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谈亲情
清明节大约起于周代,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之后,气温升高,是春耕的好时节。清明是一年种下希望的时节,祭奠先祖,缅怀逝去的亲人,也祈佑祖先在天之灵,保家人安康,顺利。
寻根是中国人的传统情结,出走他乡谋生,无论在哪,人们都会问你是哪里人?如果你说你是北上广深的或者某个一二线城市的,那人家多半又会问你祖籍在哪。这也难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二三十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人至少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如果说春节是团结的节日,那么清明节就是寻根的节日。一个人从哪里来,他的爸爸妈妈是哪里来的,爷爷辈,太爷辈都在哪,干了些什么,我们大多都很想了解。为什么?先祖的血脉,基因传承在我们的身体里,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吸引着我们;还有我们在寻找一种自信,先祖有做出丰功伟绩,后代多半会以其为榜样,先祖那么牛逼,我这辈子也有可能能比肩先祖。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重阳都会维系和加深亲情,亲情更是让家族兴旺的基础。古时大家族,一个祖母,下面儿子,孙子,重孙,有上百人聚居在一起。这样的好处是资源共享,而且家庭经营的成本低。如几个家庭的学龄前孩童可以交由奶奶辈,或者闲在家待产的婶婶们看管,这样协同互助,不影响劳动力生产活动;有个可以创业的产业,兄弟伙可以齐心协作,信任成本很低,带动共同富裕;年老亦不怕孤独,不愁没人照顾。
现代中国,特别是近四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新观念,新科技的冲击,老者前辈没能跟上时代发展,他们原本传道受业解惑的地位逐渐被替代,他们在年轻人面前变得谦卑,没有话语权,随之而来的是,传统观念无法有效地传达。我说的是传达,不是灌输或者传承,有效传达是父辈的义务,有效倾听是年轻的需要。现代出现很多新思潮,新言论,很多大V观点,不加判断和实践验证就接受,多半让自己的生活混乱不堪。反倒是那些传统观念,经过多少代人的生活阅历,留下来的大都是精华,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但中国思想理论体系有个缺点,没有说服力,或者压根就不打算说服你,没有逻辑推理,只给你一个结论,你照做就好,偏偏现代中国人越来越注重逻辑辩证,造成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思想嗤之以鼻,无法理解。而对那些有逻辑推理的新言论,崇拜追捧,但诸不知,其逻辑推理很多缺少事实基础。
对于很多传统,我越来越觉得珍重,比如亲情。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更是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强大力量。做为人,不注重亲情,所做所为有什么意义?这是作为一个小百姓最朴实的价值观,也是正常自然人的诉求。我见过不少退休老人,对亲情非常依赖;即将老去的老人,临前能多见到一个亲人,异常激动。亲情如此重要,何必等到老时才珍重,趁年轻,用行动去经营,在亲情的滋润下度过此生,岂不美哉!
谨以此文提醒自己多花时间关怀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