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主席诗词的笔记

重读主席诗词(8)

2020-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ReelRed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清平乐·会昌》写于一九三四年夏,长征前夕。诗人在这首词的自注中写道:“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会昌在江西省东南部,东接褔建,南通广东。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是中共粤赣省委和苏区南线指挥机关所在地。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左倾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主席的“游击战术”被极力反对,红军陷入了节节退守被动挨打的局面,同时主席也处于被排挤的状态。

一九三四年春,主席以“休养”名义到会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并利用三个晚上与师领导干部一起总结战斗的经验教训。后来南线红军采用主席的游击战术,稳定了南线形势,改变了被动局面,军民士气得以提高。但是其他战线在错误路线统治下,仍然是处处失利,苏区形势仍然是危险的。在此情况之下,中央领导决定进行战略大转移。主席当年七月到会昌开会,也有为大转移做准备的意思。

7月23日凌晨,主席与粤赣省委领导刘晓、何长工等人登上了“会昌城外高峰”,登高远眺之后,回来写下了《清平乐·会昌》,这也是主席在苏区工作时期的最后一首词。

诗的上阕以凌晨登山入手,概括了自秋收起义以来,艰苦的战斗历程。“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这句既是讲自己一行人凌晨登山,又是写南线的红军起得更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句我最喜欢,“踏遍青山”四个字内涵丰富,它既是指红军游击战的艰苦,也是回顾诗人自己这么多年的战斗历程。从“黄洋界”到“武夷山”,从“不周山”到“白云山”,从“关山”到“会昌”,多年的游击战以及建立一个又一个的革命根据地,说是“踏遍青山”一点都不为过!“人未老”三个字,充分表达了诗人昂扬的革命斗志,在长期的战斗历程中,不管经历了多少的艰难险阻,也无论遭受了多少的压制和排斥,主席始终岿然不动,而且愈挫愈勇。此刻到南线来,正是抛开一切个人的问题,为困境中的红军找出路来了。

“风景这边独好”,一方面是讲当时南线红军的局面,比其他各线要好,另一方面也是反衬其他各线在错误路线统治下的被动失利局面。当时红军的危急情况,让主席着急呀!

词的下阕,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含蓄指出了红军行动的正确方向。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表面上是远眺南粤美景,实际上含蓄指出了,我们应该主动打出敌人严密封锁包围的苏区,转入敌人的内线,继续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只有这样,红军才有出路。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样的战略战术,一直是红军致胜的不二法则,坚决不能丢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