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沉思
找回沉思1
学校天台上,我看着修长的翠竹,坐在光滑的花岗岩上,感受迎面的风。实在是太无聊,手头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蹲着逗弄蚂蚁的话,又觉得此举不像是一个中学生的行为。
我强迫自己静下来想一些什么事情来消磨时间,却发现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绪总被打乱,就像睡不着觉时眼皮底下不断打转的眼珠。
我有些诧异了:在曾经,出神地想一件事情可是我的强项。
依稀记得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上午,幼儿园老师仔细端详着我的刚洗过的左手。她看着我有些鲜红的掌心,得出结论:手足口病。
于是我被关在了那个废弃的保安亭,在隔离中等待家长来接。
那时的我哪里知道什么是手足口病,至于“隔离”,也只是一个干脆动听的词语罢了。不过我听得出,我马上就能见到爸爸妈妈。
我把手和脑袋伸出废旧的窗,窗框子的材料在我摸来像是旧的一角硬币。我看着外面川流不息的车辆,并大口呼吸着它们的废气而不自知。
幼儿园时的我总是精力充沛,却又能静下来看着周遭的一切,就像是一张浸在止水中的纸一样。当然,脑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尤其在这个时候,这样的想法会愈发活跃。
既然其它的小朋友都呆在屋里,就我在外面,那是不是说明,我要经历的和她们就不一样?我想。就这样,针对我的隔离成为了一次奇遇的开始。
等到爸爸慌忙赶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在天空正中了——我亲眼看着保安亭的影子缩短,直到近乎没有。他问我等了这么久,是不是很难受。
怎么会难受呢?能看着这一切,悄悄地想一些别人所不知道的事情,这不是很好吗?
在石椅上晃动着双腿的我,突然有点怀念那种静静沉思发呆的感觉了。我们总习惯于把日子排满,空闲对我们而言即是罪恶,哪怕是通过各种无意义的消遣,也要把这样的时间抹杀。可那些空闲时光的魔力,那些婴儿床上就有的静静的思绪带来的平和快感,却正被遗忘,所剩无几。
找回沉思2
我尽最大的努力,追寻曾经用来思考的方式,我极度害怕它的流失。
一天下午,我结束了当天接连的考试,在楼顶花园歇息,第二天考的是不屑复习的强科,这个点儿又没什么事干。漫不经心地,我突然想发会儿呆。
可几分钟后,我被一个念头吓了一跳:我发不了呆,想不了事情了!
关于发呆最最早的记忆大概是在幼儿园时期,那时的我蹲在地上,看着来来往往的高大的大人们的小腿,或是望着什么地方痴想,度过了不计其数的下午。
从那时起,我便迷恋着其中的乐趣,每当思绪像一缕轻烟一般升起,时间就轻易地流失,像是深度的睡眠一样。
可大人们却从不会赞扬我发呆的行为。他们只是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合群,没有活力?只有他们忙的时候,我能呆呆地想事情,才算作一个优点。
上小学,接触到了文字和电脑,便迷恋上书籍与电子游戏,它们总能带来巨大的喜悦。但更美妙的是,在闲暇时可以细细地想其中的内容,如牛反刍一样回味其中的滋味。
老师们对我仅有的两个赞誉,便是聪明和不撒谎,除此之外,便只是叹息于我的顽劣与惹事生非。而我对此也不以为然。那时妈妈事情多,没事在家我就没日没夜地看郑渊洁的童话或是玩一款网路游戏。我每受到打击,总会从中汲取力量,如同醉汉把身心交给了酒。它们使老师们对我施加的任何惩罚都变得荒唐。罚站,罚抄时,就有了可以用来发呆的素材。即使是和拖把们一同被锁在小黑屋,也可以把黑暗看作童话中神秘的暗室。
但在初中的生活让这一切又更加不一样了。住宿制的中学,不能带手机到学校——这个规定就好像是从心口剜下了一块肉。对于爱发呆的我,旁边多了一种嘈杂的声音惹人心烦:你已经不再是小学生了。身边的人对于我的态度不再是对小学生的宽容。生活老师说我有精神问题,而我在被训话时总是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疑问句式如“你为什么要…”,每到这时我总是很煎熬,因为不知该说些什么。我的成绩也不再像小学那样名列前茅,甚至几次面临退学的危险。
为了不再让父母和老师们操心,也为了自己的未来,我不得不摒弃那个一直以来爱幻想,不合群的自己,发奋图强。我迫切地改变着自己。直到被他人满意为止。
听到有回妈妈对我说,她看到我的改变,看到我变得自觉(指的是乐于学习),变得开朗,她很开心。
事实上,如果我妈开心,我也会很开心。可那时的我哪会想到,这一切的代价竟是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发呆沉思!难怪最近看书总觉得自己囫囵吞枣,难怪觉得自己想事情都迟钝了许多。
只有失去,才能体会到拥有的珍贵啊!尽管很不情愿,我想我也只能得到这样令人叹息的,老套的结论了……
放学铃声清脆地响起,惊起了颓唐的、坐在石椅上的我。我惊讶地发现,不知不觉间就这么过了几十分钟!
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我突然间找回了沉思发呆的悠长。我兴奋得举起拳头,在空中得意洋洋地挥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