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管理,越困惑、越进步
这么长时间以来,用印象笔记进行知识管理,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不那么愉快的日子,会因为过度收藏的信息而产生焦虑与不安,甚至自暴自弃。
有时候,自己在想,这一切是不是都是源于“处女座”的天然属性——强迫症、追求完美,而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好在这样的困惑,也让我开始不断反思和改进,最终与它和睦相处。
前一阵,写的几篇关于知识管理的文章,就有读者留言:“收藏了这么多到底有什么用?”、“怎样才能让收集的信息转化为知识?”。今天就用问答的方式来写写我的经验吧。
Q1:使用印象笔记久了,收藏的“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总感觉会消化不完,从而产生焦虑,怀疑这些信息的价值、想放弃信息的收集,该如何处理这种矛盾?
A1:首先,需要从信息来源上进行优化与梳理。减少“低价值”信息源,杜绝鸡血类、鸡汤类、成功学文章的乱入。比如我自己每天所接收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知乎日报、微信公众号、简书(具体的信息来源也需要优化,只需要关注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价值的)。我的习惯是利用每天的碎片化时间快速浏览,并将有价值的文章收藏至印象笔记。
其次,定期整理印象笔记。每天利用一个小时左右时间仔细阅读印象笔记中收藏的文章,并总结、分类(对于高价值文章要划重点、提炼总结和加标签);每周至少抽出半天时间对“收件箱”进行清零处理(微信公众号中有部分好文章是每周发一篇,这些都会留到周末仔细阅读、整理),并回顾、复习。
最后,将学到的知识分享并应用。每周可以输出一篇专题文章,把整理好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经验和认知,写成文章在各个写作平台分享。
Q2:这么多碎片化信息,到底有多少转化为了知识?对你来说,价值体现在哪里?是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A2:这些信息能够到印象笔记中,肯定是要经过层层过滤的,所以这些信息也都是与自己的工作、关注点或兴趣爱好相关。收藏的信息不一定都要转化为知识,有些仅仅是作为参考资料存在,比如旅游、美食、运动相关的。
而对于那些与工作技巧、思维习惯或能力提升相关的信息,我都会特殊对待,认真消化吸收。这些笔记本也都被一分为二:一个是“收集”,一个是“整理”。比如对PPT相关资料的整理,在实际工作中就经常会用到;比如之前写的一篇关于内向性格的文章(被《读者》公众号转载,阅读量超10w),就参考了很多收集到的资料。
Q3:有些笔记本中的信息是完全作为“参考资料”存在的,现在互联网搜索技术这么发达,通过搜狗浏览器可以搜索所有微信、知乎的文章,所以你收集的资料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哪里?
A3:收集的很多资料确实很多时候是作为资料躺在那里的,但至少这些资料是自己感兴趣或觉得有用的、经过分类加工的(部分还加过标签、做过笔记),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到。(很多网络上的资料一旦原作者删除,网络上就无法找到;但只要你存到了印象笔记,就相当于是到了本地)
Q4:作为印象笔记的小白用户,里边还没有多少笔记,如何从一开始搭建有效的笔记分类、标签系统?
A4:建议在最开始的时候,先不作分类,把所有来源的有价值的信息收集到一个笔记本中。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的储备,再将其分类。分类的时候,可以参考如下方法:当下的关注点、角色身份、兴趣爱好和长短期目标。
Q5:由于公司网络限制,不能安装使用印象笔记,有什么变通的方法吗?
A5:印象笔记只是一种知识管理的工具而已,如果公司的电脑没有印象笔记,那至少应该有Office软件,可以使用Onenote替代(如果有网络限制,那就只能作为本地笔记本使用,方法同印象笔记类似)
Q6:我是典型的处女座,有着处女座特有的追求完美和强迫症,收藏的文章如果没有吸收、消化,就会很焦虑,甚至想把所有的笔记删除,以此让大脑处于“零态清爽”状态,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A6:专注当前任务,结合自己的长远目标,聚焦几个关注点,而把其余的都作为“参考资料”。
比如我的当前任务主要有学习并实践知识管理方法、学习PPT制作技巧、掌握产品经理必备的技能、学习时间管理方法、阅读。
根据当前任务设定的目标为:在公开场合分享1-2次知识管理方法、完成三本专业PPT相关书籍的阅读、掌握原型绘制工具的使用方法、利用时间管理方法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每月至少读3本书(1本实用/理论,2本文学/历史)。
有了这样的目标后,就可以全力以赴,专注于这几件事情。其余的,就暂且让它们搁置在那里吧(当然也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暂存在各个分好类的笔记本中)。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可以尝试给自己贴标签的方法——如果给自己贴几个标签,你认为自己会有哪些标签?
Q7:我也曾经尝试去做知识管理和个人管理,结果把自己给逼的很累,后来就又恢复了过去的状态:平时上班时做好自己的工作,下班了看看娱乐新闻、笑话、电视剧、综艺节目,放松自己,周末跟好友逛街、逛酒吧,这样反而会更快乐。那我为什么不在还青春的时候过这样的生活呢?
A7:相信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肯定也在朋友圈目睹过不少告诫你,要好好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给自己充电,诸如此类的文章。大多数时候,你都对此嗤之以鼻,一眼扫过。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身边也总有很多这样的牛人,他们在业余时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做出了成绩,成了某一个领域的牛人。
当然,这样的牛人都是有一些专长的,比如摄影、手帐、写作等等,对于你我这样没有什么能拿的出手的专长的人来说,可能把一个知识管理的工具用到极致,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吧。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