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后期入门心得

2018-03-31  本文已影响131人  KurokoZ
拍摄于 北京·莲花池公园

16年2月入手了宾得-K50单反,在之后的两年时间中,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拿起相机出去拍:旅行风景、人像、聚会、日常等等场景,累计拍摄近万张,当然,其中能称得上“不错”的照片,大概1%吧,这得“归功”于M档,也就是手动模式。

用单反摄影以来,我是一直坚持使用手动模式,也就是所有的参数都需要根据当时的拍摄环境进行现场调整,初期拍摄时,对感光度、快门、曝光时长等概念不甚了解,照片效果惨不忍睹,通常不是过曝,就是一片黑。也曾一度为自动模式的优质效果而心痒难耐。不过幸运的是,我忍住了。

相对于成为摄影专家的一万小时练习,我还差的很远,虽然对参数的调整不再像起初那么生疏,但也没有熟悉到看一眼环境,就能调出差不多合适参数的水平。所以现在还不敢讲关于拍摄调参的心得,倒可以讲讲后期处理的些许仅供参考的心得。

关于数码后期

可以这样说,一张好的照片,三分靠拍摄,七分靠后期。

用于后期处理的RAW格式图像

通常单反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格式是 JPG或RAW。如果需要进行后期处理,通常会选择生成RAW格式的图像。

RAW的原意就是“未经加工”。可以理解为:RAW图像就是CMOS或者CCD图像感应器将捕捉到的光源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原始数据。RAW文件是一种记录了数码相机传感器的原始信息,同时记录了由相机拍摄所产生的一些元数据(Metadata,如ISO的设置、快门速度、光圈值、白平衡等)的文件。RAW是未经处理、也未经压缩的格式,可以把RAW概念化为“原始图像编码数据”或更形象的称为“数字底片”。RAW格式的全称是RAW Image Format,在编程中称之为原始。

对比:
JPG文件的优点是体积小巧,并且兼容性好,因为大部分的程序都能读取这种文件,这是因为JPG格式不仅是一个工业标准格式,而且更是Web的标准文件格式。不过另一方面,JPG之所以很小的原因是:当文件在创建的时候会有一些数据被遗失,即通过“有损”的压缩方式来建立文件,这就是其文件小的原因所在了。

数码相机采用了JPG作为照片存储的格式不利的一面:凡是可以在相机中调整的诸如色温、色彩平衡、图像锐度等经过相机的处理后都记录在文件内,后期调整只能通过Photoshop处理来进行,但是经过调整的图像质量将会有所损失。

对RAW格式的图像进行后期处理

上文对RAW格式文件做了很多铺垫,就是要强调,如果要进行后期处理,请务必将单反的输出格式调整为RAW。

下面就正式开始进行后期处理。

按照我目前水平的理解,数码后期主要可以拆解为几个步骤: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需要裁剪、补光、调色三个环节。

裁剪

裁剪就是对图像的二次构图。
在拍摄过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干扰,使得照片的构图有缺陷:边缘的阴影、闲杂人等、地平线倾斜等。通过适当的裁剪,可以修复这些缺陷。

裁剪 - 水平校准

上图中,由于拍摄角度的问题,桥墩并不是垂直的,造成不稳的感觉,可以通过水平/垂直校准的方式,使桥墩显得更稳。

裁剪 - 改变比例

上图中,原画面过于饱满,没有重点,通过裁剪边缘的方式,改变视觉焦点位置,突出重点物体。

裁剪的核心要点就是通过重新构图,突出核心元素,这个步骤需要对构图有一定的理解和技巧,可以通过黄金比、九宫格、螺旋线等方法进行二次构图。

补光

由于拍摄环境的限制,当时的光线条件,或者说环境亮度,往往不是理想的,这就会造成照片欠曝(偏暗)、过曝(偏白)等问题。可以通过补光来进弥补。

过曝的图像

由于拍摄时阳光较为强烈,使得图像整体亮度过量,花瓣的局部还产生了反光。

减少曝光量

通过适当减少曝光量,使得画面整体更为柔和

调色

大部分的照片,通过裁剪和补光两步,应该基本能达到可看的水平,调色可以算是点睛之笔,让照片从“可看”变得“出彩”!

调色涉及到的基本参数有:

未经调色处理的图像

上述图像从构图上来讲,没有太大的问题,曝光也还可以,但这只是一张平淡无奇的照片,没有亮点。然后来调一些参数!

调整参数:自然饱和度

调色处理的图像

经过调色处理后,图像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蓝蓝的天空配上那一树黄花,画面整体有了生机!

调色也能做一些艺术效果的处理:

阴天傍晚的天空

调整参数:色调 + 色温

略带紫色的晚霞

合成

图像的合成,可以说是很庞大的一个领域:抠图、合成、去除污点,人像中的磨皮、去红眼、瘦脸等等,我认为都可以归类于此,本文暂不展开。

关于工具

背景:B2B SaaS产品 创业公司;
人设:产品转岗的运营人;
目标:完善B2B SaaS产品运营体系,完成全年引流1000+Leads的目标;
地点:浙江 · 杭州;
时间:2018年3月31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