有心净,方能自在;心有净处,才能应对生活。
正所谓: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人若净心,岁月无恙。
以一颗平静、平和、平淡的心,在自己的世界里,修篱种菊,坐卧随心。
心境
雍正大帝《悦心集》的序言:
“未识道而先居山者,但见其山,不见其道。未居山而先识道者,但见其道,必忘其山。见道志山者,人间亦寂也。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
这里意在说,外境的喧闹和寂静和心灵是毫不相干的。
心境到了,就是处在红尘人间,心也是寂静安然的;
心境不到,就是在山中,心也照样喧闹不止。
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沉思录》里:“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
海德格尔更是直接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就是心境。
这和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有点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自己造了一所房子,虽然在人声嘈杂的地方,但却好像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什么能达到这个地方,因为心远了,地自然就偏了。
所以,所谓心境,本质上是一种状态,让你的心找到一个安住的地方。
心安住下了,世界就会为你绽放一种别样的生机。
人的心境,都是在生活中趟出来的,在时间中磨砺出来的。
人的心境,隐藏了一个人的风霜,成熟了一个人的内涵。
“高山不语,自是巍峨;月亮无言,自是高洁。”
四时流转,所有的路都是自己选择,每一个渡口都是自己甘愿停留,岁月因果不曾亏欠你我什么。
漫漫人生路,修行,从心始,由心止。
06
“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
人应敬畏于自然界的秩序。急功近利地或无端地破坏自然秩序的行为,将使人类受到严厉惩罚。
人生是一个过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人生是一个过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不应该回避。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死亡之隶属于生命,正如同出生一样,抬起脚是在走路,落下脚也是在走路”。死亡是自己完成的,而身后事情的处理,即殡葬事宜确实必须有他人和社会来完成。
二千年前,孟子提出“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一观念为历代所遵循。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保证每一个公民生有所养,死有所葬是一个社会的重要职能。
社会应当将殡葬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保障工程,要做到生死两安。
但是目前的殡葬还没有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社会上还有活人喊“死不起”的呼声,死者的尊严还没有得到确实的保证,还没有到达让生命美丽谢幕。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丧礼上还没有得到缅怀追思,乃至提升凝练,作为一种精神记忆得到传承。
人不可以忘记根本,不可以忘记祖宗。
人不可以忘记生命的来源。
殡葬祭祀活动一直是承载着中国人知恩图报和报本反始观念的重要载体。孔子年轻时经常帮助人家料理丧事,当之无愧是殡葬界的祖师,他提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些话语表达了殡葬祭祀是克尽孝道的重要内容。
因为在这样的殡葬祭祀中,培养了人一种对先祖的感恩心,培养了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心,培养了人一种谨慎诚敬的心。这就是“慎重追远民德归厚”发挥作用的机理。
《礼记》中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者,教之本也”都是在强调祭祀的道德教化功能。有基于此,我们认为丧葬祭祀活动,重要的不是外在的仪式,也不是陪葬祭祀品的丰厚与华美,而是真挚情感的表达与培养。
《礼记》云“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因此,殡葬活动乃是通过对待逝者如亲人般的服务,让逝者灵安,让生者得到慰藉。在观念层面,乃是生死关怀,道德教化,是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生命智慧的延续。这正是我们理解的殡葬文化的真义。
生命纪念公园是神圣的地方;因为它是我们的先祖、长辈永远安息的家园,是我们与先人精神交流的地方,是我们从先祖那里获得生命智慧的发源地,是我们获得终极的精神关怀的地方,更是我们启迪和教育后代的地方。
现实世界道德的崩塌,来自于死后世界的瓦解。我想,所谓中国死亡教育的难处,恐怕正在于此。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教育和死亡教育,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土崩瓦解;而新的死亡观念,却尚未建立。
如果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了对死去的祖先负责,不是为了轮回往生,甚至也不是为了在历史中留下值得歌颂的足迹,那么,人们除了吃喝玩乐、升官发财、享受刺激,还能干点什么呢?
今天的中国人,面对死亡,茫然失所。回头望向传统,看到一片迷信与无知的荒野;当眺望生命的尽头,只有一片虚无与恐惧的黑夜。悬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似乎只有当下的吃喝拉撒!
我们缺乏的,并不仅仅是死亡的教育,而是现代人生存意义的解答。也许,关于死亡最重要的教育,是在生活的庸常中停下想一想:我活着,为什么活着,有什么意义!?
一个不能正确面对祖先的民族是不能正确的面对未来的!
所有的遇见,都是一种偿还!
重庆天地仁爱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23-8655 2222
新浪微博:@天地仁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00收藏分享
来自:智能人做超人> 《向死而生》举报
[荐]原创奖励计划来了,万元大奖等你拿!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心境、心静、心净
心境心静
心净,心静,心境
【天籁佛歌】《来生愿做一朵莲》太美!太美了
人生应该拥有一颗超脱之心
心境 心静 心净(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首页社会文化人生生活健康
教育职场财经娱乐艺术上网
留言交流回顶部
联系我们
触屏版| 电脑版| 客户端
©360doc( 京ICP证090625号)
关注公众号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马丁·海德格尔
01
中国人对死,总体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一般来说,中国人是重现世的,认为死亡不是一件好事,人一死,万事皆休。
对于死亡,中国人的方式是什么呢?
儒家是“敬鬼神而远之”、“不知生,焉知死”,态度是逃避,避而不谈,也避而不想。“敬”的骨子里,其实还是怕,潜意识里的怕。
可是不想谈不愿谈,这个问题会溜走吗?溜不走,还在那。
所以这个态度,其实是“掩耳盗铃”。
道家及道教呢?它的生死观,有别于儒家。道家的庄子,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对于生与死,有透彻的感悟。庄子认为人即一口“气”,“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主张齐生死,什么意思,生与死是一样的,须一样看待,顺其自然。没有了生也就没有了死,没有死也就没有了生。这一个看法,倒是豁达通透。只是古代中国人中,接受庄子生死观的,是少之又少。
“道”一分为二,道家和庄子成为思想派,道教则成为行动派。道教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什么呢?是追求长生不老,注重养生,炼气炼骨炼丹,炼所谓的仙风道骨。长生不老其实是想战胜死亡。也因此,道教有炼丹和求仙等一系列主张,核心内容,还是想免除死亡的困扰。可是人能长生不老吗?现代科学证明了人没有这个能力。长生不老也因而失去了学说支柱,变成了歪理邪说。
生死悟得最透彻的,其实是佛教。佛教有一系列说法,正视生死,参悟生死,超越生死。总体上来说,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是无意义:人生苦短,意在轮回——人死之后,根据生前的所作所为,将进入天道、人道、修罗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等六道。以佛看来,人世充满苦难,不仅有生、老、病、死之苦,有种种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苦,还有很多不确定的苦,苦海无边,须回头是岸。佛教还认为,人生的一切富贵贫贱、祸福得失皆出于因果,不同的因,会造成不同的果,各种关系也为因缘所定,只有跳出轮回的结果,达到涅槃的境界,此生才是有意义的。
怎么样才能跳出生死,达到涅槃?就需积德行善,克制欲望,多做善事,追求智慧。小乘是个人需如此修为;大乘是引导众生一同修为。
佛教对于死亡的观念,甩其他学说几条街。更让人觉得惊异的,是佛教不仅阐述死亡哲学,更有修证的一块。什么是修证?就是亲力亲为,体验和实践死亡。佛教如何了解死亡?说法是通过“禅定”,以达“三昧”,提前验证死亡和轮回之路。何谓“三昧”?即禅定的三个阶段:一是从冥想的超意识恍惚开始;二是与绝对完美结合,达到登峰造极;三是兼容世界、佛我合一。在这个过程中,见到“中阴身”什么的,是很正常的。这一个“中阴身”,说法是介于生与死当中的阶段……此中林林总总。
其实我也不太懂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兴趣的,可以去看《西藏生死书》、《西藏度亡经》之类。读这一类的书,一定要平常心,要介于信与不信之间,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视线有小死角,知识有大死角,实属无奈,世界本身就是死角。以知识来校正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好办法;以知识完全“押宝”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蠢办法。毕竟人生难得,以现世之美好,赌来世之空幻,一无必要,二无验证。
儒释道俗四者当中,佛教应是对生死之道探悟最深的一种学问,悟得绝对真理,超越了轮回。
02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
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已在欧美发展得相当成熟。
要引导正确认识死亡,明白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生命有开始有结束,这是生命的定数,是这个世界游戏规则的一部分,生命到了这里,就该让它自然地离开。
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
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但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了死亡教育。
乔布斯一生颠覆了四大行业:
用iMAc颠覆了电脑,
用PixAr颠覆了电影,
用IPod颠覆了音乐,
用iPhone颠覆了手机。
乔布斯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因为17岁时,死亡教育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于是,他决定“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如此才有了震惊世界的四大颠覆。
所以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
孔夫子有句老话:“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说生的事情还没搞明白,谈论什么死?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泰戈尔《飞鸟集》里有这样诗意的描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司马迁则悲愤的说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论语·泰伯》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最近因为一位远亲的离世,脑海中老是盘绕着死亡的话题,思想也越来越佛系,这是不是颓废的前奏,是思想开始垂垂老矣的体现。我确乎是开始害怕死亡了,因为敬畏生命、害怕死亡,我从不敢瞻仰死者遗容,听别人说离去的人走的时候都很安详宁静。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想说一句的是,子非鱼,又焉知鱼之不乐。我们都不得而知。只是我开始变的惶恐,惶恐不安,不知老之将至矣,我之心戚戚然,惶惶不可终日,奈何世事坚阻,夜不能寐……道阻且长,足不可涉!奈何?!
人生不过三万天,不知道自己能否有着这三万天的奢望,曲指一算,离青春的二十岁越来越远了,却离知天命之年越来越近了;去日无多,哪怕能活到九十岁,也不过还有一万七千多个日子;这剩下的日子里,睡眠又要用去三分之一,剩下的又有多少是无风浪、无阴雨,无病痛、无牵挂、忘得失的阳春白雪、酣畅淋漓、不求诸人的好“晴空”啊?
越想便越惶恐,想得多了,徒添惆怅,昨天还在追求美食,今日便无端生出些许不快,因为叛逆期的孩子,抑或是其他,自己劝自己道:“一切随他去吧,儿孙自有儿孙福,一切皆是过眼云烟罢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错、错、错;罢、罢、罢!
即使苍天再借五百年,也有归去的时刻,也有放不下的牵挂;
不如就这样慢下节奏,慢生活,唯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便可。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凤凰涅槃,欲火重生!
前程路上不仅有风雨,也会有诗意与远方。
03
面对衰老和死亡以及生命过程中的诸多事情,人类赶不上动物的智慧。
动物们在预感到自己的衰弱疾病以及寿命的大限即将到来时,总是能非常智慧而冷静地选择一种自主而安静的离开方式,既不给同伴们带来什么麻烦,也不会让自己长久地忍受疾病或老弱的折磨。
非洲角马在预感寿限将至时,会离开族群独自来到草原上一块比较安静干燥的土地上,在合适的位置用蹄子刨出一个大深坑,将土地上非常干燥的枯草踢入坑内,等到枯草聚集到了足以长时间燃烧的数量时,它就会跳入坑内,在热辣辣的太阳的炙烤下,不断用蹄子摩擦枯草,火燃起来了,角马以壮烈的自焚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非洲的豹子在自然死亡前,会爬上它事先知道的某棵枯树上,而树下就是长着一尺长的巨大的荆棘树丛,它会先在枯树上趴一段时间,似乎在梳理着自己自从降临这个世界就一直在奔波劳顿,时而战绩赫赫,时常又无功而返饥肠辘辘的几十年的“戎马”生涯,等到那辉煌的一幕幕都如烟霭散尽,它就会从枯树上一纵身,完成自己纵横驰骋的一生中最凄美决绝的一次跳跃!
大象的最长寿命可以达到八十多岁。大象的群居生活是有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当年老的大象感到自己的体弱多病和无可救药时,就会离开族群独自朝事先自己知道的峡谷中的大象墓园走去,大象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它在离开自己的“家人”时,居然已经计算好了它走到墓园所需要的时间,而这个时间的结末恰恰就是它刚好走进峡谷而立刻倒身而亡的时刻。那里,在峡谷的平阔地区和树丛里有着无数双贪婪凶恶的食腐动物的眼睛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它,鬣狗在甩着短尾显得迫不及待,秃鹫扑棱着巨大的翅膀眼露凶光,它的巨大的身躯在倒下去时,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淡然和安静,它在蓝天白云的注视下,渐渐地闭上了自己温柔的眼睛……
北极的旅鼠每到深秋来临时,为了让自己的种群能在严寒的冬季维持一定的数量并且能继续繁衍,它们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远征大军,义无反顾争先恐后地从寒冷的西伯利亚或更遥远的极地迅速东去,跳入大海,以自杀的方式给同伴和后代留下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越冬的食物。面对它们那种曾经在人类的眼里极度猥琐肮脏的形象,我们不得不肃然起敬!
北极熊在生命即将终结时,它会独自来到在自己在幼小时期母熊告诉过它的带着很多冰凌的冰川之下,它在这里发出长久的巨大的吼叫声,那种足以能震破冰原的怒吼让无数尖刀一样的冰凌哗啦啦地垂直而下,瞬间插进北极熊长着厚厚脂肪的身体,鲜血染红了雪白的冰川,一片洁白无暇的世界绽开了无比娇艳的生命之花。
人类常说自己是万物之灵,但是却无法像动物一样能预感到自己生命的终结,更无法象它们一样成为自我生命意志的主宰者。
这种有始有终的生命过程不仅使得万事万物皆有了轮回的秩序,而且也折射出了生命天赐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在这些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里,人类绝不因为脑容量的丰富巨大就会比其他生命获得更多的智慧和上天的优待。相反,我们在与其他生命形式做对比的过程里,映照出的是人类世界的极端丑恶自私可憎的面目。
我们为了祈求长生不老,可以随意伤害或残杀其它的与我们同处于一种生存环境中的其他物种;为了保守住自己对自然界的绝对占有权和支配权,西方国家以上帝赋予给他们的最聪明的大脑和冠之以“科学、民主、自由”的名义却极不合乎人类道德的手段制造出了最具有杀伤力的核武器、生化武器来对付攻击我们的同类。
尤其是当各种还无法攻克的疾病在时时侵袭着许多人的身体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以极其冷漠麻木的态度来对待那些在病中呻吟、在焦急等待器官移植的苦痛之人。我们宁愿让一把火烧掉自己的肉体,也不想给我们的同类提供一丝的有效帮助。
我们宁愿在自己亲朋的生命已经丧失了他继续维持下去的尊严和价值时,依然让呼吸机做着徒劳的无用功,让大量金钱白白耗费在毫无作用昂贵的西医药物的使用上,也不愿展开有意义的安乐死——因为我们头上顶着一个只为显示人类尊贵而虚设的毫无实际价值和意义的伦理情感的幌子,谁若是违抗或一把撕破它,谁就冒天下之大不韪!
如果说人类世界丰富的情感因子使我们成为了对这个世界观察角度最多、深刻性最强、支配权最大的生命种类,我们同时也能清醒地看到,正是这些所谓人类独有的情感把我们放纵成了这个世界上贪欲最强、妄想永久享受生命、永久占有自然资源的一个贪婪种群!
即使我们最后归于一把尘土,尘归尘、土归土,也要砍伐山林,大兴土木,为自己或祖宗父老修建耗费几十万、占地多少平米的墓园,并且还把这种巨大的浪费和对土地资源的肆意掠夺、挥霍冠之以忠孝的美名!其实,究其心理,我们不难看出,依然还是一种贪欲和唯我独尊的意识在作祟!人类凭此种种劣迹,何以配得上万物之灵的美称!?又怎敢去藐视那些平日被我们毫不留情地驱逐、任意戏耍和肆意杀戮的动物生灵?!
著名的伦理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曾说:“敬畏生命本身包括顺从命运、肯定世界和人生、伦理”;我想这所谓的“顺从命运”中应该包含着人与自然相谐而生的互爱与安恬,包含着我们对生死的淡泊从容之态,包含着我们对其它物种生命的尊重欣赏、关爱与学习。
人类和其他的物种共守着同一条生命的法则:
生,要有价值;死,亦有尊严。
尊重生命,敬畏生死!
04
佛云:人生只不过是一场修行
佛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并不是在身外,每一个人都有如来德相;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因为看破人间红尘之事,明白人生生死无常,也懂得万物皆有定数,总有你摸不透的人,做不到的事情,能放下的就放下,能忘记的就忘记!
凡夫和佛陀之间的区别是因为佛陀生在人世间,看破人世间的所有一切,放下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七情六欲,也不再纠缠人世间的无常,尝遍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也懂得生活的不易;因为看透所以放下,因为放下所以顿悟,心能顿悟,学会满足,你我皆可成佛。
请用佛心去与世界相处,用佛心接人待物,我们修行最终修炼的是自己:
“心灵的窘困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世界上最穷的人,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智慧。”人之所迷失是被人世间的名利所诱惑,丢掉了一些东西,装下了太多不必要的东西,痛苦来源于你内心的执念放不下!
佛法在世间,对禅而言,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世事心境。
人生之中你有多少东西让你放不下,就有多少烦恼在不断的纠缠着你,所有的烦恼和不安分都是自己对自己的折磨。心中有佛则就可以放下你所有的一切,先学会放下一些错误的人,然后再放下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你会发现你会过的很快乐,有一些事情注定是要看破,有一些人注定是需要被遗忘。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拼命向外寻找幸福。
心外求法永远不会真正的快乐,快乐的人一定懂得珍惜懂得包容和满足;
人生所有的失去都是缘分已尽,所有的偶遇也都是久别重逢的欢欣。
真正的快乐一定是源于自己内心的富足,一生只不过是在不不断的修行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只是看谁修炼的更好,愿你能够放下一些人有些事,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放弃不属于你的东西。
得不到、放不下最苦
佛当你心中充满正念,佛便会在你心中;当你心中充满恶念,魔便在你心中!
心中无尘心自安,万般烦恼由心生!一生之中没有人让我们痛彻心扉,让我们烦恼不安,除非你自己和你过不去,不然谁也那我们没有办法。
困惑本无源,不究自然物;皆是由心扰,万物随缘过! 佛门之中唯人自度,烦恼一切的根源都是源于自己的心,痛苦也是由心所造。
放下过去、放下过往,一切皆是成空;烦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部分源于现实的烦恼,另一部分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执念。
念头一善万物则善,烦恼自然少了很多,心中种下了邪恶的种子自然烦恼就会滋生蔓延;只有丢开烦恼才能快乐,只有放下不开心的事情才会寻找内心的归属感、幸福感!别把生活,想象得过于复杂,你自己喜欢的就去争取,能够拥有格外的珍惜;错过了就放手,经历一些人一些事之后才会明白所有的 烦恼都是得不到,放不下,不甘心,执著生烦恼,放下才会无拘无束!
生活本没有烦恼,但欲望之火被点燃之后,你就开始痛苦,开始计较得失,贪求更多,放不下过去、放不下面子、放不下别人、放不过自己;既然来到人世间不管是劫难还是恩情都应该好好地度过,对的错的都要经历好的坏的都要看淡,从容的人生最快乐,看不透的事情换一个角度,想不明白的东西放一放,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放手!
05
人生最高的境界:心静,心净,心境!
无论社会多么嘈杂,总能独守一片空间做自己的事,读书,品茶,养花,钓鱼……不管生活多么繁琐,总能保持一如既往的从容与优雅,笑容里透露出的,都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林清玄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写道: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人生修行,从心开始。
心静
《昭德新编》中有云:“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人也是这样,唯有守一颗静心,才能在繁忙浮躁的尘世,拥有生活的智慧。
“人最难控制的,是自己的心。”
深以为然,人活一世,修心一生。
这个时代,我们好像一直都在赶路中,每天忙得根本没法顾心,更别提静下心来做一些自我沉淀的事。
诚如卡耐基在《心静的力量》一书中所说:“人们花大量的时间来强身健体,却很少有人肯静下心来锻炼心灵。”
许多人,一路风尘,从一个镇到一座城,只当是“行过万里路”了,走过半生才发现,人生最美妙的风景,从不在山水、不在路途,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用一颗静心去触摸、去欣赏、去感受。
静心,心静,是对一个人的历练。
无论身在何种环境,都要保持一颗静心,淡定从容,浅笑安然。
心净
佛云:“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无论世界变幻,生活艰辛,心净了,都能不为他念所动,亦能坦然面对一切。
心净,如湖水映物,皆是倒影。来时不增,去时不减。
人,要像湖镜一样适应这世界多变的万事万物,保持自己最简单纯真的净心。
唯有心净,方能自在;心有净处,才能应对生活。
正所谓: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人若净心,岁月无恙。
以一颗平静、平和、平淡的心,在自己的世界里,修篱种菊,坐卧随心。
心境
雍正大帝《悦心集》的序言:
“未识道而先居山者,但见其山,不见其道。未居山而先识道者,但见其道,必忘其山。见道志山者,人间亦寂也。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
这里意在说,外境的喧闹和寂静和心灵是毫不相干的。
心境到了,就是处在红尘人间,心也是寂静安然的;
心境不到,就是在山中,心也照样喧闹不止。
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沉思录》里:“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
海德格尔更是直接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就是心境。
这和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有点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自己造了一所房子,虽然在人声嘈杂的地方,但却好像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什么能达到这个地方,因为心远了,地自然就偏了。
所以,所谓心境,本质上是一种状态,让你的心找到一个安住的地方。
心安住下了,世界就会为你绽放一种别样的生机。
人的心境,都是在生活中趟出来的,在时间中磨砺出来的。
人的心境,隐藏了一个人的风霜,成熟了一个人的内涵。
“高山不语,自是巍峨;月亮无言,自是高洁。”
四时流转,所有的路都是自己选择,每一个渡口都是自己甘愿停留,岁月因果不曾亏欠你我什么。
漫漫人生路,修行,从心始,由心止。
06
“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
人应敬畏于自然界的秩序。急功近利地或无端地破坏自然秩序的行为,将使人类受到严厉惩罚。
人生是一个过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人生是一个过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不应该回避。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死亡之隶属于生命,正如同出生一样,抬起脚是在走路,落下脚也是在走路”。死亡是自己完成的,而身后事情的处理,即殡葬事宜确实必须有他人和社会来完成。
二千年前,孟子提出“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一观念为历代所遵循。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保证每一个公民生有所养,死有所葬是一个社会的重要职能。
社会应当将殡葬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保障工程,要做到生死两安。
但是目前的殡葬还没有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社会上还有活人喊“死不起”的呼声,死者的尊严还没有得到确实的保证,还没有到达让生命美丽谢幕。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丧礼上还没有得到缅怀追思,乃至提升凝练,作为一种精神记忆得到传承。
人不可以忘记根本,不可以忘记祖宗。
人不可以忘记生命的来源。
殡葬祭祀活动一直是承载着中国人知恩图报和报本反始观念的重要载体。孔子年轻时经常帮助人家料理丧事,当之无愧是殡葬界的祖师,他提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些话语表达了殡葬祭祀是克尽孝道的重要内容。
因为在这样的殡葬祭祀中,培养了人一种对先祖的感恩心,培养了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心,培养了人一种谨慎诚敬的心。这就是“慎重追远民德归厚”发挥作用的机理。
《礼记》中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者,教之本也”都是在强调祭祀的道德教化功能。有基于此,我们认为丧葬祭祀活动,重要的不是外在的仪式,也不是陪葬祭祀品的丰厚与华美,而是真挚情感的表达与培养。
《礼记》云“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因此,殡葬活动乃是通过对待逝者如亲人般的服务,让逝者灵安,让生者得到慰藉。在观念层面,乃是生死关怀,道德教化,是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生命智慧的延续。这正是我们理解的殡葬文化的真义。
生命纪念公园是神圣的地方;因为它是我们的先祖、长辈永远安息的家园,是我们与先人精神交流的地方,是我们从先祖那里获得生命智慧的发源地,是我们获得终极的精神关怀的地方,更是我们启迪和教育后代的地方。
现实世界道德的崩塌,来自于死后世界的瓦解。我想,所谓中国死亡教育的难处,恐怕正在于此。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教育和死亡教育,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土崩瓦解;而新的死亡观念,却尚未建立。
如果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了对死去的祖先负责,不是为了轮回往生,甚至也不是为了在历史中留下值得歌颂的足迹,那么,人们除了吃喝玩乐、升官发财、享受刺激,还能干点什么呢?
今天的中国人,面对死亡,茫然失所。回头望向传统,看到一片迷信与无知的荒野;当眺望生命的尽头,只有一片虚无与恐惧的黑夜。悬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似乎只有当下的吃喝拉撒!
我们缺乏的,并不仅仅是死亡的教育,而是现代人生存意义的解答。也许,关于死亡最重要的教育,是在生活的庸常中停下想一想:我活着,为什么活着,有什么意义!?
一个不能正确面对祖先的民族是不能正确的面对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