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聋哑时代》
周国平说:“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排除做学问很实际的目的,读书就是我在吸取营养,把自己丰富起来。我自己感觉,读书最愉快的是什么时候,是你突然发现'我也有这个思想'。最快乐的时候是把你本来已经有的,你却不知道的东西唤醒了。 ”
聋哑时代封面读《聋哑时代》,正是的感觉。这本书作者双雪涛,温柔的笔调、元气饱满真挚的汉语、爱与温存的目光,打量少年时代的梦和伤痕,为和自己一样活过的人们做传,把聋哑时代失声者的故事讲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叫《聋哑时代》的原因吧!很吸引人读下去,读的过程中时不时会引起自己对当年读书生活的回忆,发人深省。很多事情,当年是不懂的,但是现在读这本书,会联想起来,并且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之所以推荐,是觉得这本书确实会直击我们的内心。
面对与外部世界的一次次冲撞,有人激烈反抗,有人陨灭、失去踪迹,更多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或许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各种苦楚和对世界的不解,出于各种原因,很多人会选择装聋作哑,为了迎合别人,做别人眼中的乖小孩。
《聋哑时代》勾勒出了80后的精神成长史。大雪覆盖的工业城市,下岗潮中陷入困境的家庭,在少年们的内心世界投射挥之不去的影子,校园生活也始终有一层压抑暗沉的时代底色。书中很多故事,哪怕放在今天,依然有警醒作用,所以这本书不失为一本好书。
看完刘一达、霍家麟的故事,心里久久不能平复。他们是资质特别好的孩子,好到可能是是诺贝尔奖的苗子。顺利趟过了中考、高考、读研究生等一系列受教育的过程后,在见到了很多孩子受教育的过程和他们在大学里的各种表现之后,坚定地认为刘一达和霍家麟们的那种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才是对的。然而,体制中老师们本身眼界的局限,加之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大部分人欣赏不了他们身上那种优点。此外,由于他们性格偏执,时不时向老师宣战,老师们特别受不了,他们的所作所为挑战了老师们的权威,继而不会被温柔以待,这也许是人性的劣根性使然。为了保全面子,书中的老师们会故意为难他们,打压他们。看到霍家麟最后被送到精神病院,心里一阵寒意袭来,透心凉,从心底觉得难受,仿佛突然被人掐住了喉咙无法呼吸的感觉。
我们的教育环境中竟是如此的死角吗?之前从未听过这样的故事,也从小有过这样的思考,脑袋没有强大到会思考这样的东西,这或许就是优秀作家的难能可贵之处,能引起人的思考和共鸣。随后又暗自庆幸,当年我碰到的老师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有着对学生们无私的爱和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热忱,所以一路走来,顺顺利利,由衷地感谢我亲爱的老师们。
“人,为什么要活着呢?既然活着几乎没有什么欢乐可言,只有花样迭出的苦痛。人,如果非要活着,也一定是孤独的,为什么还要装作能够被人理解和理解别人一样,活在虚伪的人群里?人,会思考,人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思考现在自己正在思考什么,这种区别于动物的自我意识是不是所有人疯狂的起源?”
这样的思考,现在年纪大了慢慢会有了,但愿为时未晚。
“像我这样平庸的人,也许终我一生,也不会遇到美妙的事情,只有因为没有看透玄机而燃起的幼稚的希望,然后希望被击碎,变成了绝望。”
或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吧,燃起满满的希望,又被现实毫不客气的击碎,这样的体验,会让人崩溃。对于心智成熟的成人来讲,或许是可以承受的,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们来讲,或许就是无以复加的心理压力了,这或许就是现在为什么时不时会有孩子自残和自杀的原因吧。
“也许是我想在死之前,先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哑巴。其实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只要换个方式就可以活下来,像动物一样活着,放弃思考的权利,放弃对美妙事物的期盼,按照他们教我的方式,做一个言听计从的孩子。”
现在很多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要求孩子做一个言听计从的人。这样的观念大家一听都知道是不对的,但是又有多少人一直在践行着这种“伟大”的教育?感觉惭愧,觉得悲哀。
豆瓣上有人评论双雪涛,“双雪涛的故事平易近人,好读到会不经意地忽视掉他字里行间的锋芒。他的戏谑是最佳的掩体,他的冷静里藏着满满的温情。那些用自己的方式体会着世界的绝望的孩子,其实也活在每个人的童年里,只是有些人不能像他那样察觉到罢了。笑着,叹气着,读下去,在结尾处又被撞酸了鼻子。双雪涛让我看清了什么是才华。”
看完这本书,我也有同感。这本书,值得我们好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