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星咖啡承认财务造假,那流量造假的平台会承认么?
今天突然想到这个话题。
我们来想一下下面这几个事:
视频平台电视节目播放量造假
明星流量、粉丝造假
待投资产品数据造假
甲乙双方沟通时夸大/降低效果
企业内部领导夸大/降低目标
个人简历、学历造假
个人对外描述造假美化
……
这些和“瑞星咖啡财务造假”都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利益。
华尔街对中概股财务问题的担忧有例可循,上一波大规模审视发生在2010-2012年。这波浪潮缘起自浑水、香椽等做空机构对部分中概股企业的“狙击”。据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联合福布斯中文网当时发布的《在美中概企业问题分析及退市转板策略》调查分析报告,2010年6月底至2011年11月,共有40余家中概股企业长期停牌或退市,其中,28家被勒令退市。
这段时间因受质疑而被停牌或最终退市的部分中概股公司,所涉公司分布的行业较广,财务疑点主要包括涉嫌财务造假、不符合交易规则、未满足信息披露条件等。
注:深色区域上市公司停牌或退市的原因为涉嫌财务造假
上述名单中,绿诺科技和东南融通两家公司在财务数据上的“暴雷”,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华尔街投资者对中概股的不信任情绪。在美借壳上市的绿诺科技,曾于2011年底发公告承认公司此前两年的财务数据有误,坐实了外界的质疑;而走正常IPO程序上市的东南融通,则被审计机构德勤通报“账目涉假”,纽交所随后予以停牌及退市处理。
不难发现,这里有个基本的套路,就是:
我这有个东西,能赚钱
你看,已经有这么多特点
你有付出——钱/时间,就获得更多的回报
现在国内很多网赚类产品,体现的也是这个套路。通过买量,迅速积累流量,将流量变现。用户的行为被一定的量化,能够兑换成钱提现。
殊不知,产品套路中,有很多不可完成的设置。比如:
无法达到最高等级
获得奖励的概率会被控制
提现比例制定是否符合市场?
用户行为量化的标准是怎样的?
网赚类产品薅羊毛,羊毛是两头的,包括广告主和用户。但是,对于广告主来说,用户通过广告对产品的认知,无一例外,都被分散了。
……
深入想,我认为当今国内的商业模式是畸形的。畸形的表现主要是:
为人,诚实的一面被剥夺
企业,过分夸大和强调利益一面
未来,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改变——
于国家层面,如何宏观调控
于社会层面,如何除去浮躁
于企业层面,如何从“社会人”的角度出发
于人层面,如何获得多元化的发展
文章作者:郑几块,公众号:我是产品经理社区(wordpm),欢迎关注,持续输出中。